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不聊如何建立品牌,来谈谈竞争对手。
确立竞争对手很重要,因为在市场上要和他们争抢客户。错判了竞争对手,意味着错判了市场,而依据市场判断所做的业务产品,有可能因此陷入无人问津的境地,更不可能达到让顾客弃竞争对手而选择自己的目的。
企业通常会将同类型产品的公司作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市场地位领先的同类型产品公司。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外部的咨询公司,基本如此。
“谁是竞争对手?这个问题在我们这里,并不算是个问题。因为全公司的人都知道,行业的第一名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虽然真实实力还差了点,但我的感觉是,好像不这样的话,就会显得公司没有自信和野心。”——来自于某上市企业员工。
这段话很好理解,比如开火锅,海底捞就是自己的竞争对手;送快递,顺丰就是竞争对手;做文具,得力、晨光就是竞争对手。
不过,思考自己和行业标杆品牌之间的关系、和将他们视为竞争对手是两码事。如果实力过于悬殊,所谓的竞争根本不存在。
有相关性,并不代表有因果性。除非有使用你的产品并停止使用其他的产品的顾客,从一个产品切换到了另一个产品,才能说明存在竞争关系。
虽然听起来很正确,但做起来容易犯错。因为人们会不自觉地将竞争定义在外观和功能相似的产品上。比如罐装凉茶的竞争对手,是容量更大的瓶装凉茶;快递的竞争对手,是隔壁的另一家快递公司。
但是现实中的竞争远不止于此。
顾客家里附近的快递柜,它虽然不是一个快递公司,却也是快递的竞争对手。有一些顾客出于保护隐私、或者掌控局面的目的,根本不想要快递员上家里来、或者不想要被动等待上门,所以他们更愿意主动到快递柜寄出快递。
送菜上门的社区买菜平台,未来也可能是快递公司的竞争对手。给居民家里送菜的时候,顺便也把快递寄走。(这并非不可能,京东购物就是在客户签收商品的时候,以更优惠的价格收取要寄的快递,发展了更多的个人快递业务)
总之,竞争格局不应被过度简化、被局限于一种类型的产品方案。实际上,一切更有利于顾客进步、生活更美好的解决方案,都可能是竞争对手。
现实中很少有企业通过访问顾客来确立竞争对手。即使是外部的咨询公司在做竞争分析的时候,大多也是根据自己对行业的研究、对高层的访谈了解来描绘的。
可能是长期从业的原因,企业管理层普遍认为自己对竞争对手非常熟悉,不需要再花费很多时间来了解。他们更关心的是咨询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竞争分析。
但是在顾客那里发生的竞争,远比桌面研究要复杂。竞争还是动态的,它们很可能超出了企业内部固化的自我理解。正确定义竞争对手,最重要是看顾客如何看待竞争,不是来自顾客的竞争模式都是无效的。
对于顾客来说,竞争的定义可以是其他产品,也可以是非产品的解决方案;可以是一个解决方案,也可以是多个解决方案的组合;可以购买来的解决方案,也可以是自己制订的方案。
比如喝酒后无法开车,TA可以选择代驾服务;可以支付给会开车的店员帮忙开车;可以打车回家,第二天再来取回车辆;可以叫朋友来帮忙开车或者接自己回家。不同的方案都可以取代代驾的服务。因而它们都属于竞争范畴。
虽然竞争的范畴非常广泛的,但是真正堪称竞争对手,需要产生了真实的斗争,并且顾客愿意付费。有的产品虽然足够好,但顾客并不愿意购买;有的问题虽然存在,但顾客根本认为不值得去解决。那这些都不是竞争。
竞争,是一种零和游戏,必须从其他地方获取利润。所以要想好,从哪里拿走别人的预算?
“我曾经有一次去快递柜寄件,正好遇上了京东快递员在存放货物。那个快递员说,快递柜赚的比我们都多。”——来自某寄件顾客
从这里看,快递柜的利润是非常清晰的,它从做广告的商家那里拿走利润,从存放包裹的快递公司那里拿走利润,从上门收件的快递公司也拿走利润......
如何找准竞争对手?
考虑到顾客定义的竞争是如此的复杂,企业或者相关的咨询公司,不要站在远处研究顾客、产品和竞争,必须与实际使用产品的顾客交谈。交谈也是存在技巧的:
不要直接问他们:你认为XX品牌的竞争对手是谁?而是要询问他们尝试了哪些解决方案?在购买你的产品之前,他们还考虑了哪些其他的产品或方案?他们在使用你的产品时会放弃什么?如果有的顾客停止过使用你的产品,询问为什么?是否切换使用了新的解决方案......
竞争状况是要不断从顾客那里获取信息来刷新,定期和顾客保持互动,因为有的时候、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他们就遇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在顾客那里,什么是竞争?什么不是竞争?究竟谁是竞争对手?相信通过以上足够的研究,你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答案。
关于新仙空气
一家以Jobs to be Done为灵感的品牌公司,致力于输出品牌精髓,将产品升华为品牌,帮助企业实现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品牌的转变。我们的使命是为有竞争力产品的企业打造标志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