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热闹地敲起来吧 细数那些发烧打击乐唱片(打击乐专场音乐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9 17:48:55    作者:life    浏览次数:538    评论:0
导读

《Music for Bang, Baa-Room and Harp》,TAS上榜名盘与《皇家夜总会》、《贝拉方提在卡内基》、《月亮黑暗面》等齐名。Dick Schory被称谓敲击之王实至名归,他先是以敲击乐手身分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做


《Music for Bang, Baa-Room and Harp》,TAS上榜名盘与《皇家夜总会》、《贝拉方提在卡内基》、《月亮黑暗面》等齐名。Dick Schory被称谓敲击之王实至名归,他先是以敲击乐手身分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做来做爵士乐和实验音乐,上世纪50至60年代,他的10多张专辑影响深远。1958年,这张《Music for Bang, Baa-Room And Harp 》(敲击之王)尤其杰出,演绎和录音效果都精彩,空气感丰满,乐器结像活灵活现,精准无误之定位与开阔舞台型状一览无遗,那种左穿右突,穿墙破壁,突破聆听空间的音效的确是巧夺天工,强音时地动山摇,弱音时纤毫毕现。


●瑞典BIS唱片



BIS公司由Robert Von Bahr于1974年在瑞典的Åkersberga创立,起因只是为了替自己吹长笛的妻子制作发行唱片。因地缘与文化背景的关系,BIS致力于北欧及苏俄作曲家作品,如葛利格、西贝流士、尼尔森等人都是录制的重点,至今已出版二千余张CD,荣获英国留声机大奖、企鹅三星带花、企鹅三星…等不胜枚举,是瑞典首屈一指的古典唱片公司。虽然BIS公司出版的作品都是一些冷门或被忽视的乐曲,但经Bahr精心策划加上一流录音效果,都能顺利的大量销售,甚至经常被指定为器材测试之用。



BIS的制作策略其实称得上是精耕细作,大力发掘各具特色的本土作曲家,我们才有机会聆听到一些未被五大唱片公司所挖掘的北欧当代作品。然而BIS并没有固步自封,反而将视野投向了全球与全时间轴,所以既能听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鲁特琴合集,也能听到印地人的太阳颂歌,还不会错过日本的竖笛音乐,俄罗斯的萨克斯与巴西的吉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BIS的唱片几乎涵盖了所能想到的国别、乐器种类和历史时期。综览目前唱片公司目录,BIS大概也是出版打击音乐最多的一家公司,其中最有名的是Farberman指挥赫尔辛基交响乐团及打击乐团演奏的《敲击卡门》与《爵士鼓协奏曲》。BIS的录音强调真实性,忠实地诠释录音现场所听见的声音,无论动态对比或音场皆有着惊人的清晰感,尤其是DSD格式的录音更是深受好评。





●德国鼓王CharlyAntolini


Charly Antolini其实是瑞士人,因Jeton唱片发行的一张专辑《Knock Out》被发烧友誉为《打断鼓棍》而闻名。Charly出生于1937年,或许因为演奏生涯都在欧洲,并未踏入美国音乐圈,因此他的名号并不十分响亮。他的职业演出生涯开始于1956年,当时在巴黎演奏较为传统的爵士乐。1962年定居德国斯图加特,加入SWR及NDR爵士大乐团。1976年,Charly成立自己的爵士乐团Jazz Power,团员皆是欧洲爵士乐好手。2004年他与Herman Rarebell及Pete York这两位鼓手合作,进行一项称为“Drum Legends”计划,发行了一系列的CD与DVD出版品。至今Antolini与他的Jazz Power乐团仍在德国慕尼黑定期演出,广受当地乐迷的欢迎。



Charly Antolini可以将复杂的节奏重叠在一起,有时候很难相信只是在听一个人演奏架子鼓,一直以来摇摆节奏就是他的钟爱,名盘《Knock Out》后来被德国两大发烧名厂Bell Records及TACET重新混音推出,效果同样精彩。精选辑《Rock You》被广东发烧友称为“撼低晒”,有所向披靡打胜的意思,这张唱片记录Charly Antolini威猛的鼓艺,其他鼓手难望其项背。当中除了对一些经典曲目重新演绎外,也收录了数首自创的作品。例如第2轨《FootprintinToyshop》便是一首相当有趣的自创曲,Antolini轻轻敲打尺寸各不相同的大、中、小鼓,由于没有鼓线,声音便是一连串的咚咚生,彷彿玩具店里小朋友的可爱足印。第3轨《Seattle》中则有绵密的小鼓连击,似乎是在模仿西雅图的雨点,也展示了其快捷的手法,这首曲子相当适合拿来测试音响系统的速度反应,只要音响系统够快,就能听到快却不乱的清晰鼓点。第5轨《Madison Avenue》也是Antolini的炫技乐曲,只要功放的控制力够强,可以感受到扎实强劲的力道一阵阵传来,当中有一段电贝斯与鼓的合奏很酸爽,值得一听。





