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那曲整体看上去不怎么发达,但它是中国五大牧区的重要部分,也是西藏的“北大门”,且河流众多!
那曲本来就是典型的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型气候,说得通俗一点,一起就是这里气温低、温差大、大气干燥,而且空气稀薄。
所以,大概从每年10月中旬开始,持续到第二年的5月中旬,这个时间段都是当地的积雪期和土壤冻结期,一年的蒸发量平均下来超过1600毫米,但年均降水量往往都达不到500毫米,高原植被的生长期就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月到9月。
在大地封冻的时候,即便天气晴朗,树木的根系也难以穿透冻土得到养分,所以,在终年低温的高寒草原上大量种树就很难活下来,等大风季的时候还容易被连根拔起,如今的那曲大概主要也只有城区那些被特殊照顾的树木还活着。
也就是说,那曲生态恶劣和环境脆弱,的确受到了很大的气候影响,这就更突显出了那曲草原的重要生态屏障作用。如果连那曲草原生态变得越来越差,那土地沙漠化就会日益严重,这个时候人力就很难去改变了!
已经脆弱到长不出树,长江源遭破坏成啥样了?那曲的草原面积有4.475亿亩,整个西藏自治区近五分之二的草地都集中在这里,一直以来就被誉为羌塘的聚宝盆,“羌塘高远,那曲辽阔”可以说是名副其实。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远在阿里,苦在那曲”,“风刮石头跑,满山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四季穿皮袄”,当地民间流传的说法,描述的竟然也都是真实的那曲。
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就在这个干旱大风季节下沉到那曲考察,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西北风阵风最高竟然达到了12级,大风扬沙就不说了,就连含氧量也只有海平面水面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见,当地民间对那曲的描述没有一点夸张成分,只是我们这些外地去旅游的人,只看到了无垠的藏北草原,并没有注意到那曲草原并不平静,已经因为长期肆意野蛮开采遭到严重破坏!
实际上,早在6年之前,就有西藏大学的学生论文提出:那曲在开发和矿产资源利用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像未审先批和未批先占草原的行为,并不是个例姓存在,现象还比较普遍。这件事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不过,当时草原监管负责人就表示会依法严查此类行为,用实际行动去保护草原生态资源,然后时间久了,大家也就没再注意这个事情了。
但结果很遗憾,6年时间过去了,当年的“切实保护”并没有收到多大成效:
在1号砂石料场风沙弥漫,督察组人员更是真切地体会了一把,到底什么叫“风刮着人跑”,而不是“风刮着石头跑”!一阵强风吹来,沙子混着石子打在大家的身上和脸上,只要你一张开嘴就能吃进一口沙,比较大块的石头有时候还刚好砸到后脑勺。
重点是这样的砂石料场,竟然只是众多无证采矿和非法开采的代表,在没有合法手续的情况下,长期逾越界限、超量开采,让46.8万平法米的草原面积造到破坏。所以,你在现场根本看不到哪里有界桩,现场负责人也只是一句可能在开采的时候被破坏了。
大片草原被破坏,剥离出来的大量废石压占草地,被玻璃的草皮没有人来养护,但砂石料场负责人却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所谓的进入恢复期了,实际上并没有考察到任何恢复的痕迹。
那曲草原是长江、怒江、等大江大河的源头,作为青藏高原上重要的“江河源”,肩负水资源涵养大任,影响深远!那曲草原上的草毡,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它们能够抵挡那曲的高寒气候,却敌不过野蛮开采的“尖刀”。那曲草原上的草毡一旦被剥离,地下的砂石和土层都会被完全暴露出来,高原上风又大,要不了多久时间就会丧失水源涵养的功能,所谓的“黑土滩”就是这样形成的。
那曲草原的海拔不低,海拔越高意味着生态系统越加脆弱,所以,一旦这样的生态系统被破坏,即便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也很难修复,当大片草原都变成了黑土滩,那沙漠化就会是整个青藏高原会面临的问题,这叫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且,地处藏北羌塘高原腹地的那曲,实际上还是长江、怒江等大江大河的源头,所以才有“江河源”的称号,它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不用多说。虽然长江有三源和四源的说法,但它的几个源头都在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之间,我国大江大河不少,但要论哪个淡水资源体量最大,那还是非长江莫属。
虽然黄河比长江没有短多少,但从多年平均水量来看,长江也是黄河的17到20倍左右。目前已经修建好、即将动工、甚至还处于论证阶段的诸多水利工程,很多都与长江有关。比如为北京、天津等地提供大量水源的南水北调工程,就少不了长江的功劳;每年南方进入汛期都会发挥巨大作用的三峡大坝,也是建在长江干流上的多用途水利工程。
所以,作为长江的水源地,关系到多少亿人的用水问题,那曲草原的生态问题当然值得重视,何况它还不只是长江的水源地!
并且,前面也说到了那曲草原生态稳定,对于青藏高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并不难理解,草场失去平衡关系到不仅是牧民怎么办,生活在草原上的野生动物们也难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