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子参生存致危现状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
1 生境分布
1.1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1800 ~ 3000m 的山谷阔叶林中、山坡、灌木林下阴湿的地区。珠子参生长的土壤多为含腐殖质丰富的棕色森林土,PH 值在5 ~ 6 之间,珠子参种群种质资源分布在年平均气温为5.4 ~ 18.6℃,且雨量要求充沛。
珠子参生长的土壤多为含腐殖质丰富的棕色森林土,PH 值在5 ~ 6 之间,珠子参种群种质资源分布在年平均气温为5.4 ~ 18.6℃,且雨量要求充沛。
1.2 资源分布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广西、西藏等地。云南产于兰坪、泸水、福贡、贡山、腾冲、保山、维西、德钦、中甸、丽江、鹤庆、剑川、云龙、漾濞、大理、宾川、大姚等地区。
2 化学成份
珠子参根茎含珠子人参皂甙Ⅲ、Ⅳ、Ⅴ,人参皂甙Rd、Re、Rg1、Rg2, 三七皂甙R1 和R2, 伪人参皂甙F11, 竹节人参皂甙Ⅳ a 甲酯。其它还含有挥发油、糖类。此外, 尚含B- 谷甾醇-3-O-D- 吡喃葡萄糖苷、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等。云南丽江产珠子参叶的三萜皂苷成分为人参皂苷Rd 、Rb1、Rc ;秦岭产珠子参的叶中成分为珠子参苷(majoroside)F1、F2、F3、F4、F5、F6 和人参皂苷Rd、Re、Rg1、Rg2 和F2。
3 资源保护
珠子参属濒危种。珠子参是中国亚热带特有植物。由于其根茎、叶、花等可提取多种人参皂甙,具有显著的抗炎、延缓衰老和降血糖作用。因而被过度利用,资源数量急剧减少,处于濒危状态,若不加以保护有可能进一步陷入濒危境地。鉴于此,保护珠子参野生居群,保护遗传资源,加快珠子参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掌握其生长发育规律和适应特性,开展人工引种驯化研究、选育具有不同生态适应幅度、适生的优良品种,建立人工居群,加快引种驯化、良种繁育、规范化种植的步伐,形成规模,发展区域经济,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终达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珠子参之目的。珠子参生于海拔1800 ~ 3000m 的山中灌木丛中,保护现存的常绿阔叶林和灌木丛是保护珠子参的关键措施。此外,在利用珠子参资源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过度利用,应适当控制利用的频度与强度,以保护珠子参自然更新的能力。有关的林业及利用资源的部门,应強化保护野生资源的同时,注重进行人工引种驯化栽培,良种繁育等方面试验研究,逐步实现以人工引种驯化栽培的珠子参为主进行利用的局面。云南滇西北高海拔部分地区植被保护较好, 珠子参种群植株成片生长, 植株健壮; 其他地区则呈零散分布, 以小型植株为主。珠子参野生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 对种群资源进行相关保护是解决珠子参商品日益减少的有效途径。珠子参种群资源分布稀少零散, 产量严重下降, 已处在濒危状态,需要加强对珠子参野生资源保护, 通过原地资源保护和人工种植抚育等方式可解决珠子参商品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据有关药物专家介绍,珠子参的药用功效在于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与三七的功效有相同之处。但在滋补的功效方面却优于其他的中药材,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医药生产中,但是野生珠子参却面临着濒危的状况,为此,大力开展人工种植成为当务之急。
4 开发利用前景
珠子参的运用历史悠长,民间对珠子参的运用更是渊源流长,特别在中药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本草从新》中记载:“珠儿参苦寒微甘,味厚体重”。中药珠子参在民间已有很悠久的药用历史,在民间多代三七使用,认为其有显著的化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不仅如此,在云南很多的制药企业中,珠子参也是其中重要的生产原料药之一。
据大量文献记载,珠子参功效同三七类似,且功效确切,作用广泛。大量的文献记载中认为其药用部分主要为根茎,部分文献有对其叶药用的记载;还有个别文献提到藏族用其果实用药。
珠子参叶做参叶入药,也有文献称参叶子,可清热生津、润喉利咽、解暑。珠子参做茶常饮有滋补强壮之效,并能解暑热,并有用叶煎汤作生发之用。
建立从科研、引种驯化种植、良种繁育,栽培关键技术,进一步解决好人工引种驯化,良种繁育,栽培种植的系列关键技术。进行珠子参系列产品的开发研究,形成特色,形成优势, 形成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