●打击乐大师MickeyHart


Mickey Hart最著名的录音是RR唱片发行的《DAFOS》,登上TAS发烧榜,其实他大多数录音都有极为优异的效果,尤其是1992年首次获得葛莱美奖颁发世界音乐奖项的专辑《行星鼓乐》(PlanetDrum),曾是告示牌 “世界音乐”排行榜连续26周冠军。2017年的25周年复刻版依然是低频神级测试,如果拥有能发出极低频的音响系统,最好先通知邻居以免他们以为发生大地震,这是一张发烧友非拥有不可+听而无憾的发烧天碟!《行星鼓乐》集合多个国家乐手演出,来自印度的是两位同时获得印度政府颁发公民荣誉奖的传奇乐手,一位是参与过《现代启示录》等电影原声带的印度Tabla鼓大师Zakir Hussain,另一位是带动印度传统Carnatic音乐中常见打击乐器Ghatam风潮的Vikku Vinayakram。


来自巴西的是曾经与爵士乐传奇Miles Davis合作过1970年专辑《BitchesBrew》,获得巴西政府颁发荣誉勋章的Airto Moreira;以及曾经是爵士乐钢琴家Chick Corea的爵士融合乐团Return To Forever成员的巴西爵士乐歌后Flora Purim。来自波多黎各的是曾经是小号乐手Dizzy Gillespie所领导的United Nation Orchestra成员的Giovanni Hidalgo。来自奈及利亚的是Mickey Hart盛赞为《打击乐器领域的莫札特》的Sikiru Adepoju,曾经与传奇爵士乐萨克斯风乐手John Coltrane合作过的Babatunde Olatunji。丰富多样的内容,让这张唱片超越了音乐与文化的界线。



曾两度成为美国摇滚乐团死之华(Grateful Dead)团员的Mickey Hart,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学家,充满活力的画家,永不停歇的探索者,因惊艳于奈及利亚籍非洲鼓大师Babatunde Olatunji将非洲击鼓元素与美式爵士乐结合所产生的化学变化,自此以他为师。Olatunji于1997年在Chesky唱片录制的《Love DrumTalk》专辑入围第40届葛莱美奖“最佳世界音乐专辑”,不但保留了非洲鼓独特的韵味,极具弹性Q度的鼓声也完美展现,唱片成为大师的最后遗作。《行星鼓乐》是1991年与Olatunji等巨匠联袂出击,透过错落有致的击鼓鸣金及高低起伏的声线变化,交织出气韵生动的世界音乐交响诗。Mickey Hart对于节奏的着迷,促使他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寻求声音,1990年专辑《At The Edge》尝试探索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并出版了相关的书作《DrummingAt The Edge Of Magic》。





●O-Zone打击乐团


The O-Zone Percussion Group的名字恐怕更少人知道,这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乐手组成的乐团,1996年于美国发烧唱片公司KlavierRecords(大K)发表首张专辑《La Bamba》(本地发烧友叫四色鼓), 2001年又推出《Whiplash》专辑,录音师是鼎鼎大名的Bruce Leek。乐团指挥Gary J. Olmstead博士一直担任学校的打击乐研究主任,先后获得俄亥俄大学的美术硕士学位、美国大学的音乐艺术博士学位,公认是美国前卫的打击乐教育家。团员之一的CarlAdams,也是印第安纳大学的教授,因为擅长长笛还是IUP学院木管五重奏的成员,活跃于古典乐和爵士乐界。


另一位成员James Rupp是Glenn Miller等伟大BigBand大乐队的老手。TheO-Zone的音乐结合了爵士/摇滚/流行音乐,大量使用木琴、马林巴琴等乐器,加上来自拉丁美洲、非洲和其他文化的民族打击乐器,组成音色多彩变化的旋律。《La Bamba》专辑中的同名乐曲,是发烧友比较熟悉的片段,间奏中出现极沈极夸张的低频,瞬间动态极大,与1812那种大砲或是交响乐中的鼓声完全不同,录音师特意的大幅强化效果,就成了发烧友的试金石。





鬼太鼓座(Ondekoza)


这个鼓乐表演团体由田尻耕三于1969年组建,音乐源自日本传统的鼓操和民间音乐,早期被用来驱邪和祈福,后来也被借以抒发情感。鬼太鼓座的表演以主奏乐器(太鼓),辅以尺八(类似羌笛)、三味线(类似三弦)等器乐,加上体魄健美的舞蹈等,演奏充满淳朴的民间乐风与神秘的气氛。各种不同类型、大小高低、音色各异的鼓声,奏鸣出震撼心魄的乐响。太鼓所擂出的山崩地裂的巨响,加上低频如飓风般袭来,其音压之高,力道之强,爆发音之猛,非言语所能形容。初听鬼太鼓座的演奏,会觉得节奏单调呆板,缺少变化,细细品味才会渐渐在简洁有力的鼓声中感悟出无以比拟的坚毅的力量。有时令人窒息的单一节奏的鼓乐片断会长达数分钟之久,体现出一种无畏坚韧,一往直前的特殊感觉。JVC的鬼太鼓座录音效果最佳,低频最猛,极低频几乎可以撼动屋瓦。



