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母亲的育儿方式可能通过基因遗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9 17:04:27    作者:life    浏览次数:2545    评论:0
导读

你有过这样的经验吗? 当你3岁的儿子梗着小脖子,拒绝捡起地上的玩具,你瞪着眼睛嘴里不自觉地冒出一句:“我可数了啊:一、二、三!”的时候,你的头脑里会忽然闪回出自己母亲年轻时的样子,忽然发现,你的语气、声调,连数数字的节奏都和自己的母亲一模一

你有过这样的经验吗?

当你3岁的儿子梗着小脖子,拒绝捡起地上的玩具,你瞪着眼睛嘴里不自觉地冒出一句:“我可数了啊:一、二、三!”的时候,你的头脑里会忽然闪回出自己母亲年轻时的样子,忽然发现,你的语气、声调,连数数字的节奏都和自己的母亲一模一样。

你正在忙着做饭,你7岁的女儿不停地在旁边问及她找不到的一本漫画书,你随口就说出“不知道,在我脑袋上呢!”的时候,是不是会被自己吓到,自己母亲当年那非常不耐烦的独特语言,二三十年后从你的嘴里再次出现?

“怎么会这样?”

也许你会对着镜子看是不是越来越像自己的母亲了,并且在心里对自己说:“我是不是开始变老了?怎么我教育孩子的样子跟我妈一模一样?”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对孩子说出来的话和自己母亲曾经说的一模一样?

育儿方式也会像基因那样遗传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育儿方式与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关,与我们大脑神经元的运作方式有关,与耳濡目染有关。育儿方式不会像基因遗传那样本身存在许多不可抗力,只要努力是完全可以改变的。下面来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

1、原生家庭的影响

由母亲一手带大的孩子,在婴幼儿期,母亲就是最为主要的可以互动、交流的对象。我们最早学习的沟通方式主要来源 于母亲。也就是说,我们的未成年期,特别是婴幼儿期,是被浸渍在母亲与我们的互动、交流中度过的,模仿母亲的沟通方式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2、情景再现对大脑的刺激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J. Sieg)认为,人的大脑神经元(即脑神经细胞)更倾向于以既定模式流动。当我们长大成人做了妈妈以后,因为角色的一致性,让我们经常会遇到与我们的母亲一样需要应对的场面,就像我们前面的第一 个例子里“孩子不听,把玩具在地上乱扔,地上一片狼藉”。 同样的情景,会让我们的大脑瞬间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于是,嘴里就发出了和自己母亲一样的声音。(《The Developing Mind》 丹尼尔·西格尔著)

3、压力亦是始作俑者

当我们感受到压力时,大脑往往无法正确思考。就拿上面的第二个例子来说:当孩子的小嘴总像小蜜蜂似的,不停“嗡嗡嗡”地打扰到你本来就已经紧绷的神经时,你的感觉就是,没有办法、头痛、身心疲惫,孤立无援……这个时候,大脑就会不 自觉地去到那些由婴儿时期形成的神经通路,很难抑制,过后 才会意识到正在重演自己母亲的育儿模式。

4、甩开那些你不认可的母亲的影子

我想大多数年轻的妈妈都不愿意重蹈自己母亲的覆辙,特别是不愿意看到自己身上再次出现非常反感的自己母亲的一些做法。没有人愿意看到那些被自己曾经发誓赌咒绝不能重演在 自己孩子身上的做法像梦魇一样不停地再现,甩都甩不掉。

到底该怎么做?请看下面三大步骤:

第一步:冷静思考,明确取舍

冷静地分析原生家庭母亲的做法,认清哪些是自己想要摒弃且不愿意传承下去的。不要因为自己过去心灵受伤就去遮盖或者只是远离,其实就是不敢去面对。那些你想要改变的做法,比如,缺乏耐心,不相信孩子,简单粗暴等,因为多年 原生家庭的生活,一直就存放在你的大脑里。即便我们曾经因为受到伤害而赌咒发誓,绝不重复父母的做法让孩子再受 伤害,即便我们会因为使用了简单粗暴的做法而出现条件反射式的恐惧抵触情绪,但是如果不能做到冷静分析和深刻反 省,我们也很难做到完全清除掉那些自己大脑里本来就有的交流模式。

