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四》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子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02 09:44:07    作者:life    浏览次数:5404    评论:0
导读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 551年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3岁丧父,家道中落,母子俩从陬邑迁到鲁城的阙里。孔子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粮仓的小官)和乘田(管理放牧的小官)。他一直勤学不倦,虚心求教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 551年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3岁丧父,家道中落,母子俩从陬邑迁到鲁城的阙里。孔子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粮仓的小官)和乘田(管理放牧的小官)。他一直勤学不倦,虚心求教,30岁时已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孔子35 岁时,鲁国发生内乱,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显族控制鲁国实权,孔子无意从政,便收徒授课,弟子日多,影响日甚。

孔子51 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上任一年颇有政绩,后升为大司寇,执掌鲁国的治安、司法事务。在大司寇任上,孔子作为鲁定公的相礼官出席了齐鲁两国参加的夹谷之会,遇事兵礼兼用,挫败了齐国以强凌弱的阴谋,收回了被齐国强占的土地,为鲁国赢得了外交胜利。

夹谷之会使孔子名望大增,控制鲁国实权的季孙氏让孔子出任代理宰相职务,这是孔子政治生涯的顶峰。但好景不长,由于鲁国公室权力不张,孔子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55岁时,孔子怀着郁闷的心情又一次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活。他游说各国君主实施他的政治主张,但终未被采纳。68岁回到鲁国后,孔子放弃为官,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和古典文献的整理。

公元前 479年,孔子病逝,享年73岁。他的言论由其弟子辑录在《论语》一书中。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长期动荡,西周以来贵族对学术文化的垄断局面逐渐被打破,私人讲学凤气开始有所发展。春秋晚期,孔子开始兴办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是“礼”。孔子所谓的礼就是周礼,其主要内容首先是尊尊,就是卑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其中最重要的是尊君。其次是亲亲,就是对亲人的爱。其中强调子对父母的孝顺,弟对兄长的恭敬。孔子沉醉于西周的礼乐文明之中,对春秋晚期的“礼崩乐坏”十分不满,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

为了维护周礼,孔子提出“正名”的思想。正名就是要用周礼所规定的人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言行与名分一致,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这也就是他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

孔子一方面看到外在的礼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意识到自我的道德自觉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仁”的思想。

孔子主张,仁首先是“爱人”,仁爱应有差别。首先是亲亲,最爱的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其次是朋友,面后才是其他人。这种爱是建立在自然感情基础之上的。

其次是行“忠恕”之道。所谓“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忠”,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只有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一方面,社会依礼而有严格的等级和上下尊卑的界限;另一方面,社会依仁而使人人有爱心,能够推已及人,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



‘‘孔子的历史影响’’

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以往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他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学生中不仅有贵族,也有平民,从而促使文化教育下移。后来,私学成为中国教育的另一个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主张“仁”,在政治上要求施行仁政,而施行仁政的关键在于“举贤人”。他提出了一个理想贤人的标准,就是“内圣外王”。“内圣”,就是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这种人首先要恪守他的政治伦理与理想,其次是遵循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在孔子看来,只有这种人才有资格为王,才会施行仁政,建立事功。他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才的主张,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一个人治社会中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在中国思想界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关键词: 儒家学派创始人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2808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