鬼太鼓座独特的“走乐论”认为跑步与音乐为一体,是人生的戏剧与能量的反应;藉马拉松作体能锻炼,视打鼓为原始生命力的抒发。佐渡岛上,鬼太鼓座成员以五年之隔绝俗世,在大海与山之间击鼓、狂奔、舞动,用肉体锻炼,达到物我合一、力与美的极限演出。离新泻坐船要一个小时的佐渡岛,是日本的第二大离岛,别于南方冲绳的悠闲气息,佐渡岛的气氛有些不同,冬天会下起铺天盖地的大雪,过去也曾有流放之岛的名号,曾被放逐至此的人,有失去政权的异议份子、也有传统能剧大师世阿弥,小岛的遗世位置,让这些传统艺术得以淬炼保留。





●指挥家HaroldFarberman


明星打击乐团并没有固定成员,乐手来自各交响乐团,在指挥家Harold Farberman带领下一起录音。Farberman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打击乐,1951年他加入波士顿交响乐团,以20岁年龄成为该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全职乐手。之后Farberman转职担任指挥,包括1963年丹佛交响乐团的首席客座,1967年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和指挥,以及1971奥克兰交响乐团(后重组为奥克兰东湾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和指挥。在奥克兰交响乐团任职期间,他与乐团间的关系并不好,工会对他表示不满,但董事会却决定与他续约,可见Farberman还是有其魅力。他非常支持美国作曲家Charles Ives的作品,录制了非常多的唱片,另外也与伦敦交响乐团和伯恩茅斯小交响乐团录制了马勒、海顿的完整交响曲。Farberman于1976 年创立了指挥协会,这是一个由哈特学院发起的夏季指挥项目现在位于巴德学院,女指挥家Marin Alsop就是他最著名的学生之一,他着有《指挥技巧的艺术》等书。



除了指挥与演奏,Farberman也会作曲,BIS唱片那张《敲击卡门》录音中,就有他创作的《爵士鼓协奏曲》,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伟大的美国牛仔》电影配乐也是他的作品。最早由金弦唱片发行的《卡门幻想曲》,邀集全美七大乐团中前十名的顶尖打击乐手,共使用80种乐器,在令人眼花撩乱的高超技艺中,将比才的《卡门幻想曲》、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中的《谐谑曲》等经典曲目,展现出最震撼人心的面貌!录音电平很小,需要转大音量才能有充分动态,打击乐器的声音可以用甜美得出汁来形容,紧紧跟着打击剎那质感而再生出来的柔软弹性也是一绝,此外,每一件打击乐器延长的声音在空间中的回荡也勾勒出无比清楚的空间感。




●比才/谢德林:卡门芭蕾组曲



歌剧《卡门》的音乐的确太精彩了!后世的人们有兴趣这样那样地改编它,玩味它,丝毫也不奇怪。前苏联作曲家谢德林改编的《卡门组曲》,是作为一出独幕舞剧的配乐而作。其特点是加入了大量的打击乐,并且完全打乱了比才原曲的先后顺序,作了重新编排,结果是让我们听到了一个令人颇觉新鲜有趣,而且效果格外迷人的卡门。打击乐在这里面占了主导地位,各种各样的乒乒乓乓、叮叮咚咚的家伙,敲得好不热闹,让人心里好不痒痒!一会儿紧张刺激,一会儿又欢快、奔放。喜欢打击乐的“发烧友”,一定会听得不亦乐乎。恐怕也是因为这份热闹,这首写于1967年的曲子,竟成了被演奏最多的当代曲目之一。



作曲家谢德林的妻子普莉西丝卡亚是苏联最著名的首席芭蕾舞者之一,曾于1967年在莫斯科波修瓦剧院的独幕芭蕾舞剧《卡门》首演中担任主角,使用的音乐就是谢德林的改编版本。比才的《卡门》在1875年首演时惨遭失败,然而时间却证明《卡门》是历史最成功的歌剧之一,也有了后世的许多改编。小提琴与管弦乐队的《卡门幻想曲》就有两个版本: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改编,以及美国作曲家Waxman的改编。曾经创作了音乐剧《音乐之声》和《国王与我》的汉默斯坦二世,在1943年把《卡门》改编为百老汇的音乐剧《卡门·琼斯》,并且于1954年拍制成电影上映。


Farberman这位美国指挥家,后来更是改编了一个全打击乐演奏的《敲击卡门》版本。谢德林改编的《卡门》芭蕾音乐无疑最具规模、最有原创力,也是最具说服力。谢德林不愿意只是作为编曲者的角色,为了使原来的音乐现新面貌,他使用弦乐及打击乐,以崭新方式结合原曲中的主题旋律,而达到意料之外的极佳效果。谢德林的《卡门》芭蕾音乐录音名版中,有包括Gennady Rozhdestvensky的首演录音,旋律公司的Spivakov版、DELOS公司的De Priest版、BIS公司的Farberman版、DG公司的普列文版和RCA公司的费德勒版等都是值得推荐的。





