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从俄罗斯购买的米-171Sh武装运输直升机装备我国东部战区空军某运搜旅的消息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很多小伙伴表示了疑问,我们已经有了直10和直19这样的专用武装直升机,为啥还要引进米-171Sh这样的非专用武装直升机呢?
其实“专用武装直升机”与“武装运输直升机”是并不冲突的两类直升机。一般来说,在空中突击作战中,像阿帕奇、直10这样的专用武装直升机主要负责运输直升机开始进行人员投送前的火力压制和对战场高威胁目标的精确打击,而人员投送以及后续的进攻过程中的火力压制则需要由运输直升机自己负责。如果要准确地形容“专用武装直升机”和“武装运输直升机”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它们比作“坦克”与“步兵战车”,这样大家是不是就很好理解它们的定位了呢。很显然,目前我们已经装备了两款“主战坦克”(直10和直19),缺的是合格的“步兵战车”(武装运输直升机)。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聊我军武装运输直升机的发展。
我军装备的米171Sh武装运输直升机
一切始于直5武装型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便尝试在直-5的基础上研制了第一款武装运输直升机——“直-5武装型”。我国的科研人员参考了前苏联米-4武装型的设计方案,在直-5的机腹加装了一个12.7毫米机枪枪塔,并在机身两侧各增加了一个武器挂点。不过受限于落后的动力系统,直-5武装型只能挂载两个57毫米火箭巢,而米-4武装型能挂载4个。再加上直-5平台本身就十分落后,当时安装的还是老式的活塞发动机,功率上的先天不足限制了其作为武装直升机的改装潜力,最终我国在武装运输直升机领域的第一次尝试也就不了了之。
直-5武装型
网上有观点认为直-5武装型是我国尝试研制专用武装直升机的开始,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其实是不严谨的。因为全世界第一款采用超窄机身和串列式座舱设计的专用武装直升机,美国的AH-1“眼镜蛇”要到1965年才开始试飞,首次部署到越南战场上更是要到1967年8月。而在此之前,美军在越南战场上用于提供火力支援的直升机是加装了武器的贝尔UH-1系列运输直升机,该款直升机也是世界上第一款直接参加战斗的直升机,同时也是第一款武装运输直升机。很显然,我国在尝试研制直-5武装型时,能够在越南战场了解或接触到也就是贝尔UH-1这样的武装运输直升机。至于AH-1“眼镜蛇”这样的专用武装直升机,别说了解和接触了,甚至有可能当时我国都不知道有专用武装直升机这个概念。
贝尔UH-1武装运输直升机
给米17装上武器挂架——临时客串武装运输直升机
我国在武装运输直升机方面的第二次尝试便是在引进的米-17上面增加可拆卸武器挂架,用来客串武装运输直升机。而之所以这样操作,主要原因便是当时我军装备的直-9W和直-9WA两款武装直升机的挂载能力实在是太过薄弱。根据公开资料,直-9W和直-9WA有以下武器配置方案可选,包括:8枚红箭-8/E空地导弹;或8枚天燕-90空空导弹;或2门23毫米23-2型航炮吊舱(总备弹480发);或2具12.7毫米QJK99机枪吊舱(总备弹1000发);或两部7联装HF-7D型90毫米火箭巢,携带火箭弹14枚;或两部18联装HF-25型57毫米火箭巢,携带火箭弹36枚。但毕竟只是一款4吨级的轻型直升机,要命的是发动机还不行,因此载弹量比专用武装直升机要少了一半以上,在空中突击作战中只能勉强完前期的火力压制任务,无法为后续运输直升机提供火力支援。
直-9WA载弹量太低,火力支援能力较弱
米-17则是一款13吨级的大型运输直升机,挂载能力自然是非常出色的,18联装的HF-25型57毫米火箭巢一次可以挂载6个,是直-9W和直-9WA的3倍。刚开始的改装的米-17武装型还存在很多的局限,最大问题就是没有任何先进的观瞄系统,因此这批米-17武装型火力打击的方式上只能是最简单的一股脑地发射无控火箭弹、
临时上阵的米-17武装型
很快,我国便推出了更为先进的版本,比如陆航的一架米-17武装运输直升机曾经实验性加装了卫星接收设备,也就是俗称的“动中通”,改装后的这架米-17便能够通过高速战场数据链与己方其它作战单位进行快速信息共享,不仅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乏先进火控系统的缺陷,甚至还能够实现A射B导,即米-17武装运输直升机发射激光制导的空对地导弹,然后由己方其它作战单位提供后续的中继制导。此外,红外对抗装置(机身编号下的方形装置),光学探头也都有装备。而这三项项设备也出现在了我国从俄罗斯购买的米-171Sh武装运输直升机上。
紧接着,中国兵器工业“装甲与反装甲”主题宣传片中曝光了米-17武装运输直升机的深度改良版本。在保留了上面提到的版本的所有功能之外,额外在机鼻安装了雷达和大尺寸的光电转塔,从而首次具备了全天候作战能力。另外,挂架上也挂载了新款的火箭巢(推测为制导火箭弹),表明其具备了更强的精确打击能力。最后,机身侧面还加装了诱饵弹发射装置,进一步增强了战场生存能力。
在研制直-10期间,也曾经改装了一架米-17武装运输直升机用来测试直-10的相关设备,不仅在机鼻位置安装了直-10的全套型光电侦察/瞄准/制导系统,机舱内也升级为直-10全套的玻璃化座舱,武器挂架还可以挂载跟空地导弹,甚至是天燕-90空空导弹。
