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成功秘诀(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名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03 18:12:52    作者:life    浏览次数:1718    评论:0
导读

Facebook公司创始人兼CEO扎克伯格的账面财富,高于沃尔玛旗下1万多家专卖店去年的营收总和。而扎克伯格完成其个人财富的积累,仅仅用了8年时间。这名年轻CEO,不久前在自己的商务名片中尚印着“我是CEO,混蛋”的字样。速战速决 扎克伯格

Facebook公司创始人兼CEO扎克伯格的账面财富,高于沃尔玛旗下1万多家专卖店去年的营收总和。而扎克伯格完成其个人财富的积累,仅仅用了8年时间。这名年轻CEO,不久前在自己的商务名片中尚印着“我是CEO,混蛋”的字样。

速战速决

扎克伯格创建“Thefacebook”网站(注:Facebook最初版本)时,当时美国其他大学校园中已经有了大量类似服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之,斯坦福大学有之,耶鲁大学亦有之。而在哈佛大学,扎克伯格的校友文克莱沃斯(Winklevoss)兄弟也计划推出相应服务,并已经为此忙碌了数个月之久。与此同时,当时美国老牌社交网站Friendster用户量超过了200万,其他还有Myspace等。而AOL所提出“好友”理念的时间已将近10年,并在其即时通信服务中专门提供了“好友名单”(Buddy Lists)选项。

时至今日,上述其他社交网络服务都已风光不再,而Facebook全球用户量正向10亿大关迈进。为何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情况?原因就是Facebook的业务执行能力更强。而Facebook的所有成功,都始于扎克伯格的坚定本能。

所有了不起的消费者科技产品都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技术很“酷”,二是容易使用。从一开始,扎克伯格就知道如何使自己产品具备这两个特点。扎克伯格并没有给Facebook增加过多花哨的功能,以免让用户陷入一大堆功能当中而不知如何使用。他将“正常运营时间”(uptime)作为优先发展项目,并仅仅针对新学校推出Facebook服务,目的是让Facebook的服务器和软件能够正常处理用户访问流量。这些做法看上去并非精明之举,但Facebook正是借此迅速赶超了大量其他科技创业公司。举例来说,先于Facebook推出的斯坦福大学社交网络服务,由于功能过于复杂而未能流行开来。Friendster市场规模增长过快,而其基础架构无法跟上:用户希望登录却无法如愿。Friendster用了将近一年时间才解决该问题,而此时其美国用户早已流失殆尽。

对于大量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科技公司而言,他们往往过于重视商业模式而非产品本身。他们过于担心“如何盈利”。这种论调听上去有些怪异:难道创建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尤其是经过美国网络泡沫经济的洗礼后,这种论调就显得更为怪异。但对于商业模式的过分追求,来自投资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以及分析师们的过度期待,而不能视为科技创业公司出现基础性错误的证据。在美国科技产业市场,速度就是一切,风险投资公司能够让科技创业公司得以快速行动起来,而无需通过产品营收来维持后续产品研发资金。科技创业者们已懂得这个道理:先跟紧服务潮流,然后再考虑产品如何盈利。

Myspace成为最后一家能够阻止Facebook发展壮大的竞争对手。到2005年时,Myspace用户量超过500万,而此时Facebook用户量尚不足100万。2005年期间,新闻集团以将近6亿美元价格将Myspace收为己有。此后一段时间中,Myspace市场规模仍维持了增长势态,当时业界人士对新闻集团董事长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赞誉有加,称他是唯一不拒绝新媒体的“老媒体”大亨。然而默多克收购的是一家存在缺陷的服务:与Facebook强调用户实名、用户界面并将其发展成为对企业具有吸引力的市场营销工具等做法不同,Myspace允许用户使用任何ID来做任何事情。另一方面,新闻集团也仅仅强调Myspace的商业模式。如此一来,Myspace页面充斥着各类广告,加上产品研发资金又跟不上,导致该网站最终成为一家网络广告集散地。

以节俭著称的扎克伯格,最初极力反对Facebook初期制定的商业模式,并坚称广告服务与Facebook的技术规范相冲突。广告业务或许能够为Facebook的后续增长带来部分资金,但广告本身却并不“酷”,因此扎克伯格并不希望Facebook毁在广告上面。

不少科技创业者很有创造力,但也脾气焦燥,这种混合型性格通常让他们一心多用:试图同时干多件事情或创建多家公司,这种情况势必让他们精力分散。扎克伯格差点也陷入这种境地。2004年夏季,扎克伯格将其小型Facebook团队迁往加州帕罗奥托(Palo Alto)之后,他曾将大量精力用于开发名为“Wirehog”的文件共享产品。扎克伯格当时认为,虽然Facebook将风靡全球,但自己也无法确定Facebook是否将持久流行下去,因此Wirehog可成为自己的一款备用产品。

Wirehog也成为Facebook开发的首批应用程序之一,只是Facebook后来自家开发的应用程序数量并不多。在2004年夏季结束后,Facebook获得了首轮外界风险资金援助,而扎克伯格也把精力重新专注于Facebook本身。为体现Facebook的专注精神,该词汇甚至出现在Facebook总部的洗手间当中。

