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吉林·传统音乐」舒兰鼓吹乐(省级)(吉林地方音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08 21:58:54    作者:life    浏览次数:3560    评论:0
导读

舒兰鼓吹乐又称王氏鼓吹乐(民俗称“鼓乐”)是以中原(今河北省抚宁县)善吹打乐的王相如带艺逃荒,将“吹打乐”带入了东北落脚于吉林省榆树屯,是年迁入舒兰,先后九代从事民间鼓吹乐活动。又与东北的各民族风俗习惯融为一体,经历了几百年不断的发展才形成



舒兰鼓吹乐又称王氏鼓吹乐(民俗称“鼓乐”)是以中原(今河北省抚宁县)善吹打乐的王相如带艺逃荒,将“吹打乐”带入了东北落脚于吉林省榆树屯,是年迁入舒兰,先后九代从事民间鼓吹乐活动。又与东北的各民族风俗习惯融为一体,经历了几百年不断的发展才形成了东北民间鼓吹乐。

而其早期形态——民间鼓吹乐则在汉代就已形成。王氏家族带来中原的鼓吹艺术只是吹与打,就是以唢呐主吹乐曲,以镲锅、锣、钹、鼓等随击之,后由王氏的第二、三代逐渐发展成:吹、打、弹、咔、拉、唱等器乐与演唱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从而“十不闲”、“莲花落”、“大鼓书”、“梆子”、“皮簧”以及咔戏(即模拟音乐)等都先后进入了鼓吹乐班。从而发展了鼓吹乐的演出形式,集器乐与演唱、打击乐共于一体的综合演出,应用于民间风俗礼仪之中。

王氏九代祖传鼓吹乐是在17世纪乾隆二十一年确立的。经查王氏先祖的《相》、《纯》两辈留传下来的秘谱中有蒙古族部落的民间乐曲:《八谱》、《海青拿鹅》、《四弦琴》、《三番和图》、《合图老八板》等。满族的民间乐曲:《祭柳》、《拜柳》、《柳河吟》、《柳河相》、《旗幡招》等。中原内地传来的《下西风》、《满汉将军令》、《万年欢》、《浪淘沙》、《平沙落雁》、《鸿雁捎书》等乐曲足以为确立期的佐证。这些乐曲在民间礼俗仪式中的演奏促进了满、汉、蒙各民族的团结,相容共存。因此使王氏的鼓乐活动相继发展起来,鼓吹乐是以吹(大中小唢呐)为首,打(一棒苏、元室等锣鼓通)、咔(模拟声控的一种)、拉(拉弦乐器含扩弹拨乐器)、唱(唱十不闲、莲花落、评戏、梆子等整块的戏曲)五种演奏形式,其中“吹”是主要形式。

王氏祖传鼓吹乐在逐代从事演出活动中,不但注重形式的发展变化,而且在后六、七、八代中对我国古老的《工尺谱》进行了实用性的改革,即《横书古谱》,此项改革的音谱已传给他的第十代子孙继承了。使我国的古谱也能向简谱那样灵活适用。从而保留了我国古老的音谱的生存期。

王氏鼓吹乐是在清代光绪年间逐渐发展成熟的,由于各代祖上传艺,丰富了曲牌的类别,如:“水(水曲)、汉(汉吹曲)、牌(牌子曲)、杂(杂曲)、笙(笙管曲)、秧(秧歌曲)、民(民歌小调)、咔(咔戏和打黑戏)等八类曲牌,逐代流传至今。





 
关键词: 鼓吹乐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3779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