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舌尖上的石家庄》系列之一周边县区的特色美食(舌尖上的石家庄小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01 21:06:06    作者:life    浏览次数:3321    评论:0
导读

宽条花面秀技艺 煮肉熏肉依本真 环石家庄周边县区,或许因为与主城区离的太近,道路通畅、经济发达,一些传统饮食制作手艺更早地消失,受外来饮食影响更多,在吃的方面反倒不如偏远些的地方有本地特色。藁城、栾城、元氏、鹿泉,基本上每个地方只能举出一种

宽条花面秀技艺 煮肉熏肉依本真

环石家庄周边县区,或许因为与主城区离的太近,道路通畅、经济发达,一些传统饮食制作手艺更早地消失,受外来饮食影响更多,在吃的方面反倒不如偏远些的地方有本地特色。藁城、栾城、元氏、鹿泉,基本上每个地方只能举出一种。但正因为这些地方道路通畅、经济发达,有幸保留下来的这一两种手艺,也就由小变大,产生了规模,打响了名气。

搓条

盘条

上轴

上架

抻好的宫面细至1毫米

制作的宫面成品

宽条花面

抻好的宫面如银丝倾泻


银丝如瀑

“把面玩成艺术品”--本来想起这样的小标题,但怕人们会往面塑上联想。我这次要说的不是面塑,而是藁城宫面。虽然看起来宫面的“艺术形态”比面塑简单的多,不用捏不用染不用蒸,但你若像我一样,看到农家小院里,一个晴朗的日子,蓝天白云、和风丽日,满院子银丝般的挂面如瀑布倾泻,老人带着儿媳和小孙子,穿行在层层“瀑布”之间,抚弄根根银丝,如同拨动竖琴的琴弦--你会感慨:这是另一种艺术品,如同牡丹花有红有白,如果说面塑如前者一般热闹,宫面则像后者一般清爽,极简约、极大气、极素雅、极耐看。

这是藁城区南部一个小村--耿家庄,村里几乎家家户户会做宫面,而且都是手工操作。在全国,还有不少地方有会做手工挂面的农民,比如陕北吴堡县的“挂面爷爷”,因为上了《舌尖上的中国》而闻名大江南北。但挂面爷爷或许是因为身体不好(他前段时间已经去世),往架杆上缠绕面条(藁城称这一工序为“上轴”)的速度可不如耿家庄籍辰堆快。籍辰堆今年64岁,操持着一个小型宫面加工厂,作为“非遗”传承人,以坚持手工操作为己任。

这里我必须不厌其烦地向大家介绍工艺流程,如果不这样,你不会明白为什么宫面会有那样的口感。第一步:和面。用较为恒温的井凉水,根据季节加盐,用优质面粉,揉和、饧发。第二步:开条。将饧过的面团略擀成长圆形厚片,用快刀转圈划成直径几厘米的粗条。第三步:搓条。用细玉米面做扑面(音),在长案板上搓细搓匀,盘入缸内,再饧。搓三次饧三次。第四步:上轴。将已搓至筷子粗细的面条缠到两根70公分长的轴上,8字形缠绕。缠好之后挂进“洞子”(砖垒成的一米高的半封闭空间),喷水,盖盖儿,再饧。适时取出面,挂好,进行第六步:分面。将一根细木棍穿进8字的上环,向下一压,左右一拨,抽出来再穿入8字的下环,向上一提,左右一拨。这样所有的面条都不粘连,同时变得更细。分好后又入洞子,又饧。适时取出,进行第七步:出架。即挂到3米高的架子上,拉住下轴往下拽。这个活儿我试了一下,挺费劲。要分次地拽,不能指着一次到位,那样人费劲,面也受不了。

拉抻到位的挂面,可以推到屋外晾干了。如果天气不好,也可以室内烘干。过去在屋里生火,如今改成烧锅炉走管子传递热量,配合使用电风扇和排风扇。将烘干的挂面用菜刀切成需要的长度,打捆包装,即为成品。

我去的那天,想看全过程,被村主任告知不可能。“早起四点钟就开始和面了,你能赶上?”我说:“晚点做不行吗?”被告知:晚一个钟头也不行。我来之后才知道,从早起做到傍晚,刚好挂面入库,没有可以回旋的时间。而且,做挂面不仅仅意味着起早贪黑,朴素的食材,需要繁琐甚至苛刻的流程。各种条件,都得刚刚好:天气要不冷不热,严寒酷暑不行;干湿度要适宜,风太大或阴雨起雾不行;每次饧发的程度要合适,饧不开面硬拽不动,饧过头了面没劲儿一拽就断;用的盐要合适,盐的“卤性”太大或含蓬松剂多了不行;甚至过去磨面粉的石磨也得合适,石磨太新或太旧都不行……听着籍师傅讲述,我不禁想象那沟棱几近磨平的老石磨,它若遇见声称要做挂面的人,一定会翻白眼:哼,就你们嫌我老!

