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微信里,总会收到这样的消息:
“在?帮我砍个价吧”
“给我朋友圈点个赞,谢谢”。
“最近混得怎么样,借我点钱行不?”
可实际上,在手机的另一边,你开口求助的那个人,你们的关系,真的熟络到可以随意帮忙的份上吗?
01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曾听一位写作班的老师在朋友圈吐槽:
总有人问我,你写一篇文章多少钱,叫我帮忙对接下资源,但我跟你们真的不熟,别什么都来找我,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请直接走付费咨询。
老师每天都被这类问题轰炸不停,无奈之下,才在朋友圈里广而告知。
老师是全职写作,除了保持自己平台的更新频率外,写专栏、给学员改稿,都占据她大部分时间。
本来空闲的日子就有限,看到微信上冒出的无数红点,再看到这些毫无意义的问题,老师的心情烦躁到极点。
每个人都有向他人求助的权利,但每个人也有拒绝帮助你的权利。
不是所有人都有义务为你答疑解惑,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你花费时间。
别把自己放得太高,别期望别人对你有求必应,过于高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到头来,只会是一场空。
02人与人之间,需要界限
阿默与小周是特别要好的朋友,虽然两人有十年的时间没见面,但友情依然不减。
维系关系的秘诀,是他们之间拥有界限感。
小周在北京打拼,在那里有了一份不错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阿默则回到风景秀丽的杭州,在景区打理自己的小店生意,虽然还没成家,可阿默一个人也过得有滋有味。
小周的妻子是全职太太,闲来无事时总喜欢给身边人介绍对象,知道丈夫的好友还单着,就想撮合阿默和自己的一个亲戚。
但妻子每次跟丈夫提议,都被丈夫一口回绝:“我这个朋友只想发财,对谈对象还没兴趣,你就打消这个念头吧”。
阿默有时来北京,也不会随意打扰小周,总会问他“最近忙吗,有时间见面否?”
就算小周没有时间招待这位旧友,阿默也不会放在心上。
毕竟,谁没有忙碌的时候呢?
再好的关系,都未必能随叫随到、有求必应。
而肆意打探别人的生活,口无遮拦、刨根问底、只会让一段关系更快走向终点。
不熟的人,别问,熟悉的人,别探究。
保持界限,才是人与人交往最应遵守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