●日本爵士鼓王-猪俣猛



猪俣猛(InomataTakeshi)1936年生于兵库县宝冢,父亲是宝冢歌舞团的双簧管乐师,其兄长又是有名的小号手。14岁那年在父亲支持下买了第一套爵士鼓,鼓手资历至今超过一甲子。他最有名的唱片当属GML出版的《Ex-Spiral 》专辑,录音史上最真实的打鼓表演之一,发烧友称为“至尊鼓王”,是猪俣猛和他的分离五重奏乐团(SEPARATION)1988年在东京先锋公司的录音室里录制的。此碟的有三个版本:头版1988年推出,GML以24K纯金压片,所有封面和碟面文字皆为日文与英文混杂,主要在日本本土发行。第2版也是1998年推出,JVC以K2系统对母带进行重新处理,但并非XRCD,事实上它是香港皇声洋行要求特别推出针对华人消费者的版本,另取名为《HI-FI鼓王猪俣猛发烧天碟》。第3版是XRCD2版,1999年在JVC母带处理并压片。



分离五重奏乐团组成除了猪俣猛的鼓之外,还有钢琴、低音提琴和两支次中音萨克管,唱片的制作人增田一郎。录音中鼓声之狠辣凶猛,低音提琴之沉雄严峻,金属打击之定位与瞬变,凸显如在眼前的舞台,都叫人动容拜服。





●RCA唱片与DickSchory


一直到70年代RCA在古典与流行音乐市场都占据领头地位,所以他们也发行不少打击乐录音,其中以Dick Schory带领的乐团录音最多。DickSchory不仅仅是一名打击乐手,他还是作曲家、编曲家、指挥家、音乐出版商、唱片和电视制作人、音频先驱,以及负责乐器设计和营销的音乐行业资深人士。他1931年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当地乐队领队和打击乐手,母亲则是社区音乐会部门代表。高中时Schory创办了一支高中爵士乐队,后来在大学与部队中继续学习,并在西北大学创立并指挥打击乐乐团,这是美国最早的大学打击乐团之一,其特点是广泛使用木槌乐器。


然后RCA Victor邀请Schory加入,1958年6 月在芝加哥音乐厅舞台上录制的《Music for Bang, Baa-Room and Harp》,成为TAS发烧名盘。这张唱片大获成功,他的Percussion Pops于1959年又为RCA录制了《Music to Break Any Mood》、《Wild Percussion》和《Horns A’Plenty》等专辑,后者为他赢得第一次格莱美年度最佳编曲提名。即便在现场音乐会中,Dick Schory也希望观众能够获得立体声体验,所以他的唱片空间感巨大,立体分离度惊人,舞台上乐器分布真实明确。



多年来与PercussionPops合作的乐手中有七位是PAS名人堂成员,包括军鼓手Frank Arsenault、爵士鼓手Joe Morello、打击乐手Bobby Christian、George Gaber、Al Payson和 Gordon Peters。1969年,Schory离开RCA创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Ovation,在RCA期间他开发了两个立体声项目Stereo Action和Dynagroove,Ovation品牌则是与芝加哥工程师Jim Cunningham合作进行四声道录音制作。Schory在Ovation总共制作了300多张专辑,可惜现在较少机会听到了。





Sheffield Lab《Drum Record & Track Record》在黑胶年代可以说是发烧友最渴望拥有的两张唱片,《Drum Record》仅有二首爵士鼓独奏,是喇叭花史上最畅销的一张唱片;《Track Records》则是以流行音乐的吉他、键盘、电贝斯、鼓作为音效示范,百分之二百的精彩!原始录音由Doug Sax后制,重新发行时JVC的制版工程师泷口博达把动态、空间感及3D感加强,但点到即止并不夸大,声音效果非常好。录音中结实而极具弹性的大鼓和落地鼓、清脆而富有穿透力的小鼓、澎湃而带有张力的中音鼓,配合如碗盘锅盆破碎声和溅水声的铜钹击打声,鼓击效果清劲兼且充满暗涌,金光满天力道凶猛,比例逼恰当,立马将人带入一个爵士鼓演奏现场之中!


