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中原大地,谁主沉浮”,中原大地所属地理位置介绍(中原大地是指哪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31 12:18:36    作者:life    浏览次数:910    评论:0
导读

导读: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皆仰赖大河的恩惠,如美索不达米亚(又称巴比伦)文明之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埃及文明之于尼罗河,印度文明之于印度河、恒河,中华文明之于黄河、长江。 母亲河:黄河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华文

导读:

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皆仰赖大河的恩惠,如美索不达米亚(又称巴比伦)文明之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埃及文明之于尼罗河,印度文明之于印度河、恒河,中华文明之于黄河、长江。

母亲河:黄河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绵延不断,形成了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根据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地缘政治的状况,可以划分为许多地区。就黄河流域而言,其上游为甘青地区,下游为海岱地区,中游为中原地区

中原号称“天下之中”,亦名中土、中州,以别于四方和边疆地区。中原因其区位优势,成为古代中国一个特别重要的地区。


一、中原与中原地区的出处

中原一词,始见于先秦文献《诗经·小雅》。

吉日》篇云:“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小宛》篇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在这些诗篇中,中原指的是原野,而非特定的地域。春秋以后,中原方逐渐成为一个地域概念。作为方位概念的“中”,与四方相对。而作为地域概念的“中原”,是取“天下之中”的含义。

中华文明

由于黄河与其支流伊洛河交汇的地区是中华文明肇始阶段和夏、商、周三代的奠基之地,而被称为天下之中。

“廼营成周雒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

在西汉初刘敬谈论周成王、周公的这段话里,“雒”是“洛”的异体字,即洛阳。成周雒邑即今河南洛阳。

“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

著名史家司马迁也以古都洛阳为中心的河东、河内、河南地区被称作“天下之中”。

“九土星分,万国错跱。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洛阳天下之中,山河四塞。”

天下之中又称地中、土中,反映的是古人的宇宙观念。《周礼》中大司徒的职掌之一就是求出地中的所在地,以求建立王国: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中原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居中,而且在气候、物产方面比四方优越,因而宜为帝王建都之地。西周时以洛邑(今河南洛阳)为地中,日至(即夏至)影长一尺五寸即测于此。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有“周公测影台”,据说周公在此测日影,以此为地中。近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即以此为依据。

“九州之内五千里,竟三河土中。周公卜宅,《经》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雒则地之中也。”

东汉人王充的这段话中可以分析,地中与土中的含义似乎有区别,地中指的是一个点,即都城所在地;土中即中土,指的是一片,即中部地区。和中原相近的概念还有中州。《禹贡》托名大禹治水,分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九州,其外围又有五服。

九州从冀州始,而豫州居九州之中。汉代人以冀、豫二州为中土。如西汉刘安等解释何谓九州,在罗列八州之后说:“正中冀州曰中土。”

东汉王充说:“建初孟年,中州颇歉,颍川汝南民流四散”。

东汉时颍川、汝南二郡属于豫州,王充直接称之为中州。总之,豫、冀二州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大河南北,并称中州,与中原地区大体相合。


二、中原与中原地区在历史上的异同

中原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由于历史时代不同,中原所指地域不断发生变化。至迟在春秋时期,中原已经成为一个地域概念。

晋惠公六年(前645)秦军侵晋,败晋军于韩原(今山西河津、万荣间),俘晋惠公以归。秦穆公向其大夫咨询如何处置晋惠公,公子絷主张杀之,公孙枝说:

“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雠。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

在此,公孙枝称晋国之地为中原。晋公子重耳至楚国避难,离开时对楚成王说: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重耳所说的中原指晋、楚两国之间的土地,即今河南地区。总之,最早的中原指的是黄河中游地区,包括今晋南、豫西及豫中地区。

洛阳

战国秦汉时期所谓中原似不包括关中地区。秦末楚汉之际齐地辩士蒯通对汉高祖说:

“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这就是“中原逐鹿”成语典故的由来。此处所言之“山东”,即华山或者崤山以东;或称“关东”,即潼关函谷关以东。

“山东”和“关东”均包含中原地区。西汉景帝时发生吴、楚七国之乱,叛军被击败于梁、齐、赵地,即今河南商丘、山东淄博和河北邯郸一带。时赵人徐乐上书言:

“七国谋为大逆……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

徐乐所说吴、楚诸王被擒之地中原,显然是关东或山东地区。

在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分裂时期,“中原”常与四方、特别是“南方”相对称。如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的《出师表》说: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诸葛亮以曹魏所辖的东汉王朝腹地为中原。十六国时期羌族首领姚弋仲对诸子说:

“今石氏已灭,中原无主,自古以来未有戎狄作天子者。”

姚弋仲以后赵的辖境即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一带为中原。北宋末宋高宗为避金兵欲逃往东南,李纲奏曰:

“盖河北、河东者,国之屏蔽也。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又说:“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居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以复中原而有西北。”

此处的“中原”主要是指以宋东京开封与西京洛阳为中心的地区。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在宋辽夏金元政权对峙时期,人们称北宋辖境为“中国”,并以之与“中原”互称。例如岳飞手疏言:

“金人所以立刘豫于河南,盖欲荼毒中原,以中国攻中国,粘罕因得休兵观衅。”

在国家分裂或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中原的地域概念更加泛化,其内涵由地域方面向文化方面转化,成为“中国”、“中华”的代表或者同义词,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例如元明之际朱元璋的《奉天讨元北伐檄》写道: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余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

这段话中原、中土与中国、中华互称。近代革命志士邹容之《革命军》亦言: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上国亦指中原地区。由于中原一词在不同时期所指代的意义不尽相同,中原地区的地域范围颇难界定。

“原来古代所谓中原之地,不过自泰岱以西,华岳以东,太行以南,淮汉以北,为今河南、山东的大部分,河北、山西的小部分”。 史学家吕思勉


三、当代中原所属的地区

中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果仅从传世文献来看中国古代史,黄河中下游曾是华夏文明的渊薮,所以狭义的中原,专指中国古代在关中、河洛立都的王朝,是以这一地域为中心看天下的中土心理。广义的中原,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应当说也是来自古代的地域认知传统。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2012年政府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指出:

“中原经济区涵盖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山西省晋城市、长治市、运城市,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阜阳市蚌埠市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共涵盖30个地级市和3个县区。”

中原经济区的范围除河南全省外,还包含河北、山西、山东、安徽四省与河南邻近的地区。这一区域界定虽然着眼于经济方面,又立足于当代,但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可以作为我们确定中原区域范围的参考。

关于“中原”地区的界定,还可以参考前人曾称作中州的《禹贡》冀、豫二州辖境,司马迁称作“天下之中”的“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地区,以及汉唐以来的行政区划情况。

所以,中原地区的范围,应以明、清至今的河南省辖区为主体,兼及周边地区,如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安徽北部及陕西东部等。它大致北起霍泰山、漳河一线,南至桐柏大别山,西起华山,东至黄淮平原西半部。


结语:

中原地区的政治关乎天下兴亡,牵系国家盛衰;经济长期领先于全国,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流之一。

北宋灭亡以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外移,中原地区在全国的地位下降,逐渐落后于沿海沿江地区。


全文完

 
关键词: 中原逐鹿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1861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