作为Facebook提交IPO申请文件的组成部分,扎克伯格也给Facebook潜在投资者发送了一封公开信。此前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谷歌两位联合创始人以及其他偶像级科技公司创始人在各自公司上市之前,都曾给潜在投资者发送公开信,这种做法已成为美国科技产业的一种传统。通常情况下,此类公开信会阐述公司创始人的管理理念、公司优先发展业务以及公司所面临潜在风险等事宜。在扎克伯格的公开信中,他这样写道:“快速前进和打破格局”。应该说,这也是扎克伯格对科技产业的最新看法,也正是这种理念使Facebook取得了成功。

扎克伯格当年推出“Thefacebook”网站时,等于给了文克莱沃斯兄弟致命一击。扎克伯格曾与文克莱沃斯兄弟俩一起开发同类产品。文克莱沃斯兄弟因此曾对Facebook提起法律诉讼,后来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协议规定,Facebook向文克莱沃斯兄弟支付数百万美元。虽然Facebook付出的代价并不轻,但如果扎克伯格当时推迟Facebook的上线日期(无论是同文克莱沃斯兄弟谈判还是让Facebook功能进一步完善原因),则Facebook很可能就错过了其最佳发展壮大时期。在“快速前进和打破格局”理念的指引下,Facebook市场规模进一步发展。与一次性推出大量功能的做法不同,Facebook是逐步推出一项项新功能,然后再根据用户反馈意见,对现有功能加以改进和提高。在此过程中,扎克伯格也多次遭受用户批评,他本人不得不亲自向用户道歉。尽管如此,诸如消息投递等功能,便是通过此种方式而得以发布。外界往往只看到了Facebook此举过程中的“错误”,而没有看到这种方式的巨大成功之处。

首要使命

要创建出顶级高管和企业家希望看到的上述公司,往往要花费数十年时间。而这些价值,也需要时间的流失来加以证明,而大量短期投资者此前早已离开。过去二十多年中,亚马逊可谓典型例子。亚马逊1997年上市后,贝索斯对于所谓亚马逊不能盈利的看法不屑一顾。而亚马逊进入盈利阶段后,又有投资者称亚马逊盈利能力仍需提高,贝索斯同样对此不加理会。与此同时,贝索斯一直注重产品研发投资。举例来说,五年前贝索斯看到了电子书阅读器具有巨大增长潜力,他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Kindle阅读器。

贝索斯的经商哲学,为亚马逊客户创造了巨大价值。该公司不但创建了6.5万个以上工作职位,而且也为该公司长期投资者创造了丰厚价值:亚马逊近日股价为225美元,约为该公司IPO时股价的130倍。只是亚马逊的市场业绩也不是一直呈增长之势。科技产业泡沫破裂后,亚马逊股价同样也下跌。在该公司继续为未来产品进行投资过程中,其股价一直没有呈现上涨活力。一些无耐心的投资者因此抛售亚马逊股票,而长期投资者在经过等待后,亚马逊股价于2007年开始呈现上涨之势。

扎克伯格在Facebook招股说明书写给潜在投资者的公开信中,他对于Facebook优先发展任务的直率态度甚至强于贝索斯。Facebook内部人士称,这封信件由扎克伯格亲自撰写,该信起首这样写道:“Facebook最初并不是希望组建成一家公司。”

扎克伯格接着写道,创建Facebook的本意是为了“完成社交使命,让世界变得更为开放以及联系更为密切”。信件接着写道:“我们认为,任何Facebook潜在投资者应该理解该使命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明白我们作出相关决定并实施各类举措的初衷。我们创建服务并不是为了盈利,我们盈利是为了创建性能更好的服务。”

对于短期投资者而言,扎克伯格的这封公开信无疑是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别买我们的股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仅是扎克伯格宣称Facebook社会使命优先于该公司的商业和财务目标(这种看法与华尔街的看法格格不入),而且还因为扎克伯格拥有对Facebook的绝对控制权。所有其他Facebook股东对扎克伯格市场战略感到不满时,最多也就是抱怨一下而已,而根本无法驱逐扎克伯格。而扎克伯格此前也向外界证明,在他执行自己计划期间,绝对能够抵挡得住来自外界的唠叨。

今年4月初,扎克伯格快速作出决定:收购移动图片应用程序开发商Instagram。这家创业公司尚未盈利,员工量仅为13名,而扎克伯格开出的收购价格高达10亿美元。在作出该决定过程中,扎克伯格并没有征求任何其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此举再次引发外界针对扎克伯格不适合担任CEO的讨论。

大量科技产业观察人士肯定会认为,Instagram售价能够高达10亿美元,这一方面或许是美国科技产业泡沫卷土重来的明显信号,另一方面又引发外界对Facebook估值本身偏高的讨论。一位企业管理专家此前对《华尔街日报》表示,扎克伯格收购Instagram一事,其实正适用于公司董事会应该出手保护小股东的情况。

但一些资深科技业高管却认为,Facebook收购Instagram交易其实很精明。扎克伯格以仅仅相当于Facebook估值百分之一的价格,而将移动服务领域内最为热门的创业公司收为己有,而该领域又正是Facebook的弱项所在。通过该交易,扎克伯格从Facebook竞争对手Twitter那儿抢走了Instagram,同时也避免了Instagram今后可成为Facebook强有力竞争对手的结局。所有这些因素,其实都是着眼于Facebook的长期发展。扎克伯格是在一个周末作出了收购Instagram决定,因为他相信做事需“速战速决”。


文 | 布洛吉特

版权声明 |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不作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谢谢。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3197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