所有乐器中,能展现音响系统音质的乐器大概有小提琴、鼓琴等。钢琴与管风琴可以用来测试频宽、瞬变与动态。而热闹的打击乐器绝对是发烧友挚爱,既能展现庞大动态、准确的定位,辽阔的音场,极低频更是纠人心弦,让人欲罢不能。由于打击乐器种类繁多,音色变化丰富,又能带来非常有趣的听感享受,这也是其他乐器所不具备的特质。打击乐器通常透过敲击、摇动、摩擦等方式发声,有些具有固定音高,有些则无。例如定音鼓、木琴和钢片琴等都有一定的音高,三角铁在制造时音高就已经固定;大鼓、小鼓只要调整鼓皮就可改变音高〈小鼓可以上响弦,声音会比较高〉。东西方共有的打击乐器如锣、吊钹等就未必有固定音高。如果依发声方式,西方打击乐器可再区分为膜鸣(乐器上覆盖着一层皮革,打击皮革产生声音)和自鸣乐器(乐器本身就可以发声)二大类。膜鸣乐器有定音鼓、小鼓、大鼓、康加鼓、邦哥鼓、铃鼓(摇鼓)、通通鼓、轮鼓等。自鸣乐器则有钢片琴、木琴、马林巴琴、颤音琴铁琴)、铁片琴、管钟铙钹、木鱼、双木棍、三角铁、吊钹、钹、锣、阿哥哥铃、乐鞭、风铃等。现代打击乐团中不再仅限于使用传统乐器,拖鞋、砂纸、铁鎚甚至垃圾桶等生活用品都会出现在乐曲中。


The New Jersey打击乐团在1978年录制的《PercussionMusic》,也是TAS上榜名盘,由已倒闭发烧厂NONESUCH制作。初听已觉这张录音动态犀利无敌,开阔的空间感和残响效果营造出一个近乎无边无际的音场,加上敲击乐器的结像力好到惊人,几乎可以看得到每件乐器的发声点,立体感真的匪夷所思,用来考验音响器材分析力和动态表现真的好用。


打击乐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乐器演奏形式,表现形式多样,乐器类型丰富,并带来音乐要素中的节奏,之后才逐渐出现旋律与合声,所以流淌在每个人血液中原始的律动感,让我们欣赏打击乐时有特别的感动。有些人即使不接触古典音乐,对叮叮咚咚的打击乐器通常也不会排斥。但打击乐并不只是想象中“简单粗暴”的敲打乐器,它在交响乐团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定音鼓就是交响乐队的基石。因此打击乐器也可以在交响乐队编制中非常出彩!音响发烧友欣赏打击乐演奏,不妨拉长耳朵细细分辨琳琅满目的打击乐器,像寻宝般发现小巧的碰铃、响板、三角铁…,听见它们在演奏家手中轮番登场的缤纷声响。或者感受硕大的低锣、管钟、大军鼓等营造的震撼人心磅礡气势;体验独特的木鱼、雨棒、雷板等制造出的特殊音乐语境。相信五花八门的打击乐器,绝对会让您目不暇给、意犹未尽,沉浸在它们的音乐魅力中。


资深发烧友对《DAFOS》一定不会陌生,TAS上榜发烧碟,由三位南美敲击乐大师MickeyHart、Airto、Flora Purim联合演奏,动用了很多从未见过的敲击乐器。录音由美国RR唱片的Johnson教授操刀,其中最为津津乐道的是第七曲《The Gate Of Dafos》,里面一段鼓跌落地的声响,TAS形容犹如整栋房子被人吊起,然后突然坠下!第八首不但音场极深,那细碎的打击乐器以及残余在空间中的残响就已让人恨不得多一对耳朵来听,而整张唱片的极低频低频有许多强弱的变化,加上空间的回响清晰丰富,可听性非常高。由于录音电平较低,需要扭大音量才能听出效果,只要不失真音量越大越过瘾!


中国人对打击乐器有独特的喜好,鼓既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形式,又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具有祭祀、敬神、驱邪、乐舞、警示、战争等诸多作用,渗透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传统上中国的乐器可用八音来区分,包括金、木、革、石、土、丝、竹、匏(竽、笙、葫芦丝)等。光是“金”这个类别就有编钟编磬、镈(春秋时期接近于钟的乐器)、铙(铜质圆形打击乐器)、句鑃(春秋战国时期祭祀乐器)、方响(类似编磬)、锣(又分京锣、大锣、小锣、云锣十面锣等等)、铜鼓、大钹与小钹、铃(碰铃,手铃)、铎(青铜时代的铜制打击乐器)、钲(古代的军用打击乐器)、铙钹、云板(青铜铸的敲击乐器)、铓锣(云南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等琳琅满目的乐器。


