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第七栋安置房楼下,文辉志与老伴从车上搬东西。
在新家中,田满艳一边与家人们聊着,一边在大门口贴上大红对联,笑声不时从屋里传来,诉说着对新生活的憧憬。
文/图 本报特约记者 张 军
“碗筷、被子、衣服,还有那个柜子,对了,电视机搬上车后要找个软东西垫着……”3月18日,春日暖阳露出笑脸,龙山县红岩溪镇撮箕村文辉志一家搬进了城里的新家——龙山县土城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七栋401号。
64岁的文辉志是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撮箕村坐落在拱形的坡顶上,因形如撮箕而得名撮箕坡,弯弯曲曲的一条村级路是通往镇上的唯一通道,坡的另一端,龙吉高速公路从山坡下贯穿而过,文辉志之前的家就在四面群山环绕的山坝子上。
2016年来,该县陆续对居住在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及地质灾害频发和地质灾害威胁区域等难以实现就地脱贫的3001户(12272人)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统筹各项扶贫和保障措施,帮助贫困百姓“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
“在这里长大,88岁的老母亲更是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开始是不想搬。”对文辉志来说,告别故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由于老家的房子处在地质灾害威胁区域,其间,县、镇、村三级扶贫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还带他去县城看建好的安置房,为文辉志搬迁解开心结。
“搬出去好,什么都方便些!”文辉志的儿媳妇田满艳告诉记者,一家7口人,丈夫在浙江打工,自己平时租房带着儿子和女儿在县城读幼儿园,公公婆婆和老太则住在村里。
文辉志提前联系好了一辆大货车,村里的乡亲们也赶来帮忙,儿媳妇田满艳则找来了一个火炉,找出柴火升起了一炉旺旺的大火,准备把这炉旺旺的火带到新家去。
从撮箕坡旧屋到县城安置区的新家,全程约80公里,车辆缓缓行驶在村道上,上了镇上的大路开始加速向县城驶去。
“以前村里道路不能通车,去县城要两头黑,天没亮就要出发去镇上赶车,天黑了才能到家。”货车疾驰在去往县城的高速路上。
一个多小时,车辆下高速经绕城线驶进了土城坝安置区,安置区位于县城工业园区附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整个安置区共建有安置楼7栋209套房子,2018年底全面竣工,今年1月5日,安置区的205户866名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公开抽签方式,选取了自己的住房,将在此安居乐业,开启新生活。
“最里面一间是卧室,这两间给两个孩子的,这间是两个老人。”第七栋安置房楼下,在负责接应搬迁户的工作人员帮助下,文辉志一家很快将东西搬进新屋,175平方米安置房共6卧1厅,厨房、卫生间等一应俱全,望着宽敞的新房,儿媳妇田满艳忙着介绍起了房间的安排:“这一间采光最好,留给老太住……”
“女儿今年9月份就可以读一年级了,小儿子也读幼儿园了,下半年我就去工业园的制衣厂上班。”在新家中,儿媳妇田满艳一边与家人们聊着,一边在大门口贴上大红对联,笑声不时从屋里传来,诉说着对新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