虽然这架改装后的米-17武装运输直升机是为了替直-10测试火控系统和武器系统,但是也未尝不是在验证将米-17改装为武装运输直升机的可能性,并且在该架米-17上获得的研究成果也为我国研制直-20武装运输版提供了宝贵的技术积累。这表明我国很早就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专用武直与运输武直的区别,并意识到后者在未来空突作战中的巨大作用。而这架米-17武装运输直升机正是当时我军心目中理想的武装运输直升机的模样。
最终我们并没有大量改装米-17武装型使用,甚至很多原本改装的武装运输直升机的米-17也在直-10和直-19批量服役后拆除了武器挂载,重新扮演起了运输直升机的角色。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是我们并没有将米-17系列直升机国产的计划,这意味着我们要改装米-17就必须从俄罗斯购买,但是从俄罗斯购买那就不如直接购买原厂的武装运输型版本了,毕竟价格可能比我们自行改装还要便宜点,事实上我军大量购买米-17/171直升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购买价格比自行生产同级别直升机还要便宜。
而且选择改装米-17也与我军追求装备国产化的初衷是相违背的。也就是说,我国如果要大量装备武装运输直升机也必然会选择国产机型上改装。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我军急需的是专用武装直升机和运输直升机,昌飞和哈飞的产能需要优先满足这两类直升机的生产装备需求,然后才会去考虑武装运输直升机。
为什么要购买米-171Sh武装运输直升机?
随着直10、直19武装直升机,以及直20、直8系列运输直升机的大规模服役,我军缺乏专用武装直升机和大型运输直升机的情况终于得到了缓解。而且随着近年来陆航旅尤其是空突旅建设的推进,以及对应战术的完善,武装运输直升机的重要性得到了突显,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样,武装运输直升机就是空突旅的“步兵战车”,负责在人员投送以及后续的进攻过程中的火力支援,可以说是决定了后续作战任务的成败。
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车、防护型突击车等“硬目标”越来越多,传统的舱门机枪和无控火箭弹等武器早已经不能胜任火力支援任务。此外,各类防空武器尤其是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普及,直升机的生存能力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很显然,现代战争对武装运输直升机的技术要求早已经是水涨船高,专武级别的精确打击火力和适当的生产能力成为了武装运输直升机的必备。而我国从购买米-171Sh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研制我们自己的武装运输直升机提供参考,这也解释了我国为什么只购买了18架米-171Sh。
我军装备的米-171Sh
首先,米-171Sh是一款具备专用武装直升机火力的武装运输直升机,装备有全套专武级别的观瞄系统和火控系统,能够使用所有类型非制导和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火力上完全可以媲美米-28这样的重型武装直升机。
其次在生存能力上,米-171SH武装运输直升机的座舱、乘员舱和发动机舱全部使用钛合金材料和凯夫拉材料进行了加强,还安装了全套的红外、雷达告警和干扰装置,生存能力上即使无法与米-28这样的重型武装直升机相比,但是也不逊色于直-10这样的中型武装直升机。可以说,在未来空突旅的作战时,米-171SH这样的武装运输直升机不仅能够用于后续人员投送时的火力支援,甚至完全可以与直-10、直19一起用于最危险的首波突袭作战。
直-20武装版——我军的武装运输直升机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我们自己的武装运输直升机是在直-20通用直升机的基础上研制的,在保留了直-20的人员/货物运输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加装专用武装直升机级别的观瞄系统、火控系统和武器系统研制而来,具备了不逊色于直-10的精确火力打击能力。
直-20武装版
在生存能力方面,直-20武装版也同样做到了不逊色于直-10这样的专用武装直升机。直-20在设计之初便拥有完善的航电系统和全套的生存系统,比如前视红外系统、地形规避雷达,RWR/MAWS告警设备、ECM和主动红外对抗设备和红外诱饵弹发射装置等。为了进一步降低红外辐射信号强度,直-20甚至还加装了降低发动机热红外特征的屏蔽罩。
值得一提的是,航空工业直升机所总设计师邓景辉在1月11日的“军迷节”介绍了直-20的后续发展情况,表示“针对直升机射程较小,我们正在考虑以空中加油的形式扩大航程。 还将额外的安全气囊可以保护飞行机组人员,以及为减少直升机的噪音和振动而进行的修改,这些都是正在研究的一些潜在的增强功能”。很显然,这些改进将能够进一步增强直-20的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而直-20武装版自然也将全部继承了这些改进。随着直-20武装版的成熟和服役,我军空突旅在装备上将弥补上最后一个短板,从而拥有完整的作战能力。最后,也期待直-20武装版正式服役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