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起抗日牺牲的烈士们,心中总是五味杂陈,他们的英雄事迹让人读之落泪。面对敌人的威胁,战士们丝毫不畏惧,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恶俗文化,关注英雄人物的人越来越少,很多民族英雄甚至被移除教科书,值得我们反省反思。
王凤阁将军画像
他是抗日战争时期牺牲时年龄最小的“战士”,5岁时被日军抓捕,一家人在抗日的过程中全都被侵华日军残忍杀害,可谓是满门忠烈。这位年纪最小的抗日小英雄名叫小金子。他牺牲时年仅5岁,比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的小萝卜头宋振中,还要小3岁。
小金子的父亲是辽宁民众自卫军第19路军司令王凤阁,在“九一八事变”后,王凤阁积极抗日,变卖家产在东北建立抗日武装,首次揭开抗日救国自卫军的大旗,为抗日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下面让我们走进那段不屈服的斗争历史,了解抗日先烈们的英雄事迹。
父亲王凤阁立志抗日王凤阁,1897年出生在辽宁通化(今属吉林)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教师。王凤阁在极为严格的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自幼上私塾念书。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得王凤阁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从小熟读民族英雄的历史故事,并希望能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王凤阁从小习武,还专程拜名家程东阁为师,他性格豪爽,善结交朋友,乐以金钱助人,以拳脚惩恶扶弱,在当地还是有些声望的。
1916年,王凤阁进入县立中学念书,期间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更加重视国家未来的命运,并常以“精忠报国”的思想自勉。从学校毕业后,王凤阁主动投身参加东北军,成为步兵第五十八团当副官。
事与愿违,王凤阁参军的初衷是保家卫国,希望祖国能够变得更加强大起来,为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可是王凤阁没有想到自己却成为军阀混战的“帮凶”,各地军阀之间只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经常发起战争,他看清了这些军阀的真面目,于是毅然辞官回家。
军阀混战
王家当年也算是当地的大户人家,他们家非常富有,若要划分成份的话,绝对是大地主级别的。可是王凤阁一家都是非常明事理的人,他们总是把国家放在第一位,当王凤阁辞官回家时,他的父母也是非常支持的。后来王凤阁想要变卖家产抗日,他的母亲第一个站出来支持,说:“有国才有家,吾儿做得对。”
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我国东北地区发动“九一八事变”,王凤阁亲眼目睹东北的国土被日军占领,这对他的内心冲击非常大。看到国土沦丧,百姓痛遭涂炭,王凤阁决定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为了建立起抗日武装,王凤阁征得父母的同意,变卖家产。可是钱财根本不够组织起一支抗日的队伍,于是到处募捐。由于王凤阁平时乐于助人,并且结交了很多朋友,得知他的意图后,很多人踊跃捐款。最终,王凤阁在红土崖大罗圈沟一带山区,秘密组织起农民、伐木工起义,首次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
1932年5月,王凤阁率领抗日自卫队主动发起袭击,成功打下柳河县后,立即通电国民政府及全国的报社,申明誓灭强寇,以雪国耻的誓愿。王凤阁希望自己的抗日举动能激起国人的斗志,更希望国民政府能够出兵抗日。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高涨,可蒋介石却拒不出兵抗日,反而继续发动内战,拱手将东北让给日本人。
王凤阁的事迹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其中就有正在辽宁抗日的唐聚五,他得知王凤阁的事迹后,立马前去商讨抗日大计,并且将两支队伍联合起来。抗日队伍壮大后,王凤阁将队伍改编为辽宁民众自卫队第十九军,经过众人的推举,王凤阁担任第十九路军的司令。此后,这支抗日武装转战柳河、金川、辉南、海龙、蒙江等地,与日军展开作战。
抗日游击队队员
日本关东军多次遭到王凤阁部的袭击,他们原本以为这些抗日者只是小打小闹,没想到竟然成了规模,令日军头痛不已。1932年秋,日军调动重兵配以飞机、大炮分路向辽宁民众自卫队进行疯狂反击,由于敌众我寡,王凤阁只能率领队伍撤退至蒙江、抚松一带。日军穷追不舍,有战士提出向关内的军队求援,可王凤阁心里非常清楚,除了他们组织队伍抗日,根本不会有其他人起来支援,国民政府是铁了心不抗日。
于是,王凤阁主张“人不离乡,手不离枪,打回通化,抗日到底”。他们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即便是自知在以卵击石,他们也毫不畏惧。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东北家园,他们不怕牺牲。艰苦的抗日环境并没有让他们知难而退,反而更能激发他们的抗日斗志。1933年,王凤阁带领部队转移至当年起义的红土崖、大罗圈沟一带,他们在当地建立起抗日据点,准备对日本侵略者进行长期的抗战。
正是这一年,王凤阁和妻子张氏生下一个儿子,乳名叫“小金子”,由于父亲王凤阁一直忙于抗日事业,小金子一直跟着妈妈生活,平日里很少能见到爸爸。
坚持抗日、壮烈牺牲部队站稳脚跟后,王凤阁立马着手组织在果松川、七道沟、挠头沟、老岭等险隘的地区修建要塞。同时,部队还分区域驻守,暂编第一师师长方春生所部驻扎在柳河县境内龙岗山区;第一旅旅长于子忱率部驻扎在辑安山区;第二旅旅长马桂春所部驻扎在通化大罗圈一带;独立团团长王殿阳率部驻扎在临江红土崖等地。王凤阁则率领直属部队驻扎在大罗圈附近,主要负责居中指挥策应。
民众抗日救国热情高涨
王凤阁将部队进行整顿,让军队更加规范化,还组织起武工游击队。当时通化县有一个日伪警察所长,外号叫王大个子,他对日本人是死心塌地,一直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武工队游击队长张荣久,是当年通化县城的传奇人物,他机智多谋,武艺高强,经常伪装打扮出入通化县城杀日伪军,王凤阁便将除掉王大个子的任务交给张荣久。
张荣久奉命在庙会期间除掉汉奸王大个子,当时在通化县城引起了一时的轰动。东北军中也有人叛变当了汉奸,比如原东北军旅长廖弼宸就成了日本手下的东边道地区司令,他最初还在暗中支持王凤阁抗日,还秘密地给他们送武器弹药,可他看日本人的统治日趋巩固,于是出卖了王凤阁。王凤阁提前得知情报,将廖弼宸打得惨败,他也因此怀恨之心。
日本人为了对付王凤阁可谓是绞尽脑汁,他们利用各种手段诱降,但没有得逞。日军恼羞成怒,将王凤阁的岳父母一家抓起来严刑拷打,然后拍成照片及劝降信,让人送给王凤阁。王凤阁当场把信件撕毁,大骂日军卑鄙无耻,并且明确表示:钢条一根不能折弯,抗日到底了!
