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精妙的白龙庙古戏楼
李恩义
坐落在安阳市西南12公里的龙安区龙泉镇白龙庙村东头的白龙庙,原是一座小庙,未详始建年代。据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安阳县志》记载“(元朝)泰定丙寅(1327年),燕人马合谟来守是邦,德化昭昭,民物熙熙。越明年,丁卯秋旱,祷而果雨。遂割俸金,一新庙貌,所以答神贶也。”从此白龙潭庙成为官方祈雨祠庙,历代都有修葺,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官府每年拨银一两九钱八分,彰德知府、安阳知县率众于(夏历)六月十二日在白龙庙举行隆重祭祀仪式,祷告、祭祀、唱戏,祈求风调雨顺,民阜安乐。
庙南是一条从西高岗而来,由于多年雨水冲刷形成的深广河沟,沟内有一水潭,相传为白龙潜藏之地。现在河沟树木葱绿,青草茂密,给庄严肃穆的白龙庙增添无限灵动之气。
白龙庙占地15亩,二进院落。坐南朝北,台口正对大殿内端坐的黑龙爷白龙爷雕像。唱戏本来就是答谢龙王爷降甘霖而为,戏楼正对白龙庙大殿内的黑龙爷白龙爷,合情合理。
白龙庙有两座大殿、四座庑殿、四座厢房、一间拜楼和一座戏楼,皆古香古色。厢房既有官员专用休息室,也有勤杂人员休息室。 戏楼与大庙共同组成一个建筑整体,构筑十分严谨。
建筑为砖石墙体,基部都是当地盛产的鹅卵粘结石,石质坚硬,不易风化。大脊筒瓦,雕梁画栋,古朴庄重。木窗式样繁多,墀头砖雕精雕细刻。分别刻有“风云”“雷雨”;“国泰”“民安”;“昆”“仑”;“水”“竹”等字样,准确表达了人们的祈望。
庙内大殿前有不多见的抱厦建筑,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建筑样本。整个庙院规模宏大,气势不凡,是保存完整的古代庙院,目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省文物局又进行了维修。
庙墙嵌有数通古碑,其中第二进院落西厢房南山墙镶嵌着明代“后七子”之一的平民大诗人谢榛的祈雨诗,诗曰:
西潭独灵异,五马故流连。
实少三春泽,还空六月田。
神明通白日,雷雨破炎天。
束皙歌谣后,今逢邺守贤。”
此碑字迹清晰,该诗未收录谢榛诗集,为谢榛在彰德的活动提供了难得的珍贵资证。
谢榛是山东临清人,是同样喜诗的赵康王朱厚煜的座上客,在彰德寓居35年,80岁时在河北大名去世后,儿子扶柩西归,葬安阳防城北的陈家井。
白龙庙珍贵的是有河南省现存为数不多的古代戏楼。该戏楼设计精巧,保存完好,为研究古代戏楼提供了样本。白龙庙古戏楼不同于其他专用戏楼,它既是唱戏的戏楼,还是山门,一楼两用。
整座戏楼为两层砖木建筑,下层高约两米,上铺木板。下层巧妙地设为山门,既可垫高戏台方便观众站着看戏,又不影响人员进出庙院。
设在戏楼下的山门可谓匠心独具,不宽不窄,官员乘坐的轿子正好可以直接通过戏台下山门进入庙内。两旁各建角门,角门原为起脊门楼,有遮雨前檐。东角门上饰桃型砖雕,外泥白灰;门额上写:“朝云” ;西角门饰石榴型砖雕,门额上书“暮雨”二字。原来东边还有鼓楼,即晨钟暮鼓;西边建有警楼,匪徒骚扰时做瞭望用。
戏楼楼顶覆盖筒瓦,屋脊是漂亮的双檩弧线型,老百姓称滚脊,建筑上称卷棚式。这种圆脊采取流线型设计,受风阻力小,不像大脊那样易受劲风摧毁,大大延缓了戏楼的寿命。
檩头边缘安有尺许宽博风板,保护檩头免受风雨摧残。楼顶由前台的四根明柱和当中两根明柱与中间隔墙托起的大梁共同支撑。前台唱戏,后台为化妆和演员休息室。戏楼东侧有石阶,方便演员登下戏台。
前台四根方石明柱,当中两柱础是猴抱鼓式石墩,式样别致,猴子憨态可掬,活灵活现,契合唱戏娱乐氛围。外侧明柱上书“丝弦奏春夏惟祈甘霖时布;歌舞荐馨香但硕大泽无疆”,当中方柱写楹联“略迹原情但是镜花水月;设身处地罔非海市辰楼”。
细节决定优劣。戏楼设计精到之处还表现在晚上照明上。为了方便观众夜晚看戏看得清,当中两石柱腰部还凿有两个眼儿。过去唱戏没有电灯,那眼儿是用来插铁灯架的,铁架上放硕大油灯,油捻有拇指粗,油灯的油正好够唱一夜戏用。
令人惊讶的是山门外,戏楼东山墙上有一个外出墙体一尺多长的滴水石槽。原来过去演员都是男性,是方便演员内急,在后台小解所用。这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代匠人的人性化设计是何等精到!
戏楼前是一小广场,可容纳800到1000人看戏。大殿前是月台,高出地面一尺多,月台边缘有雕石栏杆,预防小脚女人和儿童不慎掉下月台。月台和卷棚是妇女专用看戏之地,因为过去男女有别,男人不许越雷池看戏,女人也不能到月台下乱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