比才的《敲击卡门》改编演奏很多,但只有这张费德勒指挥波士顿大众管弦乐团的录音进入TAS发烧榜,成为测试动态的经典代表。RCA在录音黄金年代的模拟制作,即使转制成CD后,擦弦音色、空气感、音场宽阔度、低频及动态之猛劲仍然无比精彩。充满活力和色彩的《卡门》公认是古典音乐最佳入门曲,改编成演奏曲后更适合绝大部份乐迷聆听,弦乐与打击乐器共同交织出的爆棚音效,加上真实自然的音乐厅空间感增色不少,发烧友实在找不出不买的理由。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多种打击乐器,鼓的种类就有大鼓(堂鼓)、花盆鼓、扁鼓、小鼓(小堂鼓)、缸鼓、战鼓、排鼓、建鼓等,还有经常用在舞蹈上的腰鼓、戏曲常用的板鼓等。不同大小的鼓类音色都不一样,大鼓及花盆鼓通常用平放鼓架承托;建鼓就用直身企架安放;扁鼓传统上都会用布条缠绑在鼓手身上,用作游行击鼓之用;而小鼓及排鼓经常用在民族乐团之上。另外我们今天还能看到柷(汉代木制乐器)、缶(缻,瓦或青铜制的酒器,击缶本为饭后的娱乐,后来变成乐器)、扬琴(敲打弦线)、木鱼、沙的、梆子、板(以木为主的体鸣乐器)、摇鼓(波浪鼓)、渔鼓(又称道筒、竹琴,常见于戏曲中)、敔(像伏虎的木制乐器)、快板(大板、小板)、拍板…等,其丰富性一点不亚于西方乐器。


TAS上榜的录音未必都很好听,《Pulse - works for percussion & strings》就是一例。由Classic Records发行的24K金CD很大程度保留了录音原貌,虽然MFSL、Au20、DCC、Sony Mastersound、Atlantic Gold、Zounds、MCA Masterdisc、Pope、Clarity、Sheffield Lab、FIM、GML、Proprius、JMR、Water Lily、Analogue Productions甚至Opus 3都发行金CD,但它们大部分都可以买到,唯独Classic Records早已经绝版,有机会看到可千万别错过。1984年出版,收录John Cage 等五位现代作曲家的打击音乐,由The New Music Consort演奏,除了打击乐器还加上大提琴、钢琴、小提琴与中提琴伴奏,播得好就是音响测试,播不好实在无趣。


西方音乐很长一段时间打击乐器并未受到重视,最普遍使用的定音鼓,仅为增强乐曲气势而已,随着音乐风格走向多样化,打击乐器丰富的节奏性才得到善用。中国传统的文人音乐中也是一样,以丝竹吹管为主,打击乐器使用比较少,除木琴和编钟外一般都被看作是下级乐器,春秋和战国的文献中就有嘲笑秦国打击音乐的文章。反而在民间与戏曲音乐中,打击乐器找到富饶的土壤,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其隆隆之声同于天上之雷电轰鸣,气势磅礡,威风凛凛,其声音和威力无可比拟。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欢欣。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九擂夔鼓擒蚩尤》,黄帝率部队在与蚩犹大战时,擂起这种特别的鼓,连擂九通,声震数千里之外,天地为之变色,蚩尤部队丧魂落魄,遂克伏蚩尤之党。胜利后,黄帝又作了一部《棡鼓曲》以示庆祝,曲子激越雄壮,气势万钧。


阎学敏1998年在央视录制的打击乐独奏专辑,李小沛录音,发行后在海内外音乐界引起巨大反响,让世界第一次领略到中国民族音乐和中国民族打击乐曲的风采。专辑收录各地打击乐曲目包括李真贵、谭盾作曲的《鼓诗》、西安鼓乐《鸭子伴咀》、京剧曲牌《夜深沉》、广东音乐《醒狮》等。由于鼓声逼真传神,猛劈大鼓时极低频的震撼效果威力无比,很快成为发烧友人手一张的器乐试测天碟,TAS更评为世界五大鼓手的演奏佳作之一。第一首《鼓诗》已叫人大吃一惊,鼓声劲道力可破壁,加上开阔的空间感及强烈节奏感,可听性极高。


在古代,鼓一直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作为祭祀的器具,作为人与神沟通之媒介,也是人与自然间交流之象征物,被广泛应用于诗、乐、舞以及各种仪典中。几乎每一朝代均有专职之司鼓人员,如周代有《鼓人》掌管鼓类,汉代有鼓吏,汉唐有鼓吹署,宋设有鼓院、鼓司,明清则设有钟鼓司等等。鼓为八音之首,与舞蹈关系密切,语言学把舞蹈解释为:《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舞蹈之美首先在于人体动作的节奏运动,而鼓正是以节奏表现为主。所以古人总是将鼓与舞结合起来审视,以鼓来命舞之名,并由此创造出诸多常用语汇如:《鼓舞》、《鼓之舞之》、《鼓舞士气》、《欢欣鼓舞》等。鼓在佛教寺院、道教宫观中是标志性的礼拜法器,有着报时、集众、庆典和赞诵等等的作用。不论是《东钟西鼓》或《左钟右鼓》,大鼓配合着钟声依律敲击,发出洪厚响亮的声音,从而唤起虔诚之心。


