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进时期,亚洲的东海岸是太行山、大别山一线。
因此,大别山是亚洲最重要的山脉之一。
海进时期,太行山以东,大别山以北,为大海
在大别山以南,从西到东,是两湖盆地、江西盆地。
此外皆为山区。
从行政区划来说,在历史上,上海、苏南、浙江为中心,其外围:北线:江苏,安徽,湖北;南线:福建,江西,湖南。
来看看江西盆地,面积九万平方公里,以鄱阳湖平原为主,四周皆山。
江西盆地
江西盆地:北为大别山;西为罗霄山;南为九连山;东为武夷山。
罗霄山,是江西和湖南的界山;武夷山,是江西和福建的界山。
九江一带,有著名的庐山。
江西,并非是位于长江以西,而是位于长江以南,得名于宋的江南西路。
元末,朱元璋占据今江苏西部一带,建立西吴政权,陈友谅占据今湖北一带,建立汉政权,两军争夺今江西一带,爆发了著名的鄱阳湖大战。
1363年四月,陈友谅出兵来夺江西洪都(今江西南昌),水陆两军,号称六十万人,自武昌起兵,沿长江东进,进入鄱阳湖,水陆两栖作战,其水船都是高大的楼船。
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率军镇守洪都,陈友谅久攻不下。七月,朱元璋亲率二十万人,来救洪都。陈友谅遂撤围洪都,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以所擅长的水战,迎战朱元璋。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展开。
当时的鄱阳湖,湖大,水深,可以行驶高大的楼船,船上装载着千军万马。
双方在鄱阳湖激战数日,汉军以巨舰为主,西吴军则以快艇为主,船小不能仰攻,遂以火攻破敌,烧毁汉军数百艘巨舰,汉军死伤过半。
最后,汉军不支败退,企图突围退入长江,朱元璋移军湖口,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断敌归路,待机歼敌。此后,双方对峙一个月,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不继,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西吴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傅有德又率兵伏击,陈友谅中箭身亡,部众溃败,向西吴军投降者甚众。
1364年二月,朱元璋乘胜攻下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
鄱阳湖水战,自七月二十开始到八月二十六结束,前后历时三十七天,作战规模之大,战斗之激烈,在中国水战史上,首屈一指。
鄱阳湖大战
朱棣在位时期,将宁王朱权,迁到南昌。此前,宁王朱权是北方一线藩王,率重兵,镇守内蒙古一带。朱棣发动内战期间,绑架了朱权,夺其精锐骑兵,如虎添翼,一举击败建文帝。
朱棣篡位后,将国界后撤,一线藩王,全部内迁,宁王被安置到南昌,成为没有兵权的文人,终日研究戏剧,了此残生。
明武宗在位期间,朱权的后裔朱宸濠,不甘心,起兵造反,不过,他遇到了巡抚江西的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阳明,王阳明文武双全,一举平乱。
宁王一系的后裔八大山人,是清初的著名画家。
《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宁王朱宸濠
南昌有著名的滕王阁,唐初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开篇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文中最著名的名句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九江市一带的庐山,与九江市并列于赣北的景德镇市,都颇为有名。
庐山得名,是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匡俗先生,在楚国山中隐居,其山称为匡庐,后称为庐山。
庐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民国时期,经常在那里召开会议。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宣布:“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
8月,淞沪会战爆发。
庐山
1959年,庐山会议,伟人写下了《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