谁更聪明

籍师傅总说挂面这东西挺“聪明”,“它饧好了也没有什么味儿,你要是不及时拿出来,它就掉了(断了)。”但让我说,不是挂面“聪明”,而是聪明的人摸透了面的脾气,能让它变得服服帖帖。多次的揉搓,多次的饧,好像让一个人享受过全身按摩,再让他小憩一会儿。这个过程,挂面的“眉头”肯定是舒展的,如果简单对待,按到机器里挤压,它的“眉头”一定是拧着的。

舒展的表现,是那一个个气泡。自然发酵产生的气泡,随着面的拉抻而变细,以至于使挂面形成空心。传说蒿城宫面,用一根面可以吸完一碗面汤,可以向汤里吹泡泡。籍师傅认为这些传说有点夸张了:“气泡是不规则分布的,不是每根面都贯通的。”如果把面掰短,气泡贯通,确实可以当吸管用。

籍师傅十几岁时跟着大队里两个好把式田双海和田二柱学会做宫面,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干到现在。追溯耿家庄做宫面的历史,有多少辈子,不知道。他只知道晚清时候,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和光绪出逃,回京时路过栾城,耿家庄人跑到栾城去“看朝廷”,并献上手工挂面。据说皇帝吃了很满意,从那以后藁城挂面年年进贡,并由此改称“宫面”。民国初年,还曾受到孙中山南京总统府颁发的“国光银牌”嘉奖。

籍师傅做的普通宫面和“宽条花面”我都试吃了。共同的特点是:好熟,既软且筋且滑。即使剩到第二天,口感差了,但也还能吃,细条不断不烂。而那“宽条花面”,比普通宫面更要好吃的多,它呈螺旋状,据说做起来对天气等条件要求尤其苛刻。观其“外貌”,可以说把面玩成了艺术品,但方便面也是“烫过头”的,有啥区别?尝过之后,发现: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挂面!籍师傅说:“这面卖20元一斤,还得预订。我这里就剩最后一把,再做得跑明年春天去了。这面我们家就我能做,我儿子还不沾。”看他很是自豪的样子,我不由得猜测:宽条花面,应该是天气合适与技痒难耐的产物吧?

煮肉熏肉

殷村驴肉

一品香驴腰

大蒜烧驴肚

凉饸饹

缸炉烧饼夹驴肉,配饸饹,是当地正宗吃法


濒临消失的“四大件儿”

这里所说的“四大件儿”全席,不是正定,而是栾城。栾城区过去虽是小县,却处在交通要道上,有贯通南北的驿道,又有连接东西的运河,水陆交汇,想来官商云集,有钱人不少,以至于铺排豪华席面的本领,比正定不相上下。如今,繁琐的四大件全席已被乡间厨师简化掉若干个程序,即使这样,也不如去饭店省事儿,所以,四大件席面只偶尔出现在当地,已经很少很少了。

我有幸找到一位做过四大件全席的厨师,范台村62岁的孔连京师傅。根据县政协文史委赵科长提供的资料,结合孔连京的回忆,正宗的四大件全席应当是这样的:首先是凉菜,包括四荤、四素、四鲜果、四干果。之后是热菜,即所谓“四大件儿”。大件儿指主菜,如肘子、鸡、鱼、八宝饭,也有少数用海参或鱼翅等高档货的。主菜用大碗盛装,另配四盘热菜,一起上桌,这算一套。吃完一套,再上一套,一共4套20个菜。主菜和配菜之间讲究相关性,如主菜是海参或鱼翅,配菜得用干贝、鱿鱼等海货;主菜是甜的八宝饭,配菜也得是甜菜,如拔丝山药、糖烧莲子。

“第一个大件儿摆上来,主家要向客人们敬酒。第二个大件儿上来再敬一次。后边就不用了,让客人自便。”孔连京说。四大件儿上完之后,“酒菜”告一段落,接下来开始吃饭。按标准程序,先上小吃,一般是四盘烧麦,两盘蜜蜂糕。小吃之后,才正式吃饭。“饭菜”一般为八个碗菜。考虑到前边菜上了三十多个,赴宴者多数有口腻感,故饭菜以汤菜、清淡菜为主,如虾米大白菜一类。