Sheffield Lab制作的日本太鼓录音《KODO》,与JVC的录音大异其趣,麦克风摆得比较远,电平较低,极低频震撼力稍弱,但舞台规模与乐器形体比例却极为真实。在各种尺寸不一、大小罗列的鼓阵中,发出震撼与澎湃的鼓声冲击着心跳,参杂着箫与尺八的阴森苍凉、沉郁哀艷,与听似柔弱,实则坚韧的三味线旋律,还有宛如用灵魂吶喊的人声,都让这张TAS上榜发烧片独具一格。在功率不足的小系统里会出现缺乏活力、动态不足的情况;但到了功率充沛的高级系统里,CD表现非常接近黑胶,几乎没有数码声的压迫感,细节也极为丰富。


从材料与使用来看,中国鼓的种类又可区分为陶鼓、土鼓、皮鼓、铜鼓、腰鼓、羯鼓、连鼓等几十种。各种民族使用不同形式的鼓,演奏技法也是千姿百态。中国鼓的艺术表现力是由节奏、音色、力度及速度等要素的综合而成。由于鼓的形制构造不同,加上演奏技巧的不同,如击鼓的部位或不同的奏法等等,都可产生相当丰富的音色变化。如《诗经》、《史记》等史籍就举出了鼍鼓逢逢、鞉鼓渊渊、法鼓冬冬、夔鼓镗镗,以及坎、鼚、鼛等十数种鼓声的形容词。以不同力度使用在相同的节奏及音色的鼓点上,也可产生很多的变化,加上速度的掌控,就能表达出更丰富多彩的音响艺术。


《Music for Organ, Brass andTimpani》被发烧友称为鬼哭神嚎铜管乐与管风琴,TAS上榜名盘。12次格莱美奖得主Steven Epstein制作,SONY录音师Richard King使用Sonoma Records工作站进行纯DSD多轨直录,足以让小音响系统现出丑态。原始构想是在纽约St. Ignatius Loyola教堂内以环绕声方式录音,这个教堂有座巨型管风琴,极低频效果可以震动内脏,而空间感也非常好。施特劳斯、巴赫、拉赫玛尼诺夫,甚至是展览会之画中的《基辅大门》等通俗旋律又很好听,高潮乐段简直就像面对着管风琴,Graham Ashton铜管乐团以半圆形在眼前排列,声浪一波波涌来,线条感清晰的波动实在很难形容。


现代流行音乐在录音棚中通常不会录真实的打击乐器,最省事的就采用单独的打击乐器音源、打击乐采样音色或电子化鼓组。合成器或音源器里面,打击乐一般和其它乐器使用同一套DSP,但打击乐的发声状态与其它乐器相差甚远,如果没有独立设计的DSP很难把动态和质感充分做出来,所以好的独立打击乐器音源价格并不便宜。被认为音色接近完美,又能精细表现出击打不同位置产生微细变化的电鼓组Roland TD10,加上调节器要几千美元,几乎与真的套鼓价格相当,但实用上却方便很多,也不必考验录音师的麦克风摆位技巧。随着科技进步,一些合成乐器制造出来的打击乐器已经几可乱真,不是很长“鼓龄”的人根本难分真假,国内翻唱歌曲中的能量澎湃鼓声,大伙听了依然拍手叫好,类似《阿姐鼓》、《聆听中国》之类多重混音的跨界音乐,更少不了合成乐器的协助。


帝国铜管五重奏的《管风琴、铜管乐与打击乐作品》,加上Michael Murray的管风琴及2位敲击乐好手联合演出。波士顿降临教堂低沈丰厚的管风琴,铜管的爆烈及震撼的敲击乐,交织成20首绝妙好曲。这是Telarc唱片录音中的骄人之作,铜管乐器音色灿烂无比,当百管齐放时雄伟处令人肃然起敬,音场宽阔感也硕大无朋,再加上气势雄伟的大风琴,那种排山倒海的音波足可以令人透不过气来,其中效果最动人的是前二首。帝国铜管五重奏是北美最棒的铜管五重奏,在Telarc推出不少畅销专辑,其实每张都值得收藏。


不过真能扬名立万成为经典的打击乐唱片,基本还是要在大空间以真实乐器演奏的录音。因为大鼓之类的乐器能量丰沛,极低频又很厉害,小空间录音往往会明显压缩;三角铁、铃鼓之类的乐器高音嘹亮能量却不大,小空间录音也很难呈现飘逸的残响。李小沛在央视480平米大空间录制的《炎黄第一鼓》,第一段谭盾作曲的《鼓诗》共有8个排鼓、4个中鼓及一个大鼓,由7位乐手联合演奏,是整张专辑中最爆棚、强劲和过瘾的一段。


这段录音大鼓抽出的气势,鼓皮的震动,鼓腔的共鸣、鼓边的冲击力都极其精彩。京剧曲牌《夜深沉》中各种打击乐和金属锣钹以及碰铃的强劲穿透力;舟山锣鼓《渔舟凯歌》中各种乐器的层次清晰明了,乐队演奏者和各种乐器栩栩如生如在眼前。这样的效果当然与大空间录音有关,如果换成一个几十平方的小录音棚,李小沛大概也无能为力。