第二步:理清原因,多些理解

不要总是抱怨甚至怨恨,要弄清楚自己母亲那些简单粗 暴的育儿方式的由来:除了个人的思维方式、情绪控制能力,价 值观取向等原因以外,时代局限性的影响恐怕要占很大的比 重。与今天相比,当年我们父母所处的社会环境,思想观念陈 旧,教育理念更是陈旧。在那个温饱还是大问题的年代里,不 会有更多的人去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三字经里的“子不教,父之过”,让我们的上一代以及上多少代的父母备感压力。但是,怎么“教”?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没有人去研究。旧的教育理念就是把孩子当作需要教化的“小个子的成年人”来教育, “简单粗暴”就可想而知了。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才可以走向 第三步,因为我们已经进步到了新的时代。

第三步:结合时代,破旧立新

深刻反思,破除旧的惯性思维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并真心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应该说,今天的父母是幸运的,今天的孩子也是幸运的。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让我们 有了崭新的教育理念。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的教育方 法应该是从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出发来设定,而不是以我们成 年人的自身利益出发来设定想当然的教育方法。

20 世纪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 e a n Piaget)就曾经指出:“教育应该不再只是提供知识,而是要发展思维—要找到最适宜儿童自身发展思维的环境和方法,为不同年龄、不同思维发展阶段的儿童提供差异性的适宜活动。”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让·皮亚杰著)也就是说我们家长要认识到:儿童与我们成人有着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我们要用 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来与他们互动和交流。比如游戏的方 法,就是很好的寓教于乐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提高认 识,发展能力。另外,轻松愉快的方法,也可以帮助父母尽量避 免与孩子对峙的场面。

做好4件事,和孩子靠得更近

要想彻底改变“简单粗暴”的育儿方法,除了要做到上面提到的三大步骤以外,还有几点建议与大家分享:

1、重新认识“孩子总是故意找麻烦”的心理状态

“孩子总是故意找麻烦”,这往往就像一根导火索,会引爆我们的脾气,导致我们像上一辈家长那样简单粗暴。

《社会心理学》在解释“人类侵犯行为”的时候指出:“当人们认为他人故意给自己制造麻烦或者伤害到自己时,往往会 产生愤怒的情绪,而当人们认为他人是无意间伤害自己时,就不会产生愤怒。”(《社会心理学》 侯玉波编著)

2、换位思考

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就会发现,大部分时候孩子给我们找麻烦,真的不是他们主观故 意的。

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个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7岁男 孩,学习成绩中上等,性格随和,在家长眼里是个听话的好孩 子。可是就在离期末考试还差2个星期的时候,孩子突然说不想 去学校了。一开始家长认为问题不大,可是经过一个多星期的 缠斗,家长已经失去了耐心,认为孩子是故意找茬儿。于是孩 子的父亲就采取了非常手段,连打带骂,强行把孩子拖拽到学 校,但是第二天一早,孩子故伎重演,继续抗拒去学校。后来, 身心俱疲的家长经过多方求助,终于在一位专家的帮助下找到 了原因:孩子在学校遇到了霸凌。知道真正的原因那一刹那, 家长抱着孩子悔恨交加,泪雨滂沱。

3、“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往往是家长经常批评孩子的理由。因为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过高要求,我们就会看孩子 不顺眼,就会动不动恼羞成怒,不停地走进“我教育孩子的样子跟我妈一模一样”的怪圈,因为自己原生家庭的父母也曾那样“望子成龙”过。

4、认真思考及对待“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在我们的所有人际关系中应该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因为这关系到我们的家庭幸福,还有孩子的一生幸福。如果我们家长能够把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各种关系的技巧,比如,积极 倾听、尊重对方、真诚坦率、真诚欣赏等,都运用到亲子关系当 中,理性生活,理智分析孩子的问题,我想我们做父母的就会少 犯很多错误,我们的孩子也就会少出很多问题。我们也就不会一 再陷入“我教育孩子的样子跟我妈一模一样”的梦魇中去了。

做到以上四点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看我们把亲子关系放在哪个位置,如果我们重视家庭关系、重视亲子关系,就完全有 可能不去重蹈原生家庭父母的覆辙。只要我们做出努力,敢于剖析自己的行为,敢于向世俗宣战,做高情商的父母其实不难。

 
关键词: 基因遗传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0595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