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潮阳萧氏四序堂(潮汕祠堂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9 09:22:02    作者:life    浏览次数:5210    评论:0
导读

素材来源:广东萧氏文化研究 潮阳萧氏肇基祖祠“四序堂”,址于汕头市潮阳区南中路东侧。据萧氏珍藏族谱记载,南宋庆元元年(1195),漳州人萧洵,字仲川,号啟祥,状元漳州郡守萧国梁次孙,绍熙进士、朝议大夫、左司郎中煜公之次子,以明经出任潮阳县令

素材来源:广东萧氏文化研究

潮阳萧氏肇基祖祠“四序堂”,址于汕头市潮阳区南中路东侧。据萧氏珍藏族谱记载,南宋庆元元年(1195),漳州萧洵,字仲川,号啟祥,状元漳州郡守萧国梁次孙,绍熙进士、朝议大夫、左司郎中煜公之次子,以明经出任潮阳县令,连四任十二年。在任期间,清廉勤政,礼贤下士,体恤民情,多行善举,深得民心。民感其德,于嘉泰四年(1204),集资为洵公兴建生祠,褒扬其业绩,永存纪念。开禧三年(1207),洵公任满拟归故里,县民恳切挽留,遂定居于县治之南桥(即今潮阳城南塗库)。公既落籍潮梓,为回报乡民,将生祠办学堂,不分姓氏,广收学子。颜其名“四序堂”,涵泳着与天地同德,与日月同光,与君子同仁,与四时同序之意蕴,并以此为办学方针,从文化、道德、伦理、气质诸方面模铸学子,型范英才。祠堂右包厢后厅绵延八百多年至今仍专祀孔子牌位,参拜及参观者络绎不绝,使人从直观上感受宋代乡校特色与崇学传统,四序堂从不间断地为邑人免费讲学,不分姓氏精心培育人才,使其成为粤东地区历史最久、声誉远播的乡校之一。



四序堂历代作为乡学学堂,是潮阳唯一现存的宋代乡校旧址,明、清几经修葺、扩建。2001年,“四序堂”裔孙秉承洵公遗训,兴学育才,集资兴建“萧氏四序教学楼”。原堂址作为萧氏宗亲联谊总会及四序堂文物保护管理处办公地。2002年4月,因旧城改造,“四序堂”裔孙踊跃集资,在有关部门及文物专家的指导下,对该堂采取保护性措施进行全面修缮。现祠堂连厢包总面积2385平方米。




现今之“四序堂”以修旧如故、古为今用为建造理念,保存宋、明两代重要石刻原貌及建筑艺术风格,依原造形、原尺寸、原分金、经纬度中轴对称的结构修建。把现存历代石刻、石构件全部按原部位安装,按原建筑风格装饰修复,使“四序堂”旧貌焕新颜,金漆彩绘,雕梁画栋,庄严壮观,风貌卓群,是潮阳唯一主体建筑保存较完好、珍贵罕见的宋代古建筑,极具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是潮阳城区古文化地标建筑之一。







四序堂坐东向西,三山门上匾额书“萧氏始祖祠”,背书“兰陵世胄”。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三壁联,三进厅,配龙虎天井二个,前天井一个,左右包厢各具厅房,通连穿堂,系宫殿式结构。堂内梁架威仪大气,主次严谨有序,空间高敞透明,柱石、地砖、陶垂壶、木雀替等均采用原部件或复制件,呈现着明、清建筑特色。厅门、龛櫈均保留潮汕独特工艺的金漆木雕,屋脊泥塑走兽,两端更饰泥塑龙头多个,壁肚石刻,工艺精湛,油彩庄重,地方特色十分鲜明。堂内还有古碑刻、石刻、石盆、石槽等藏品,为粤东地区少有的保留宋代石雕、石刻最多、最丰富的古祠之一。1999年3月30日,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该堂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3月22日,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该堂为汕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四序堂石刻”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潮阳萧氏四序堂宗亲联谊总会及四序堂文物保护管理处自成立以来,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积极保护珍贵文物及历史资料,大力发挥文化传承和慈善公益的作用。四序堂宗亲联谊总会经常组织成员参加全国祠堂文化及萧氏宗亲文化交流,2010年4月成功举办第七届环球萧氏恳亲大会,在汕头市迎接来自全世界数千位萧氏宗亲,并举办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四序堂多年来还经常接待海内外各学术团体及专家学者的参观交流,为潮汕的人文历史、建筑艺术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每逢重大节日,还响应辖区号召,发挥宗亲的凝聚力和祠堂文化艺术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为城区的群众文化生活增光添彩。