备一次三十来桌的四大件全席,主家需要杀一头二三百斤的肥猪。好的厨师,用一头猪或一头羊,能做出上百样菜。所以四大件全席的菜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季节、食材以及厨师的不同而变换花样。孔连京极少做“标准版”四大件儿全席,到他这一代,四大件儿已经简化了许多,首先把四干四鲜去掉了,“人们吃不了,瞎摆没用。”四大件儿的配菜也减少了,“头两个大件儿各跟三个配菜,后两个大件儿各跟两个配菜,一共减去了六个配菜。”而且不再讲究主配菜的相关性,跟着肘子上来的可能是西芹腰果一类。“饭菜”之前的小吃也省略了,直接上主食、蒸碗。最后上一盆芥末肺叶汤,简称“芥末肺”,意思是“结尾”。

孔连京也约略听到过本地名厨卢老会、靳老哲的大名。当年“八国联军”撤走后,慈禧、光绪回北京,路过栾城,在龙冈书院住宿。卢老会带着他徒弟靳老哲,奉召服侍。二人施展平生绝技,做的饭菜十分讨慈禧太后欢心,于是钦赐黄马褂一件。从此,人们称二人“御厨师”,闻名正定府周围几百里。

“御厨师”做四大件儿有绝活儿。靳老哲烧肘子,煮熟、剃骨、改刀,加作料蒸,之后挂上鸡蛋淀粉糊下油锅炸。那油必须达到一触即燃的程度,否则烧出的肘子皮不脆、色不鲜、味不美。所以烧火很重要。有一次,靳老哲把肘块放入油锅,立时闪出一片火光,爆出咯叭咯叭的响声,这情景吓的烧火的站起来撒丫子就跑。气的靳老哲拿起个勺子就追,被众人拦住。他两眼直冒火,吼道:“正在节骨眼儿上,他放下风箱跑了,火候赶不上,这肘子就完了!”

精益求精,不允许一丝懈怠,这恐怕是“完美主义者”的“通病”。靳老哲还有一手绝活儿:生剔鸡。一只生鸡经他剔过,皮肉完整无损,甚至连个刀口也看不见,而肉里却是一根骨头也找不到。他做的黄焖鸡,放到大海碗里如活鸡一样,吃起来鲜美烂嫩,清香无比。

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一代人的手艺,已经消失在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中。

殷村驴肉

现在,很多地方能看到“因村驴肉”的招牌,那是人们图省事,其实正确的写法是“殷村”。这个村子在元氏县北部,红旗大街南延线与井元公路交汇处,平原上一大集镇。往来客人很多,餐饮业发展起来,尤以驴肉出名。

魏同利,41岁。从16岁开始煮驴肉,干到现在25年。把父亲留下的生意,从肉车子、肉门市,发展为饭店、连锁店。一到中午,这里吃饭的阵势相当可观。如本系列报道顾问赵工所描述:楼前楼后熙熙攘攘,如旅游景点一般。没耐心等座儿的人,只能在路边烧饼摊上吃。人们说魏同利发家了,但他说:“这活儿你们不干。”摊开两手,满是梆硬的茧子。“我切肉一上午站着连切仨小时。菜墩两面用,直到切透,淘汰的菜墩也能堆满这间屋子了。”

魏同利煮肉的手艺是和他父亲魏顺路学的,他父亲是跟魏同利舅舅学的,魏同利舅舅是跟他的父亲学的,他姥爷是跟本县城郎村一个人学的,再往上,那人又是跟谁学的就不知道了。在市场没开放之前,魏同利的姥爷掌握了宰驴煮驴的技术,市场开放以后,魏家的生意做起来,从最初一天宰一头驴,发展到现在一天宰八九头。从单纯的卖熟驴肉,发展为能做全驴宴

魏师傅煮驴肉,选七八岁口龄、“中年发福”、脂肪层厚的驴,将其“大卸四块”,加盐和配料,大火煮4个小时。一口大锅同时煮五头驴,煮出一拃厚的油,熄火,焖一晚上。由于油的保温作用,到第二天早起出锅,还有60来度的温度。与赵县驴肉比起来,赵县做的稍干,类似于酱牛肉,能切成大片,殷村的驴肉主要强调入味,煮的更加软烂。根据我两次吃过的经验,熟切驴肉夹不出比鸡蛋大的片来。上次我记得特别咸,这次感觉好多了,魏同利说,季节变化,夏天放盐多,冬天放盐少。

这里的驴肉通常夹在缸炉烧饼里吃。那烧饼一幅扑克大小,烤的两面焦黄,掰开细闻,一股肉香,据说是用驴油做的,是在许多地方已经失传了的驴油烧饼。酥脆的烧饼夹进碎软、咸香、多汁的驴肉,吃起来,那叫一个过瘾。魏同利说,会吃的人,讲究热烧饼夹驴膑子肉,“要从烧饼底下掉出两滴油来,才是刚好。”

