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宁夏》讲述宁夏人自己的历史
文/汪一鸣
古代历史沿革西周(距今2700多年前)出现朔方(今宁夏、陕北一带)、太原(今固原、平凉一带)等地名。
秦惠文王时(公元前337~公元前311年)在昫衍戎地、乌氏戎地分别置昫衍县(今盐池县境)、乌氏县(今固原市原州区境),为宁夏地区行政设置之始。
周赧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置北地郡,包括今宁夏部分地区。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置北地郡,下辖富平(今吴忠市利通区境)、昫衍、乌氏等县,筑神泉障、浑怀障等要塞。
西汉初,北部属朔方刺史部北地郡,辖昫衍、富平、灵州、灵武、廉县等县;南部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固原市原州区),辖高平、三水、眴卷、乌氏、朝那、泾阳等县。
东汉初,北地郡治由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移富平,安定郡治由高平移临泾(今甘肃镇原),二郡均属凉州刺史部,后郡治一再迁移。
三国和晋代,鲜卑、匈奴、羌等部族入居宁夏北部,南部先后属魏国雍州安定郡,西晋因之,前赵为朔州,治高平;后赵为雍州安定郡、陇东郡;前秦、后秦因之。
公元407~431年,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大夏国,据宁夏全境,南部置梁州安定郡、平凉郡及高平城,北部设饮汗城、薄骨律城。
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北部置薄骨律镇,南部置高平镇,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和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分别改置灵州、原州。
北周仍置灵州,相当今宁夏北部;盐州,相当今盐池县一带;原州,相当今宁夏南部。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灵州为灵武郡,改盐州为盐川郡,改原州为平凉郡。
唐初改灵武郡为灵州,属关内道,又改灵武郡,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肃宗即位于此,改大都督府,后复为灵州,灵州大都督府还管辖安置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羁縻州,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灵州置朔方节度使,统辖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等;改盐川郡为盐州,一度改五原郡;改平凉郡为原州,属关内道,一度改平凉郡。
五代时,原州大部、灵州一部为吐蕃、党项等族占据,余地分属灵州、盐州、威州(今盐池南境等地)、警州(今平罗县境)、雄州(今中卫市境)、武州(今固原市南境)等地。
宋初,分属灵、盐、原等州,属秦凤路;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萧关(今海原县崖)以北为党项族攻占,宁夏南部改隶泾原路,又改秦凤路,辖镇戎军、德顺军、怀德军、原州、渭州、西安州;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为金攻占,属熙秦路,辖德顺州、镇戎军(后改州)等,后改属凤翔路。
1038年元昊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称帝,建立“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的大夏国,史称西夏,辖中兴府(今银川市)、灵武郡、鸣沙郡、五原郡,保静、临河、怀远、定远等县,东院、西寿、韦州等监军司。
蒙古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设西夏中兴等路行中书省,简称西夏行省,治中兴府;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改甘州行中书省,治甘州(今甘肃张掖);公元1285年又改西夏行中书省,公元1286年再改甘肃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改中兴府路为宁夏府路,取“夏地安宁”意,是为宁夏地名之始;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析置宁夏行中书省,是为宁夏设省之始;次年撤销宁夏行省,宁夏府路复属甘肃行省;元末一度复置宁夏行省。
