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大家行军作战时,有一句话的大体意思是:尽管作战时需要的将士和马匹还没有行动,但是一定要先把粮草运到作战的地方。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因为粮食能够为将士们作战提供很好的保障。
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很容易地就看出了粮草在军事作战时,发挥出的重大作用。我们今天就来说一下古代人民作战时需要的食物。
其实随着人们生存的经验越来越多,各个朝代对于行军打仗时需要的粮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衬托出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重大进步。
从秦朝一直到唐朝,大家都是用粟米,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小米,作为最主要食物。在那时,粟米在北方地区的种植是非常广泛的,而且它的产量也是非常高的,所以大家在种植粟米之后,不仅仅能够满足军队作战时的需要,还能够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问题。
一些相关的记载中显示:在汉朝的时候,一匹马需要吃素米的量是一个人吃粟米量的六倍。当时的军队非常强大,马匹的数量就有四十万,这足以见证了当时对于粮食所消耗的量是非常大的。
按照我们现在的一些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计算,当时对于一个劳动量很大的人来讲,每天至少要吃一斤多的粟米,才能够满足他各项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在军队里,大家一般都是吃两顿饭的。在宋朝以前,大家的主食依然是以用小米为主。但是随着小麦这种农作物的种植,在北方慢慢地变多,所以小麦也逐渐开始作为军队的食物来源。
小麦在一开始时,是被大家直接带着壳煮,这样做的小麦吃起来是有一些困难的,后来在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之后,大家就开始把小麦去掉壳之后,碾成粉来制作各种食物,比如炊饼,还有面片等等。这些由小麦制成的新食物,受到了军队战士们的热烈欢迎。在人们对它们不断地改造加工之后,制成的食物也是越来越多。
其实我们现在的主食与之前相比还是米、面等等。变化并没有发生太多,但是那个时候大家的生活质量真的是很低,除了主食之外,对于人们所需要的其他元素,是没有办法及时进行补充,这也就导致了军队中每个战士的体质、以及整体的力量比较弱。但是,他们依然坚持在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