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日,由重庆市话剧院创排的经典抗战话剧《雾重庆》,作为“大戏东望· 2021全国话剧展演季”的参演剧目在首都剧场上演。此次演出也是2021版《雾重庆》首次进京演出。
《雾重庆》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剧作,由著名剧作家宋之的创作,并于1940年在重庆国泰大戏院举行首演。此次进京展演的2021版《雾重庆》是该剧的第5个版本,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查明哲担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重庆市话剧院副院长王弋领衔主演,以抗战为主要背景,着意于战争阴霾岁月中的人性迷失与小人物的命运挣扎,通过一群青年人的转变,展现了抗战后方真实的生活。
演出开始前,在首都剧场大厅,重庆日报记者发现了一批特殊的观众,正在《雾重庆》展板前合影留念。原来他们是1940年版《雾重庆》剧组的后代,得知父辈的剧目在北京演出,他们特意来到剧场,重温这出剧目。
当晚7点30分,伴随着一曲《嘉陵江上》,话剧《雾重庆》拉开了序幕。演出中,演员们通过对白和表演,生动再现出抗战期间,一群心怀理想的青年人在残酷现实下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以时间推移和空间变化为线索,直观展现了抗战时期重庆大后方青年们的苦闷与彷徨。
相较于之前的版本,此次进行展演的版本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从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了提档升级,不仅融入了清音、川江号子、金钱板等巴渝元素,还运用了具有重庆特色的风貌建筑,使得剧目更符合时代审美,更具地域特色。比如,在舞台设计中加入“水雾”突出沉浸感,用重庆高低错落的地形与迷雾肆虐的景观,突出剧中角色到此之后感受到的心中迷茫。
“全剧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尤其是剧中表现出当时青年人的追求,就是要投身到民族危亡斗争中去,这一点让我很有感触。”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李昭看了《雾重庆》后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整部话剧的最后,当沙大千站在舞台前方的木马上,层层水雾弥漫舞台,画面含蓄而又冲击力十足。
据了解,2021全国话剧展演季以“戏中城·城中戏”为主题,包括剧目展演、主题活动等内容。展演季展演剧目通过全国征集、地方推荐、专家评审,从全国29个省市推选出的47部剧目中,评选出10部剧目,按计划进京展演。这些展演剧目既有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直播开国大典》《前哨》等主旋律戏剧作品,也有源自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东海人鱼》等儿童剧作品,还有诸如《雾重庆》等现实题材作品,为观众打造了一场内容多元、阵容强大、佳作荟萃的戏剧艺术盛宴。
“作品品质过硬,就会受到观众欢迎。”重庆市话剧院院长张剑认为,此次话剧《雾重庆》入选全国推荐的47部剧目,并顺利入围进京展演剧目,便是一个明证。“该剧仅开票一周即宣布售罄。”他说。
据悉,待3月3日晚在首都剧场再次上演后,该剧将于3月18日在重庆抗建堂剧场开启驻场演出。
五幕剧《雾重庆》原名为《鞭》,后更名为《雾重庆》,是著名剧作家宋之的的代表作。该剧讲述了抗战时期,一群激荡着救国情怀的青年人从北平流亡到山城重庆的故事。该剧没有直接宣讲抗战主题,却真实地刻画了人物在战争来临后苦于生活下去的无奈与追求,在平淡的经历中引起更多的思考。《雾重庆》于1940年在重庆国泰大戏院举行首演时,盛况空前,好评如潮。
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市话剧院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上演《雾重庆》这部著名的抗战话剧,广受观众赞誉。
抗战时期《雾重庆》剧照。(受访者供图)
1962年,重庆市话剧院(原重庆市话剧团)第一次排演《雾重庆》,剧目一经推出,连演百余场,卖座不衰。“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是农历大年三十除夕,红旗剧场从下午就开始有人排队,至晚上十点多钟时,我仗着那时人年轻,带了一张纸垫着坐,生生地排了一个通宵。”据重庆市话剧院老戏迷夏荣根介绍,《雾重庆》正式演出时,常常是晚场还未散,观众就开始在抗建堂剧场门口排队等候第二天的戏票。“为看话剧通宵排队买票,且是除夕之夜,这是我人生中难得的经历。在我的看剧生涯中还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此后,重庆市话剧团于1979年、1989年分别复排《雾重庆》。1979年,进团10余年的导演戴克,与其他演员一起参与演出《雾重庆》,新老搭配的剧组,让戴克从老一辈重话人身上学习到了大量表演经验。“我当时被老一辈艺术家精湛的表演深深吸引。我明白这份精彩的背后,有演员们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老一辈话剧工作者的倾囊相授。”戴克表示,例如在排演的过程中,导演徐九虎就以她抗战时期积累的话剧工作经验和所知所感,对剧中十几个人物的身世、经历作了细心研究,并手把手地教演员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
1989年版的《雾重庆》在1990年首届西南地区话剧节上,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优秀表演奖、优秀舞美设计奖等多项大奖。
2021年版《雾重庆》具有超强的创作团队和演出阵容——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查明哲担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重庆市话剧院副院长王弋领衔主演,通过复排经典剧目,将历史感与时代性进行了充分的融合与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