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中秋团圆日,这些老北京风俗你知道吗?(北京人过中秋节的风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03 18:32:41    作者:life    浏览次数:2613    评论:0
导读

今天就是中秋节了,开始小长假的你,此刻是已经在离京的路途中,还是懒懒地给自己一个懒觉? 中秋月圆,历来都是中国人与家人团聚的佳节。和家人一起吃顿饭,共赏圆月之时,再就着清茶吃点月饼,似乎是大家通用的过节“大法”。 可是你知道吗?对文化气息浓

今天就是中秋节了,开始小长假的你,此刻是已经在离京的路途中,还是懒懒地给自己一个懒觉?

中秋月圆,历来都是中国人与家人团聚的佳节。和家人一起吃顿饭,共赏圆月之时,再就着清茶吃点月饼,似乎是大家通用的过节“大法”。

可是你知道吗?对文化气息浓郁的古都北京来讲,过去可是有不少中秋风俗呢!

现在就让艺绽君(ID:bjvariety)来给大家说道说道吧~~

风俗一:送礼

中秋正逢水果成熟上市,是个果子秋,有的老北京人直接称它是“果子节”。节日还未到,亲友之间送月饼和水果的习俗就已拉开序幕。《京都风俗志》记载:中秋节“前三、五日,通衢大市,搭盖芦棚,内设高案盒筐,满置鲜品、瓜蔬,如桃、榴、梨、枣、葡萄、苹果之类,晚间灯下一望,红绿相间,香气袭人,卖果者高声卖鬻,一路不断。”

在老北京,中秋前数天,在东、西四牌楼,东、西单牌楼,前门大街,天桥等各热闹街道,均设有水果摊,接连不断。有些大商店临时搭棚支帐,昼夜营业。这些席棚和果摊是专卖水果和出售整只羊的。由于水果品种最全,所以供月以水果为主。

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家住前门附近的郭德瑞老人回忆,水果摊主喜欢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 哎!二百的四十来。”这些果品除了供人品尝外,主要是用于送礼和上供。因此,果品和包装都十分讲究。有的果农在苹果未熟时,就将纸剪的“福”、“寿”、“佛”字等图案,贴在果子上,不使阳光照射,等果子成熟之后,再把剪纸揭去,红色的苹果上就留下了黄绿相间的图案,引人喜爱,但索价甚昂。凡是用来馈送亲友的,一律都装在特制的筐里,还要垫上香蒿,以增加果品的香味。果筐外面还要加上红绿门票,更增加了节日气氛。

从习俗上看,中秋节互相馈赠月饼的风俗依然很盛,各大糕点铺均应时出售中秋月饼,以“自来红”和“自来白”为主。其它月饼比如:提浆月饼、翻毛月饼、广东月饼,均有出售。送礼的月饼都要用蒲包装好。大都是论斤的,上刻桂殿蟾宫、玉兔捣药的图案,是专为供月用的。《燕京岁时记》云:“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清末李静山在他的诗集 《增补都门杂咏》中反映了当时的情况:“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论斤成套多低货,馅少皮千大半生。”

风俗二:拜月

按老北京的规矩,中秋要放三天假。八月十三到十五,学生也不上课。十五的晚上,月亮升起来后,全家人聚齐,要在院子里祭拜月亮。明清两朝的拜月活动,盛行不衰,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兔儿爷手艺人张毓隽说,老北京人最重祭月,体现了“花常好,月常圆,人常聚”的美好愿望。晚清以来,战乱迭起,中秋夜正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赏月、祭月更有其特殊意义。“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写道:“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将神衹作为神位,前面摆一张小饭桌,上摆供品,除一套月饼外,还有自家蒸的红糖馅的“团圆饼”,此外就是各种水果,但不能摆梨,因为“梨”与“离”同音,是团圆节之大忌。西瓜是不可少的,取其团圆之意。另外还要插上红色的鸡冠子花和带枝的毛豆,因为兔子爱吃毛豆。

俗话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月主要是女人的事,因为月亮称为太阴星君,女人属阴。小男孩可以进行拜月,但他们并不虔诚,而是仅当成一种游戏。这与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有关,认为月为阴日为阳,故有此说,而拜月也成为妇女祈求爱情、婚姻、家庭幸福的独有方式。

中秋祭的就是“月光马儿”和“兔儿爷”。这里所说的“月光马儿”,就是纸神马。《燕京岁时记》说:“京师谓神像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这月光马儿上部绘太阴星君,下部绘月宫桂殿及捣药的兔儿爷,彩画贴金,辉煌耀目。从八月初十之后,纸店里就开始卖“月光马儿”了。由于纸张较大,所以用秫秸扎成架子,将神祇像糊在上面,成为竖匾形,上面插三面彩纸小旗。拜月完毕后,将画有神祇的画和敬神的钱粮一起烧掉,但要留下一根秫秸,压在炕席底下,据说用来打尿炕的孩子很管用。

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兔儿爷源于传说中月亮里的玉兔,是用黄泥以砖模刻塑的,造型众多,大的高约三尺,小的仅一寸左右;大的很威风,小的甚精巧。每到中秋节,市场上就有卖兔儿爷的。

郭德瑞说,老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一般从八月初就开始摆出来,一直卖到八月十五的夜晚,过了十五就没人要了。“兔儿爷”虽一年一度享受一阵香火,不过谁也不真把它当神看待,撤供后就是孩子们的玩具了。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只在春节庙会上还能偶尔见到。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风俗三:赏月

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张毓隽说,撤去供桌后,过去就在院子里摆设饭桌,在月光下喝“团圆酒”,大家又将祭月的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称为“团圆饼”。这种饼是用白面做成的红糖大饼,上面用麻果蘸胭脂点出红斑,再配以“自来红”的中秋月饼,一般女主人上香主祭。上供完毕全家团坐在花间月下,分食瓜果月饼。

把大月饼或团圆饼切开,每个家庭成员各得一份,若有不在家的,也要给他留出一份。有的家庭将大月饼留起来放在风干处,等除夕之夜再加以分享。至于分食小月饼,则不限于撤下来的供品,节日期间收受的礼品均可拿出来分享。这样,既有中秋月饼“自来红、自来白”,又有提浆、翻毛、广东月饼……使团圆酒会更加充实。

北方的月饼不如南方的细软,在六十年前,除了东安市场和前门外几家南味食品店售卖五仁、提浆等少数几种南味月饼外,北京人习惯吃的则是“自来红”、“自来白”和上供用的大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等),品种不多。“自来红”烤色较深,外皮上画一个黑红色的圆圈,圈内用针扎上几个小孔。“自来白”是用精白面烤制的什锦馅月饼,有红色小戳记号,标志着馅的类别。

过去中秋宴俗又以宫廷最为精雅。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吃完后饮用苏叶汤,并用汤来洗手。宴桌四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统治者的宫廷生活沿袭明制,每遇中秋便制月饼。

慈禧的曾孙那根正说,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在尽情赏月之际,全家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很多人跑去划船赏月,像后海这种地方人满为患,三里屯有很多那种有天台的酒吧,从下午就开始上人,还有好多人驱车跑到郊外去赏月,过去那种家家户户拜月的仪式不复存在,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民国时期老北京的中秋节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又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那文化过热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摘自老舍《四世同堂》)

-END-

分享是一种幸福

点赞是一种鼓励

转发是一种支持

本期作者:周南焱

本期编辑:李夏至

订阅号:艺绽 · 微信号:bjvariety


至 臻 文 艺 · 绽 放 如 花

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 诚意奉献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机构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或发表。违者将由北京日报社依法追究责任。

 
关键词: 北京的风俗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3219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