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历史发展成就展
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省会,是随着近代京汉、正太两条铁路的开通而崛起的新兴城市,建城历史只有百余年。但她扎根的这块土地,却是古老而富饶的。远在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战国中山国故城和王陵、鹿泉高庄西汉常山国王陵等遗址和文物,见证了它昔日的辉煌。
石家庄市博物馆为市级综合性博物馆,位于石家庄市建设北大街65号 , 始建于1987年,1991年11月正式开馆。主体建筑采用河北民居造型,朴素大方,建筑面积6292平方米,共分3层,一层为办公区和文物保管区,二、三层为展览区,共8个展厅,展厅面积2890平方米。观众由馆前台阶可直上二层,二层共享大厅面积417平方米,可举办开幕式和小型集会。
作为石家庄市的一个重要文化窗口,石家庄市博物馆自开馆至今 , 采取主办、联办、协办、自办等方式,共举办各种专题展览500余次,举办书法、美术、摄影等门类的艺术展览400余次,接待观众数百万人次。
石家庄市博物馆现有3个常设展览:“石家庄历史发展成就展”“农耕与民俗展”“馆藏瓷器暨景德镇当代名家作品展”。
1.“石家庄历史发展成就展”,展览面积700余平方米,展出照片、图表等300余张。展览以“回顾光荣历史、展示辉煌成就”为主题,分为“华北重镇”“攻坚第一城”“新中国摇篮”“新城崛起”“辉煌成就”“灿烂明天”6个部分。“华
北重镇”重点介绍了石家庄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石家庄从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为当代大都市的历史过程。“攻坚第一城”讲述了解放石家庄的历程。石家庄是解放军解放的第一个大型城市,对全国解放有重大影响。“新中国摇篮”展现了石家庄在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石家庄还是全国第一个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城市、第一套人民币从这里印出。“新城崛起”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石家庄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项工作,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和河北省的省会。“辉煌成就”介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家庄市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灿烂明天”回顾了中央、省领导对石家庄的亲切关怀,进一步展望了石家庄“打造京津冀第三极”、实现“一河两岸三组团”发展新格局的美好未来。展览成为观众了解石家庄历史文化和市情的窗口,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阵地,展现石家庄美好形象的风景线。
2.“农耕与民俗展”,分为“耕织之具”“佳节之欢”“端居之韵”3部分,“耕织之具”展示了北方农村曾经必不可少、现已逐渐消失的农业生产工具,如播种机、独轮车、手推车、织布机、手推磨等;“佳节之欢”展示了藁城宫灯、无极剪纸、辛集农民画等“非遗”展品,表现了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端居之韵”通过对农村老民居的复原,将石家庄的民俗生活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农具、生活用品,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农耕与民俗展”展示了我们的前辈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繁衍生存、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展品均来自收藏家何信芳的个人收藏。
3.“馆藏瓷器暨景德镇当代名家作品展”展示了该馆明清瓷器藏品和景德镇当代名家瓷器作品。馆藏明清瓷器多为精品,器型多样、釉色精美,反映了我国明清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景德镇当代名家瓷器作品则集中体现了景德镇当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石家庄市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4594 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1件 , 二级文物255件 ,三级文物1270件。藏品有书法、绘画、陶瓷、碑帖、玉器、钱币、造像、服饰、铜器、杂项等,品类齐全。与国内其他博物馆不同的是,石家庄市博物馆的藏品来源有其特殊性,它们主要是在8年抗日战争和3年解放战争中,由中央直属机关、晋察冀边区政府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历尽艰辛搜集保存下来的。1948年8月,华北联合政府在石家庄市成立,这批历经战火的文物交由石家庄市接管。其他藏品来自历年征集和考古发掘。
馆藏文物中以明清名人书画和历代碑帖为大宗。如唐人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出自敦煌藏经洞;明初宫廷画家刘俊的巨幅绢本人物画《刘海戏蟾图 ,画中神仙刘海飘然于汹涌的波涛之上,人物形态生动,眉目传神,是研究明“院
体画”风格和宫廷画家制度的重要作品;明祝允明的《草书杜甫诗卷》,书杜甫《诸将诗》5首,笔墨驰骋奔放,挥洒自如;明陈道复的《诗画册》,画折枝花卉10种,每开均有大师自作诗对题,书画辉映,可称双绝。明代书画佳作还有董其昌的《行书轴》、盛茂烨的《罗汉卷》、傅振商的《瑞谷行》、蓝孟的《山水轴》等。清代书画更是名家荟萃,异彩纷呈。如傅山的《行草五言诗轴》,书自作《虹巢诗》,笔墨纵横,随心所欲,体现了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美学思想。扬州画派郑板桥、黄慎、高凤翰、杨法等人的作品也是书画藏品中的亮点。其他清代著名书画家汪家珍、翁方纲、王文治、成亲王、铁保、何绍基、张裕钊、陈鸿寿、林则徐、曾国藩、梁同书等人的作品均有收藏。
石家庄市博物馆特别重视河北省地方文献、文物及河北籍文化名人墨迹的收集和研究。境内的历代名碑,如先秦坛山刻石、西汉群臣上酬刻石、东汉元氏祀三公山碑、封龙山颂碑、白石神君碑、小三公山碑、永年夏承碑、响堂山石窟刻经洞北朝刻经、北齐兰陵王碑、隋豆卢通造像记、龙藏寺碑、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易州铁像记、北岳安天王铭、颜真卿书宋璟碑、宋代大观圣作之碑、金代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元代赵孟頫龙兴寺帝师胆巴碑、龙兴寺祝延圣主本命长生碑、天宁寺虚照禅师明公塔铭以及历年出土的墓志,都有较丰富的旧拓收藏。河北历史文化名人墨迹收藏包括:著名收藏家梁清标、戴明说、戈涛,学者诗人申涵光、杨思圣、余维枢、丁浴初、殷岳、史梦兰、苗夔,书画家张百禄、王承枫、刘有铭、李鸿藻、张人骏、张之万、刘春霖等人作品。河北籍地理学家叶圭绶参阅大量中外地图、地理资料绘制刊印的通景式8轴《万国大地全图》刊行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注释411条,计7519字,是我国自己科学绘制的最早的世界地图之一。这些藏品为燕赵文化的研究积累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新的考古发现也成为石家庄市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来源。如1981年市区西南一座东汉墓出土的骨质算筹,为我国早期数学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1954年南郊古石邑城遗址中唐墓出土的青釉点褐彩贴伎乐人物执壶,上面的人物均为
卷发披肩、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反映了大唐盛世胡汉融合与交流的情况,为研究唐代乐舞及服饰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1973年栾城出土的北朝——隋青釉朱雀葡萄纹双系扁壶,其器型及纹饰明显受西亚文化的影响,证明燕赵大地曾是中西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频繁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