元初南部为原州,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置开成府(路),为安西王行都,后改开成州,置隆德县,属静宁州;置广安州(县)、豫王城、海喇都堡,属开成府(路)。
明代北部置宁夏镇,为九边重镇之一,属陕西都指挥使司,下辖宁夏卫;南部为固原州、静宁州(隆德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军事建制为固原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三边总制府和陕西镇提督府驻节固原镇。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裁卫、所,置府、州、县,北部地区为宁夏府,属甘肃省宁夏道;南部地区为固原州,属甘肃省平庆泾固化道,后升固原直隶州。
近代历史沿革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裁府存道,北部宁夏道改朔方道,属甘肃省,当年底复改宁夏道,但实际未改,俗称宁夏道,下辖宁夏、宁朔、平罗、中卫、金积、灵武、盐池、平远八县,治宁夏城;军事上设宁夏护军使(后改镇守使),除管八县外,还节制阿拉善、额济纳、鄂托克、乌审召等蒙旗军务。南部为固原、化平、海城、隆德四县,属甘肃省泾原道。
1914年平远县更名为镇戎县,海城县更名为海原县。
1926年,平罗县以北的磴口一带划出单独置县,名磴口县,属朔方道。同年废宁夏镇守使。
1927年,朔方道改宁夏行政区,属甘肃省;南部四县改属甘肃省陇东行政区。
1928年,以甘肃省面积过大,宁夏镇守使撤销后阿拉善等蒙旗无所管属为由,报请民国政府将宁夏行政区及阿拉善旗等合并设立宁夏省。民国政府于当年10月决议设置宁夏省。当年镇戎县更名为豫旺县。
1929年1月宁夏省成立,辖宁夏、宁朔、平罗、中卫、灵武、金积、盐池、豫旺、磴口九县,阿拉善、额济纳二旗,面积27.49万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
1930年置陶乐设治局。1933年在中卫县东部置中宁县,治宁安堡。
1936年红军西征时,曾建立陕甘宁苏区盐池县苏维埃政府(治花马池城,今花马池镇,1947年迁南境的李塬畔村)、固北县苏维埃政府(治毛居井区董家庄,后迁车道铺区苦水掌,管辖3个巩固区、两个游击区21个乡、1万多人)、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治王家团庄,管辖8个巩固区、4个游击区约8200平方公里,3万多人),后者为我国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权。
后不久,固北县、豫海县政府撤销,盐池县苏维埃政府改为抗日民主政府,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宁夏省政府则在惠安堡建盐池县政府,1938年又将同心县所属下马关、韦州及金积县所属红寺堡等地划归盐池县。
由此两个盐池县并存,前者称红区,后者称白区。直至1949年8月陕甘宁边区收复整个盐池县,两个盐池县并存局面才告结束。
1938年,预旺县治迁同心城(今豫海镇),更名同心县。1941年,陶乐设治局升为陶乐县,治高仁镇;析平罗县北部置惠农县,治宝丰镇;以宁夏县地为基础置贺兰县,治谢岗镇(今习岗镇);在宁夏、宁朔二县部分地置永宁县,治杨和镇;均属宁夏省。又在中卫县香山置设治局,后撤销。甘肃省将固原、海原、隆德、静宁、会宁5县边界地区划为特区,设平凉专员行署。
1942年该特区改置西吉县,并将西吉、海原、固原3县划为特区。
1944年4月,宁夏省政府报民国政府批准设置银川市,当即成立市政筹备处。
1945年1月宣布改名银川市。1947年4月成立银川市,其辖地为宁夏省城。
1945年3月,宁夏省划分为3个行政专员督察区:第一区有永宁、宁朔、金积、灵武四县,第二区有中卫、中宁、同心、盐池四县,第三区有平罗、惠农、磴口、陶乐四县。
两个月后,又改三个行政专员督察区为银南、银北二专区,银南专区辖中卫、中宁、同心、盐池、灵武、金积、宁朔、永宁8县及香山设治局,专署驻中宁县城;银北专区辖贺兰、平罗、惠农、磴口、陶乐5县,专署驻惠农县黄渠桥。
当代历史沿革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宁夏省治域不变,辖一市:银川,二旗:阿拉善、额济纳,十三县:贺兰、宁朔、灵武、平罗、磴口、中卫、中宁、金积、同心、陶乐、永宁、惠农、盐池,年末人口70余万,面积不变;改灵武县属吴忠镇为县辖吴忠市。南部固原、隆德、化平3县属甘肃省平凉专区,西吉、海原2县属甘肃省定西专区。固原县设县辖城关市(1953年1月更名城关区)。
