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夏至2001年夏 炙热
第一章
快毕业了,还是想留在京都。
学的中文,快毕业前的专业实习是在京都市委组织部知识分子管理局,非专业实习是在京都电视台生活频道,期间还拍了个短剧,除去给韩国留学生当汉语家教外的收入,这次短剧足足赚了500元,一笔巨款。也参加了京都公务员资格考试,成绩还不错。参加了国家部委招考,也过线了,无奈比不过水木清华、京都大学、民众大学等更优秀的才子们。退而求其次,就以京都市的体制内单位为主攻方向,千辛万苦,本有幸留在京都司法系统的基层单位,在面试都通过的情况下,还是因为种种原因特别是因为不是京都户口,无奈而又无助的失去了机会。女友京都人,学英语的,凭借着优异的口语表达和京都户口的加持,顺利到了京都市长安大街的一家外资企业,顺利跨入那时的白领行列,每天可以通过写字楼通亮的落地玻璃看着长安大街车匆匆,人漫漫。
而我,突然间,感到象牙塔中的无限美好想象还是禁不住世间的现实,再美好的向往也不能让你坚定信心的没有工作的和女友混,尽管她不在乎,更何况我不是那种人。那阵,也突然感到,京都的户口真的好有含金量,比大学期间获得的种种奖励都厉害。同宿舍非京都户口的哥们劝,不行进企业呗,先留在京都,慢慢再找机会呗。我也在犹豫,21岁,还年轻,也许留在京都还能有机会。刚好在津门大学的高中哥们给我打电话,他是学计算机的,已顺利应聘到南方羊城的一家大公司,月薪好像高的吓人,大概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三台诺基亚3210,还有富余。那可才是2001年,新世纪第一年。聊起我的就业选择,他不是特别赞成文科生进企业,认为制约太多,将来前景也没有理科生尤其是学计算机,通信的这些好。我想想也对,道理是想通了,但该何去何从呢。没想好。
自小在西陲省伊河市长大,考大学来到京都,委实觉得京都真好,记忆犹新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看孟京辉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话剧时的那种新鲜震撼,初识男主角陈建斌和女一号梅婷的话剧表演,感受到了在你眼前、耳边触手可及的艺术迸发。记忆犹新的不是名胜古迹,而且美帝轰炸我南斯拉夫大使馆时,意气奋发的,合理合法的去美帝大使馆示威游行,一搞就是一通宵,颇有5.4时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自豪感。还有那年,1999年,建国50周年,在长安大街上共庆建国50周年庆典活动,还得到了一双德尔惠运动鞋和一身藏蓝色西服,穿了好几天才洗。等等。其实我们那年高考,是所谓的带指标的,就是回西陲后可以进体制内的,也是很多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所羡慕的。但人生往往就是在选择中徘徊,在徘徊中选择。
不过人生选择的机会不是很长,家里来了电话,询问完就业情况后,还是劝我回去。西陲体制内单位还是比较缺学中文的,父亲和母亲也在为我就业积极奔波,一是可以去兵团公安,二是可以进父亲单位,都是参加一个不难的考试即可,参加各种招录考试一直是我的强项,所以不畏惧。三是去边防。因为三月份我按照家里意思,也给西陲边防投递了自己的详细简历,并按要求写了一篇文章,负责招录的领导觉得很不错。父母意思看我的选择,但倾向于去边防,毕竟父亲以前也是为西陲边防奉献了20年,后来转业到地方,希望我能继承他的事业,继续当一名边防军人,唯一的区别就是父亲是解放军老大哥的部队,而我是武警边防。
本来心里动摇了,回自己的家乡未常不可,但是,女友坚决不愿意,那种坚决的坚,坚决的决。我也知道,这一回,意味着什么。
同宿舍的启鹏说,先别想了,离毕业还有点时间,大学期间没有喝过白酒,我们去整点白酒吧。刚好,附近有几个大工地,工地旁一般都有为农民工临时搞的小餐馆,价格优惠,味道也行,主要的是符合我们学生党的囊中羞涩的现实。
喝的二锅头,绿瓶的那种,还有几个同学,都是异地他乡的。边喝边聊,边聊边喝,月上杆头才回宿舍。也是快毕业了,虽然归校时间很晚了,但校门口老大爷和宿舍老大爷也没有为难我们,不过第二天还是在课堂上睡着了。
谁也没有料想到,这场酒之后没多久,我居然穿上了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