从1933年至1937年期间,王凤阁率部与日军作战数百次,其中著名的战斗就有十多次,他们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1936年冬,日本陆军省下令关东军消灭东边道一带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所部和王凤阁等部救国自卫军。王凤阁意识到救国自卫军一家到了危急存亡的地步,于是即刻部署部队,在辑安老岭一带准备与敌人进行决死战斗。
王凤阁将军就义地
1937年春,王凤阁在酷寒之下多次抵挡住敌人的疯狂进攻,战士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但仍然在坚持战斗。王凤阁率部前往老虎顶子要塞,日伪军穷追不舍,双方激战三个昼夜,日军没有讨到半点好处,于是调动飞机,投掷烧夷弹,将整个山林烧毁。
王凤阁率部冒着敌人的炮火突围,最终退至大罗圈沟附近的东南岔。此时,部队已经饥寒交迫,且弹药已经严重匮乏,敌人一路追了上来,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王凤阁所部伤亡殆尽,全军覆没。王凤阁不幸被日军俘虏,他的妻子张氏和年仅5岁的小金子也被日本人抓去。他们都被关押在通化县城南门,那里是混成第一宪兵队本部的秘密监狱。王凤阁虽然被俘虏,但毫无惧色,一腔民族正气,敌人也拿他没有任何办法。
当敌人要提审他时,一名宪兵大喊让王凤阁出来,但他岿然不动,并正颜厉色地说:“我是抗日自卫队司令,你们是些什么东西叫我的名字!”王凤阁的夫人带着幼子小金子也坚贞不屈,尤其是小金子。敌人用饼干、糖果引诱他,他拒绝不吃不喝,并说:“我不吃日本鬼子的东西!”在场的伪军和翻译官都暗自咋舌,自惭形秽。
小金子大喊妈妈我不怕1937年4月15日早晨,通化县城里面开始戒严,待到太阳升得高些的时候,从日本宪兵方向驶来几辆汽车,他们朝着城东北柳条沟开去。其中一辆车上站着的是抗日英雄王凤阁,只见他目光炯炯,神情自若。王凤阁的妻子张氏和儿子小金子站在另外一辆车上,她们也毫不惧色,显示出中华民族儿女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
汽车开到柳条沟,王凤阁和妻子、儿子都下车,远处站在一群乡亲们,他们都来送一送抗日英雄。王凤阁对着远处的乡亲们高喊:“父老乡亲们,我王凤阁为抗日而死,大丈夫死得其所!大家努力,中国不会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随后,王凤阁迈步来到敌人事先挖好的土坑前,席地而坐。日本一个中尉军官,脱手握着军刀,示意王凤阁跪下,但王凤阁硬是不跪。日本军刀抡起,一个民族英雄倒下了。他的一腔热血洒在了家乡的土地上,滋润着中国的抗日土壤。
妻子张氏和儿子小金子被带到另一个坑前,张氏看到王凤阁被日军杀害,抱紧了小金子。小金子年纪虽然小,但他很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什么,看到父亲倒在血泊中,他勇敢地大喊:”妈妈,我不害怕!“随后,枪声响起,母子二人应声倒地,小金子当时年仅5岁,他们一家人都牺牲在了一起。当地的百姓都看到王凤阁将军被日军残忍杀害,每个人的心中都积攒着怒火,可却又无可奈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正式追认王凤阁为革命烈士,并在玉皇山上为王凤阁将军树立了纪念碑。高高的玉皇山见证着民族英雄王凤阁将军的丰功伟绩,68年的历史风尘遮掩不了将军的风骨,民族的精神在这山水间氤氲升腾。
历史不容忘记,抗日英雄的名字如今我们也要铭记于心,他们为抗日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历史的丰碑上永远会篆刻他们的名字。谨以此文纪念抗日先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