这里驴肉馆的饸饹比别处压的细,除了荞麦的清香,还有一种碱香味,不知道怎么做的。更有冷热两种吃法,类似于凉面与热面的区别,凉饸饹筋道利口,热饸饹筋软耐回味。

近些年为全驴宴开发的新菜,我也尝到两个。一品香驴腰,干干的堆在生菜叶上,撒着孜然粒,口感脆爽,而没有腰臊味。大蒜烧驴肚,蒜香突出,驴肚软嫩。听魏师傅说,还有大葱炒驴筋、豆花驴脑等等。将来他准备订做一批驴形大瓷盘,将驴的不同部位相应地装进驴盘中,那就更有全驴的感觉了。

在魏同利这一代人的努力下,殷村驴肉虽然不是老辈子就有的小吃,却在最近十几年声名鹊起,成为元氏首屈一指的地方特色。从没打过任何广告,“就是实实在在的肉,实实在在的做。”魏同利说。

老齐熏肉

同样没打过广告,就靠“实实在在的肉,实实在在地做”而闻名一方的,还有鹿泉老齐熏肉。这家门店,充分体现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话,在道边众多门脸之间,它是凹进去的,并不起眼,但顾客不断。小小一间门面,超不过十平米,竟然有四个售货员同时工作。一进店门,一股浓重的熏香扑面而来,吊灯下一盘盘酱红的熏肉,看着让人垂涎。

鹿泉这地方的人,有吃熏肉的习惯。包括过去属于获鹿县地界的振头(今属桥西区),以熏肉为其三大宝之一。最近十几年,一些鹿泉的村子因熏肉馆而闻名,吸引市区客人频频光顾。但若问鹿泉当地尤其是城区的人们,很多人更认老齐熏肉。这家店的老板顾荣翠,今年56岁,继承的是公公的手艺,字号也是公公那时留下来的。1977年顾荣翠刚参加工作时,齐家就开着熏肉店,当时是县城第一家熏肉店。1986年,公公对她说自己老了,让她别在药厂干了,回家做熏肉吧。公公有五男二女,之所以在众多孩子之间选中了四儿媳顾荣翠,是看中她为人实在、认真。

“我们做熏肉都是用鲜肉,不用冷冻肉、隔夜肉。因为肉不鲜,味不香。”顾荣翠说,她家包着鹿泉一个定点屠宰厂百十来套下水,每天夜里十二点半拉回来,烫毛、清洗,用料水腌制,之后煮熟,再趁热熏。煮肉的药料有20来种,熏肉用松木锯末。顾荣翠从正定、栾城、藁城那边的木材加工厂进锯末,熏制时间十来分钟。“白糖熏的肉油亮,好看,但不如松木锯末熏的,虽然表皮发干,但味儿好。”

顾荣翠的女儿切了几种熏肉给我们尝。夹起一片熏方肉,外皮酱红(顾说,这颜色完全是熏出来的,不是染的),内里粉白,阵阵熏香,好像还混合着一种似甜非甜的气息,总之,闻起来很舒服。入口细嚼,瘦肉软而不柴,肥肉香嫩回甜,再次印证了俺的名言:肥肉比瘦肉好吃。再尝一片熏猪肝,没有猪肝常见的腥气,越嚼越香。猪头肉和猪蹄的熏香味儿,比方肉要大的多(比较起来,方肉香气温和,咸淡也温和,因为肉厚的缘故)。可以说,这里的熏肉,香气不是停留在表皮一层,而是熏透了。外皮有熏香,肉里也有。甚至加配菜炒过,熏香依然不散。

老齐熏肉声称拒绝一切添加剂、色素。“我爷爷2006年过世。他晚年也听说过各种各样的添加剂、增香膏,毕竟是干这行的,从同行那里也是经常听说。但他不想了解,不想用,要求我们也是一概不用。”顾荣翠的女儿说。

如他们所讲,这熏肉做起来并不复杂。就看你是不是用一等的料,下一等的工。当食物从过去的“本味时代”发展到如今的“调味时代”,一种食品还在坚持用天然材料制作,已然是难能可贵。撇去一切添加的浮华,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食材,本来就很香美。它们的本味,借由认真而勤劳的人的双手凸显出来,能吃到这样的食物,当是我们莫大的幸运了。

原文刊发于《燕赵晚报》作者:安春华。

 
关键词: 石家庄特色小吃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2712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