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梅梅问小武,你是做什么的。小武用骄傲又无奈的目光看向了他的双手。手艺活,我是靠双手吃饭的。”
当影片放映至最后当年的影人曾经庆幸过也许这部片子能够来当做一块标记中国电影的昨天与今天的界碑。多年来,甚至可以说自中国电影有史以来,还没有一部电影这样诚实的表达了正在活着的中国人的气息。
正如陈丹青所说的“我们这代人,口口声声说是在追求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认为艺术必须活生生表达这个时代,其实我们都没有做到。”
而贾樟柯的出现无疑是打破了这个局面的第一人,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格雷戈尔称誉贾樟柯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了。《小武》作为贾樟柯的开山利器奠定了他的个人纪实性风格和第六代导演专注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鲜明特征,我们能在粗糙的画质后看到一个精良的思想水平。
影片讲述了一个山西小县城的扒手小武被抛弃的故事,真实的反映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在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我们能通过小武这个模型看见站在他身后的千万个中国人的身影,我们也闻到了那股属于中国人的真实的气息。
《小武》作为贾樟柯的毕业作品以其令人惊讶的成熟沉稳跳脱到大家眼前,导演运用团块式结构为我们依次讲述了他的好朋友结婚却没有通知他并忘记当年的约定使他被友情所抛弃,后来他爱上了一个歌女,但正以为他和那个歌女建立起关系的时候那个歌女却和别人跑了他又被爱情所抛弃,接着回到家后因为首饰的事与家人引起争执被赶出家门他又被亲情所抛弃最后偷东西时被警察抓住在人群前示众又被社会所抛弃的故事。
故事层层递进一步一步把绝望注射进小武和观众的心里,我们不知道被社会所抛弃之后还会剩下什么,还会被什么所抛弃或是包容,影片最后那一束束被众人所注视的麻木的目光像是锥子扎在心上,小武应该是心痛的,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小武就是如今我们一类人身上的一个半透明的影子。
小武是个扒手,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来看这都是个被人鄙视的职业,但他本人却有着重情重义的一面,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小勇结婚的那天兑现自己曾经许愿的“六斤钱”的承诺,而这仅仅是对于友情;对于爱情,他在梅梅生病时去看望她,之后梅梅离开他时他也为此失落痛苦,一直到自己被抓之后仍然希望着这份感情的回温。
虽然爱情昙花一现甚至都算不上昙花但由此能看出他是一个重观念重情义的人,而梅梅对他说其实你这人挺够意思的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但小武仍是个悲哀的人,这种悲哀一半来自于他的自尊,另一半由社会和人群均分荒谬。
影片的开始小武在上车的时候没有买票 ,谎称自己是警察于是售票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此时镜头转向了那个做坠饰的毛泽东头像,这说明了一种权利的消失,表现出在后毛主席时代的中国现状。
而之后再去找梅梅时他说自己是个手艺人则说明他在有意的保护着自己身份的尴尬,但当最后他没有经济来源不得不重操旧业结果被抓,被铐在街上的时候他的自尊已经被彻底毁灭。他像是这个世界的弃婴,他被世界所抛弃,他也抛弃了自己的人生,这是小人物最大的悲哀。
影片是典型的贾樟柯电影风格,纪实性故事片。如纪录片般冗长的长镜头运用却也堪称经典。影片多用固定长镜头,非常态的长镜头运用对刻画人物心理起到重要作用,影片着重体现在了两个地方。
一是他去给小勇送礼金时二人沉默又略显尴尬的对话,真实的再现出两人之间面对这一段友情时的不知所措。小武淡定的坐在椅子上,翘起二郎腿,吸着烟,貌似从容淡定,但问出来的话语,早已泄露他对小勇背叛的气氛、失望以及落寞之情,而那最后给出的礼金,是小武对这段友情最后的道义。
其次是小武去看望生病的梅梅时,两人安静的坐在床上谈话,空气中透漏着一丝暧昧的味道,两个人在一起,此刻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他们都是活在这个社会最边缘的人,彼此同病相怜,小武的心里是希望能得到这份爱情的慰籍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爱情的突然远去,正如那消失的《致爱丽丝》。这便是影片中音乐的巧妙。
影片运用音乐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声音,比如《霸王别姬》体现着小武的英雄梦。《心雨》是他爱情的篇章,而《致爱丽丝》则代表着他友情和爱情的结束。《天空》则是小武和胡梅梅作为边缘人物的内心独白。
音乐不仅体现着时代感,更是将人物内心声音呼出的载体。
而音响上,环境声的加入更是将影片的真实感上升,让人们感受到已经不仅是记录的真实,更是对生活的一种还原,所以我们更能强烈的感受到那份生存的边缘感,那份属于小武属于那一代人的落魄和宿命感。社会是一口井,而他们就是那井中的蛙。
贾樟柯说:“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的确是这样,《小武》带给我们的感动正是导演对边缘人群的关怀,和一位导演敢于说真话,敢于直面现实的态度。
《小武》是一个社会人群的缩影,真实的有些残酷,冷漠与麻木,孤独与抛弃共存,处处彰显着生命的沉重。而我们自己也未尝不是小武,活在社会的冷漠与麻木中,被抛弃或是被包容。我们无形中被拷在了社会的大街上,成为了爱与痛边缘上的一颗小小星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