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8年搬入的校址(今果戈里大街415号)
龙头新闻记者 李琳
对于哈尔滨人来说,位于南岗果戈里大街上,门前有醒目红柱、黄墙绿瓦的美丽建筑再熟悉不过了,然而,这所由上世纪二十年代创办的东铁普育学校发展来的著名中学,近百年来经历的风雨沧桑和发生的可歌可泣故事却鲜为人知……
韩乐然
“中国的毕加索”韩乐然 任美术教师期间 吸收进步学生加入党团组织
参与校史资料整理的胡维祥介绍,1923年10月,为解决中东铁路华籍职工子女教育问题,由中东铁路公司督办、王景春倡导创办了东铁普育学校(今“哈三中”前身),校址位于南岗区莫斯科商场后院(今黑龙江省博物馆东侧),首任校长为甘南引。学校初创时仅设有初中、小学及幼稚园。鉴于学校、年级和学生数量增加,校舍狭小、采光不足和空间限制等问题,从1925年起,学校向管理当局中东铁路管理局多次提出扩建校舍、另建校舍事宜。之后,由中东铁路出资,于霁虹桥南建设砖混结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新校舍(今果戈里大街415号)。1928年,新校舍初步建成投用,共有42间教室,图书室、礼堂、食堂各一,宿舍、仪器室、标本以及教职员办公室若干。
“建校后,该校众多师生投身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张伟向记者介绍,曾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毕加索”的画家韩乐然,于1923年年底结识了蔡和森,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被派到东北地区,开展共产主义启蒙教育和建党准备工作。1925年到哈尔滨后,通过高崇民(曾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的介绍,在“普育学校”担任图画教员,以此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他住在学校地下室的宿舍,整个地下室只有他一个人住,室内到处是画板,有时党支部(成员都是以教师身份做掩护的中共党员)开会、研究工作也在此进行。他把上海寄过来的《中国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拿给学生阅读,还借外出写生之机向学生们宣传国内外革命形势。在该校任教期间,韩乐然注意培养党的积极分子,组织读书会,吸收进步学生加入党团组织,抗日英雄傅天飞和其兄傅天钧都是他在此期间介绍入党的中共党员。1928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之后,许多代表回国时路过哈尔滨,其中,王德山、罗章龙两位代表,曾分别住在楚图南、韩乐然那里,罗章龙还在韩乐然的住处(学校地下室)向教员党支部传达了中共六大的会议精神。
“普育学校”最初的校址(今黑龙江省博物馆东侧)
“撑杆跳名将”符保卢曾就读该校 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中国空军英勇抗敌
参与校史资料整理的孙晓杰老师告诉记者,早期就读该校的学生中还曾涌现出一位著名的“体育明星”,他就是符保卢。1913年生于长春,随父母移居到哈尔滨。父亲自幼培养他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就读于该校时,符保卢遇到了王立疆(后来曾担任哈尔滨市副市长)老师,王老师以系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对他进行重点培养,强化训练,使他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体育新星”。1927年,在哈尔滨举行的首届联合运动会上,符保卢夺得童子组50米、100米和200米赛跑的三个单项亚军,获得个人总分第二名。1929年5月,在沈阳召开的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上,他取得了中级组撑杆跳冠军。1930年4月,在杭州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他力克群雄,摘取了撑杆跳桂冠,时年17岁的符保卢从此名扬全国,被誉为“撑杆跳高大王”。1931年5月,符保卢在济南再创全国纪录。这一时期,他蝉联第四、五、六届全国运动会撑杆跳冠军。
“九一八”事变后,符保卢不愿接受日本侵略者奴化教育,1933年离开哈尔滨去了上海,先在“勤奋书局”供职,不久就去了暨南大学读书。1934年5月,他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远东运动会上获得撑杆跳亚军,首次在国际赛事中获重要奖项。1936年5月,他在清华大学体育场参加第十一届奥运田径训练营第四次测验时,创造了撑杆跳全国最高纪录。同年,在柏林奥运会上,取得了撑杆跳复赛资格,是当时我国选手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
抗日战争爆发后,符保卢毅然加入中国空军,由于体质极佳,经过短期培训就进入轰炸机大队,参加空中作战,在与日寇战斗中,曾击落3架敌机。
几经易名现为“哈三中” 众多师生投身革命 “红色基因”浓厚
“除了韩乐然、符保卢,从学校走出的师生投身革命的还有很多。”孙晓杰老师介绍,著名革命家楚图南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中共北方区委派到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经甘南引(其在北师大读书时的同学)聘请,进入“普育学校”担任国文和历史教员、教务主任等职。他向学生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给学生们以革命的启蒙。1928年11月9日,他与当时的校长甘南引、教员王复生共同策划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筑路的哈尔滨各大、中学的学生运动。
符保卢
王复生是在李大钊指导下,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19名成员之一。1928年上半年携夫人来到哈尔滨,地下党负责人楚图南安排他在教育界开展秘密工作,改名王甄海到“三中”执教,从事文、史、地教学,他把爱国主义思想推向了课堂。1933年冬,王复生就任《黑龙江民报》社社长,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通过接触伪满洲省府高层机密的机会,搜集了许多战略价值很高的情报资料,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1936年6月,日军在东北地区实行大搜捕,王复生不幸被捕,8月15日在齐齐哈尔牺牲,年仅40岁……像王复生这样的革命志士,在“三中”的英雄谱上并不鲜见。
参与校史资料整理的孙巍老师和胡维祥老师向记者介绍,近百年来,学校经历了多次易名,1927年,校名由最初的东铁普育学校改名为东省特别区第三中学,中小学分立,小学改称东省特别区第一学区区立第十七小学校,并增设高中商科三级;1933年,改名为北满特别区立师范暨二、三中学校;1935年改名北满特别区立第二两级学校;1934年10月,设在哈尔滨的伪第四军管区强占学校的校舍做了司令部,学校被迫从霁虹桥南的校舍(今果戈里大街415号)迁至道外区景阳街与第二中学合并;1934年12月1日,伪满于哈尔滨设置滨江省,此后,学校先后改称滨江省立哈尔滨第二两级学校、滨江省立哈尔滨初级中学校;1938年,改名为哈尔滨第三国民高等学校(商科);1946年改名为松江省立第二中学校;1954年3月,学校由道外区景阳街迁回霁虹桥南校舍,改名为哈尔滨市第二中学,并被确立为哈尔滨市首批要办好的重点中学;1964年4月,哈尔滨市政府在上级领导指示下,将各校恢复原名,当时的“二中”恢复旧名——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
从最初的“普育学校”到今天的“哈三中”,96年过去了,风雨兼程中,众多从这里走出的师生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的“红色历程”值得被永远铭记……
图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