1950年1月,划灵武县下属吴忠市及其周边部分乡村,组建宁夏省辖吴忠市(县级),治吴忠堡。
同年5~6月,西吉县、海原县改属甘肃省平凉专区。同年9月,改化平县为泾源县。
1951年10月阿拉善旗治地定远营改名为巴音浩特。1953年初,陶乐县治迁马太沟。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1953年5月,泾源县改名泾源回族自治区;同年11月,南部设专区级西海固回族自治区,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治固原县城关,属甘肃省。
1954年4月,宁夏省成立两个专区级自治区:河东回族自治区,辖同心、金积、灵武3县及吴忠市,治吴忠堡;蒙古族自治区,辖阿拉善、额济纳二旗及磴口县,治巴音浩特。
1954年9月,宁夏省建制撤销,并入甘肃省,新组建银川专区,下辖银川市及贺兰、平罗、惠农、陶乐、永宁、宁朔、中卫、中宁8县,专员公署驻银川市。盐池县归省直辖,因远离省会,委托河东回族自治区代管。同年,惠农县治移黄渠桥。
1955年4月,河东回族自治区更名吴忠回族自治州,盐池县划归该州;蒙古族自治区更名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同年5月,泾源回族自治区更名泾源回族自治县。同年12月,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更名固原回族自治州。
根据1956年2月党中央倡议,1957年6月国务院第51次会议提出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议案,同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通过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决议。
1958年6月,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同年10月,召开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告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下辖银川、吴忠二市,永宁、贺兰、平罗、惠农、陶乐、灵武、盐池、同心、中卫、中宁、金积、宁朔12县和固原专区,固原专区辖固原、海原、西吉、隆德、泾源5县,专员公署驻固原县城。面积66400平方公里,截止1958年年底人口为1935163人。
1959年1月,惠农县治迁石嘴山镇。1960年1月,撤销惠农县,置石嘴山市(县级),治石嘴山镇。同年8月,裁撤宁朔、金积二县,置青铜峡市,治青铜峡镇。
1963年,撤销吴忠市、青铜峡市,改置吴忠县、青铜峡县,青铜峡县治移小坝。
1969年7月,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自治区面积扩大为17.04万平方公里。
1970年,固原专区改为固原地区。
1972年,设银北地区,辖石嘴山市和贺兰、平罗、陶乐3县,治大武口镇;设银南地区,辖吴忠、灵武、盐池、同心、青铜峡、中卫、中宁7县,治吴忠镇。永宁县划归银川市。
1975年11月,撤销银北地区,石嘴山市升为地级市,下辖一区、二区、三区、平罗县、陶乐县。原银北地区管辖的贺兰县划归银川市。
1979年7月,阿拉善左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吴忠县更名吴忠市。同年固原县东南部划出置彭阳县,治彭阳。
1984年,青铜峡县更名青铜峡市。
1987年2月,撤销石嘴山市郊区,置惠农县,治马家湾。
1996年5月,撤销灵武县,置灵武市(县级),属银南地区。
1998年5月,撤销银南地区、县级吴忠市,设地级吴忠市,新设利通区(原县级吴忠市地域)。吴忠市下辖利通区,中卫、中宁、同心、盐池4县,代管青铜峡、灵武两市。同年6月,设红寺堡移民开发区,面积1953平方公里,由自治区直辖。
2001年,撤销固原地区、固原县,设地级固原市、原州区(原固原县地域)。固原市下辖原州区及西吉、海原、隆德、泾源、彭阳5县。
2002年10月,原由吴忠市代管的灵武市改由银川市代管;红寺堡开发区划归吴忠市。
2004年,新设地级中卫市,下辖中卫市城区(原中卫县地域)及海原、中宁2县;撤销陶乐县,其南部划归银川市兴庆区,大部划归平罗县;撤销惠农县、石嘴山区,合并置惠农区,属石嘴山市。
文章选自《黄河与宁夏水利》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