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一个大师的时代,不是大师的时代;一群大师的时代,才是大师的时代。
本期《冀图悦读》栏目,由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刘绍荣推荐《民国那些人》。
本书是中国《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最佳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写,恐怕将会被时间或时代彻底湮没与忘记。
徐百柯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故去的名校校长,铁肩辣手的报人,学术报国的知识分子,以及金融界的大亨、马上赋诗的将军……你可以看到那些熟识的名字:梅汝璈、顾维钧、梅贻琦,你也可以忆起那些或许淡忘的名字:蒋南翔、胡政之、刘文典、陈西滢、蒋百里……
围绕着他们的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轶事,通过本书生动再现。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在徐百柯的文字中一一复活。
梅贻琦:中西合璧真君子
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是梅贻琦在1931年12月3日,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的一句话,这句话一直到现在也影响着中国大学的发展理念。
梅贻琦
梅贻琦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校长等职。在他的任内,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
顾维钧:民国第一外交家
顾维钧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24岁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27岁成为驻美国公使,34岁出任外交部长。
顾维钧
上世纪30年代,一家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曾提到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认为“中国很少有比顾维钧博士更堪作为典型的人了。平易近人,有修养,无比耐心和温文尔雅,没有哪一位西方世界的外交家在沉着与和蔼方面能够超过他。”
写过《顾维钧传》的肖岗回忆:“知道他的名字,始于将他与梅兰芳、汪精卫并称为中国‘三大美男子’的一幅年画。我的学生时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度过的,那时顾维钧的外交活动踪迹,常常是学校师生乃至全国民众关注的焦点……”
潘光旦:教育的忏悔
潘光旦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赴美留学,后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务领导,研究社会学、优生学、性心理学、民族史等,卓有成就。
潘光旦
潘光旦曾写过一篇《国难与教育的忏悔》,认为近代以来所谓新教育,有许多对不起青年与国家的地方,总括起来说就是,教育没能使受教育的人做一个“人”、做一个“士”。
他主张教育应当培养出“士”的情志,牢守“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危难中体现“见危授命”、“士可杀不可辱”的志节。
其实这也是我国教育改革正在推行的,要立德树人,教育应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人。
这书的意义,并不在于给每一个主人公一个完整的生平介绍和学术评价。它的意义,在于打开了民国历史的一个侧门,让我们看到了在离我们并不远的年代,曾经有过那样一批人,或迂或狷或痴或狂,却都活得恣意而有尊严。
对那个年代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翻开这本书去体会那个如此动荡却又如此多彩的时代,认真思索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来源 | 《冀图悦读》栏目组
编辑 | 悦悦
河北综合广播
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