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粤中四大名园为: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番禹馀荫山房,东莞可园。
广东四大名园文化博大精深,你了解多少?一起来看看↓↓↓
佛山梁园在佛山市松风路先锋古道,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嘉庆、道光年间,由当时官任内阁中书的梁蔼如及其侄梁九章、梁九华、梁九图叔侄四人精心营建而成的私家庭园,故称为“梁园”。
梁园由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芦”、“寒香馆”等多个建筑群落构成。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十二石斋”了。
梁园的奇石在岭南园林中可谓独树一帜,有“积石比书多”的美誉。“十二石斋”湮没于清末民初的乱世中,所藏奇石也多散佚。现在的梁园,是在80年代的“群星草堂”基础上抢救修复的。
上图为群星草堂中最吸引人的 “石庭”,讲究一石成形、独石成景。
园中亭台楼阁、石山小径、小桥流水、奇花异草布局巧妙,尽显岭南建筑特色。梁园总体布局以住宅、祠堂、园林三者浑然一体最具当地大型庄宅园林特色,尤其是以奇峰异石作为重要造景手段。
清晖园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清晖路,顺德区的中心位置,始建于1800年,故址是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
园取名“清晖”,意为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之恩德。
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嘉庆年间,清晖园既吸取了苏州园林艺术精华,又因地制宜,清幽自然、秀丽典雅,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之作。
清晖园的造园特色在于园林的实用性,为适合南方炎热气候,形成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独特布局,但疏而不空,密而不塞,建筑造型轻巧灵活,开敞通透。
其园林空间组合是通过各种小空间来衬托突出庭院中的水庭大空间,造园的重点围绕着水亭作文章,整个园林空间主次分明,结构清晰。
上图为清晖园的几何方池
岭南园林很少有自然式池形水面,多为人工造池,建成几何形水廷,也许这是受了西方造园的启发。
清晖园作为清代的广东四大名园之一,近年,又入选中国十大名园。
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建于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又称余荫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
园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充分表现了古代汉族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汉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余荫山房南面还紧邻着一座稍小的瑜园。瑜园是一住宅式庭院,建于1922年,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所造。
上图为余荫山房的八角亭,建造奇特,八面全是窗户,人在水榭中,即可尽览全园景物,真正做到移步换景。
此园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
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博厦社区北面,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此人以捐钱得官,官至广西按察,后被免职回乡,便修建可园,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全部建成。
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
此园面积不大,占地仅2204.5平方米,但园中蜃楼悬阁,廊庑萦回,亭台点缀,叠山曲水,极尽园趣。
上图为俯瞰之景。全园共有一楼、五亭、六阁、十九厅、十五房,高低错落,左回又折。
可园的造园意旨在于“幽”和“览”。建筑空间曲折丰富,四通八达,人在园中,稍不留神,就如进入八卦阵般,极容易迷失路径,但亦增添了游览时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