巴尔托克《为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所作的音乐》,是瑞士巴塞尔室内乐团为了成立十周年而委托创作的作品,却成为二十世纪室内乐创作的里程碑。为了精心设计的音响效果,巴尔托克把乐团的弦乐器分成比重相同的两组,放置在舞台的两侧,钢琴、竖琴、钢片琴、定音鼓等,田同一名演奏家演奏的打击乐器组则放在两组弦乐器之间。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在RCA的录音多张入选TAS发烧榜,1958年立体声早期的制作现在听起来仍然惊讶连连。来自匈牙利的指挥家莱纳,不但拯救了濒临危机的芝加哥交响乐团,1954年起以刚开发的立体声技术为RCA录音了各式各样的曲目。莱纳要求甚高,对细部处理非常透彻入微,要求极端的准确和光彩的色泽,展现高度音乐性和紧凑的音色鲜度,巴尔托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他的诠释下,堪称经典版本!


多数录音师认为录制打击乐器的空间声音要比较“干”,方便后期混音制作,如果空间残响时间较长,容易造成混乱模糊。其实也不一定,伦敦的AIR Lyndhurst Studio 1,由披头四合唱团制作人George Martin成立,他在1991年把一座建于19世纪的教堂改建成录音室,其中设计用来录制管弦乐团的Studio 1面积有140平米。挑高的空间、木质地板搭配壁面极少的吸音材,加上大片采光玻璃,让空间声响自然活泼。许多流行乐团象是Coldplay、Muse跟Mumford &Sons都在这里录过音,效果也很好。当然为了工作上的方便,绝大多数唱片的回音和残响都是后制时加上人工处理过,所以录音时都会以直接音为主,所以在麦克风的摆设及类型的选择上也以收到最干净声音为主要的考量。


至于演奏现场的空间声音,非但不重要还得尽量压制,尤其是流行音乐的制作更是如此。而古典音乐的录音由于多在音乐厅或教堂等较大的空间进行,还是倾向于还原录制时场地的空间感为主。一般的做法是,在收音时会以一对至两对全指向麦克风捕捉现场的空间音,后制时将这二到四轨的声音独立出来,再加入人工回音和残响的处理,使得空间感更加饱满。这种做法可以一方面保留原来真实的空间声音,又可以解决空间感不足造成声音太过干扁的问题。


一向以小家碧玉为声音风格的英国Linn唱片,没想到却以巴尔托克的《为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所作的音乐》入选TAS榜单。指挥马克拉斯爵士非常精擅捷克的音乐,尤其是雅纳切克的作品,1979年因其对音乐的奉献,受封为爵士。巴尔托克是二十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宏伟博大的民族意识,也包含着现代音乐的多变与个性。马克拉斯爵士诠释的巴尔托克未必最佳,音乐中带着鲜明的匈牙利舞曲风格,比很多现代作曲家缺少旋律的噪音高明太多了。Linn一直使用数字录音,而且从来不强调发烧,我们倒是可以从这张唱片一窥现代录音清晰透明、细节丰富、动态鲜明的优点。


所以音响发烧友欣赏打击乐唱片,首先是分辨各式各样我们可能熟悉,可能陌生的打击乐器,那些奇异的声响与彦奏细节本身就是一大乐趣。以Harold Farberman在BIS唱片那张《爵士鼓协奏曲》为例,出现的打击乐器除了Remo爵士鼓(美国爵士鼓手RemoDelmo Belli,他开发第一个以耐用聚酯薄膜取代小牛皮的合成鼓并创立了Remo公司),接着还用到钟琴、振音琴、木琴、三角响木、匏、木鱼、铃鼓、三角铁、雪橇铃、日本铃、木鼓、拉丁鼓、牛铃、自动响板及沙纸板、定音鼓,甚至是金属管及铁珠转轮,是不是让耳朵应付不过来啊?其次,我们可以欣赏空间感,发现不同厅堂带来的音色与空间变化也是很有趣的。现代的打击乐录音更重视极低频效果,近距离收音富有强烈的冲击性,但早期的RCA、Decca唱片不但用真空管器材,混音台相对简单,开盘录音机的动态也受限,所以侧重点放在忠实记录音乐厅的演出效果。TAS上榜的几张打击乐录音,共同点都是真实、自然、空间明显。


看了这么多打击乐唱片,你让自己音响系统敲起来吗?


论打击乐的音响效果打鼓录音,有人认为Sheffield Lab的《Drum Record》最劲,要够狠则肯定非日本GML的《Ex-Spiral》或德国Jeton的《打断鼓棍》莫属,但听过《Four Drummers Drumming》之后,上述三个录音都真的要靠边站了。这张唱片传真度之高很难企及,每一下敲击鼓皮产生的结实韧度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力,大小锣钹声响的真实感令人震栗。Albrecht Riermeier四鼓齐呜系列的第一张录音,用到数十种敲击拍打乐器,第二张专辑《Electricity》更加入一些电子敲击乐声响,内容更精彩。


——END——


 
关键词: 演出音响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0646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