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张大千 | 经典荷花10幅,没骨荷花清妍秀丽,写意荷花水墨淋漓(张大千《荷花图》赏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30 18:54:00    作者:life    浏览次数:1274    评论:0
导读

张大千从青年到晚年,始终未停止过画荷。他自己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张大千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之基本功。” 他在35岁时作的《金荷》被法国政府购藏,对此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张大千

张大千从青年到晚年,始终未停止过画荷。他自己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

张大千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之基本功。” 他在35岁时作的《金荷》被法国政府购藏,对此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张大千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他认为,荷花最难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荷杆,因为一笔下去不得回头,重描就不成画了。他通过与荷花朝夕相处,以其敏锐的观察力,长期捕捉荷花的特征和瞬间的动态,用他独特的审美和艺术情趣加以提炼、夸张,使之寓意深刻,生机勃勃。

师古期。关于张大千画荷的师承问题,他在《四十年回顾展自序》中说道:“予乃效八大为墨荷”。由此可知,他画荷最初学八大山人,年龄在二十一、二岁。通过他二十多岁至三十多岁的画荷作品,可看出他还临摹过陈白阳、徐青藤、石涛、陈老莲、新罗山人等,主要是取八大山人之“韵”,取石涛之“气”,溶“石涛,八大”于一体。对于气韵问题,张大千说:“画荷,最易也最难,易者是容易入手,难者是难得神韵。”

集古期。张大千自三十多岁至六十岁左右的荷花作品风格多样,富于变化。这一时期张大千画荷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荷花的花瓣上采用复笔点缀的方法,起提神醒目的作用。 在这一时期,张大千特别注意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他说:“画荷需要正、草、篆、隶四种书法技巧,字写不好,荷也画不好。”还说:“画荷花的干子要用篆书,叶子则是隶书,瓣子就是楷书,水草则用草书。”

化古期。张大千六十岁左右到八十五岁期间,是他画荷的第二次大变革时期。他首创的泼彩、泼墨彩艺术不仅为山水画开辟了新纪元,也为画荷开辟了新的境地,为充分表现超出荷花本身的属性提供了条件。反之,画荷又使泼墨彩艺术阐发无余。泼墨彩荷花作品的出现也是“化古为已”的标志。

金碧风格。金碧风格是张大千年轻时所作,十八岁时到日本学习染织工艺,吸收了光琳派的金碧装饰性画风,又结合了唐朝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水”画法来画荷,在金笺纸上用墨线勾勒后,填染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颜料。

没墨风格。张大千的没骨法融合了石涛、八大山人、徐渭等人的笔趣,发挥了荷花潇洒脱俗的韵味,尤其荷花的造型清雅优美,叶大梗长,亭亭净植,更适于用没骨画法来描写荷花的性格。

写意风格。张大千的写意荷花,完全运用夸大、变形的形式来表现荷花的精神内涵。虽然承袭石涛、八大山人,但也深受徐渭、陈老莲之影响。所以,张大千的写意荷花,已摆脱了“自然再现”的羁束,而是一种自我主观精神的表现。

泼墨风格。张大千运用大量墨汁倾泻在纸上,然后由其自然发展,再用笔推开,而且必有两次以上,先下淡墨,半干再重泼一次或反过来操作。张大千“泼墨泼彩”的结构,成为他独特的表现语汇,扩张了水墨表现的领域,不论在形式和意境的表现上都有超越前人的成就。

 
关键词: 荷花水墨画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1487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