潮阳萧氏四序堂,在理事会的辛勤工作和带领下,在骨干成员及宗亲们的鼎力支持下,遵循千年传统,不分姓氏扶贫济困、助学助医、赈济灾区,为社会传播爱心与正能量,成为大潮阳一支重要的慈善公益力量。多年来,潮阳萧氏四序堂还组织人员,参与潮汕名贤萧端蒙墓的修复、保护和史料整理工作,发动力量并投入精力参与先祖漳州萧状元墓的维权和修缮工作,在修建城南第五小学“四序教学楼”的基础上,为该校解决了无操场、无室内运动场所、无齐全教学设施和阅览室的难题,并长年帮扶学校各项建设,为潮阳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潮阳萧氏,历代均为潮阳名门望族,自潮阳始祖萧洵从漳州莅潮任知县至任满落籍创祖距今800多年来,含钟、叶同根同源海内外裔孙共50多万。据《潮阳县志》记载和调查,从宋至清代,洵公裔孙登进士23人(其中武进士6人),中举人47人(其中武举人17人),制举、辟荐4人,五贡(岁贡、例贡、恩贡、拔贡、副贡)68人,职官39人,旌义48人、封赠51人,贡监生等16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内外洵公裔孙们,更加意气风发,紧跟时代步伐,奋力拼搏,业有所成。据不完整资料,任副部、副军级高级干部4人,被选为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4人(共任11届);任正县(团)级至厅(师)级干部73人;获 教授、研究员等高级技术职称67人;获省(部、军)级及以上授予先进(模范)工作者称号33人,还有获副高技术职称51人,获硕士及以上学位44人。其中萧与成、萧端蒙“父子双翰林”的故事更是潮汕坊间美谈。四序堂兴学重教的传统,使潮阳萧氏后裔,人才辈出,成就斐然,至今广泛活跃在国内外各个领域。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东南亚著名侨居作家萧遥天、原中纪委副书记萧洪达、军级干部萧戈便是其中的代表。今天,在海外萧氏有为人士众多,四序堂萧氏宗亲联谊总会在联络、团结宗亲与乡贤,反哺家乡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壁生先生在《礼在古今之间——“城市祠堂”祭祀的复兴》一文中写道:“从四序堂的神龛牌位中可以看出,四序堂作为潮阳萧氏总祠,是整个粤东萧氏的发源之地。始迁祖萧洵之下,子孙们在各乡村建立祠堂,祭祀本乡村的始迁祖,这些祠堂都成为分祠,统归于‘四序堂’。新修《萧氏族谱》所载,四序堂之下有105座分祠,遍布潮阳、海陆丰各城乡。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以总祠为主干,各个分祠为旁支的庞大网络。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姓氏,把这个网络联系成为一个有机体。……可以说,现代城市祠堂中的祭礼,是以一部分市民的共同祖先为中心,从分散为原子式小家庭的社会中,重新复活‘族’的观念,使一个人不但知道他现实生活中的家庭,而且通过祭祀祖先,理解他的生命来源,同时理解他的家族。而且,祠堂中的始祖、先祖,正是这个城市历史上著名的先贤,认识这些先贤,便是认识这个城市的历史。因此,城市祠堂的重建和祭祀活动的进行,虽然并没有复原古代的祭礼——事实上古代的祭礼也是一个因时损益、沿革变化的过程,也没有复原宗族制度的宗子法,但是,却成功地在城市生活中复活了‘家族’意识。”


是的,祠堂就是安放我们灵魂的家园,不管我们走得多远,总要面朝故乡的方向时时惦念和久久遥望,总想魂兮归来,向祖辈叩一个响头,感念血脉的赐予和生养的恩情。


这是中国人最珍视的仪式感。在祭祀中缅怀先贤,召唤爱国爱乡的情感,然后励志图强,勤奋拼搏;在情感互助中,孝悌忠义、传递慈善,为社会文明做贡献。这便是潮阳四序堂,乃至更多潮汕姓氏祠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也是祠堂文化继承和发展方兴未艾、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 萧灼基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0154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