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生病,用药是关键。这些儿科药物在治疗中普遍使用,实际上没有效果还可能有害!听儿科医生裴洪岗教您如何将药物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家长估计都不会陌生。生病上医院,无论是普通感冒还是轮状病毒肠炎,或是普通型手足口病,都可能被开上利巴韦林。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儿童基本药物示范名单里,利巴韦林唯一的指征是用于治疗病毒性出血热。
国外利巴韦林的使用指征之所以这么严,是因为临床效果还不那么确定而副作用比较大。
国内利巴韦林有各种剂型,包括口服的颗粒、片剂、胶囊等,还有注射针剂和喷雾剂,药监部门批准的适应症很宽,除了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和支气管炎,皮肤疱疹病毒感染(口服及针剂),还可以用于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和治疗(喷剂),连普通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都可以用(喷雾剂),而这些指征,并没有可靠的研究证据支持。
你需要知道的是:利巴韦林在国外主要用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和出血热,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住院时可以选用。如果因为感冒拉肚子手足口病,门诊医生给孩子开这个药,你可以温和地提醒医生不想用这个药。
匹多莫德
孩子感冒、咳嗽、腹泻什么的,只要和感染相关的疾病,匹多莫德都可能会被开上,俨然已成为儿科神药之一,原因是它是一个免疫刺激剂,据说可以刺激和调节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能提高抵抗力,几十上百元一盒的匹多莫德真能提高抵抗力吗?
匹多莫德是意大利人发明的一个合成药物,按照它所描述的机理,是靠刺激免疫细胞的成熟分化,增强这些免疫细胞的反应和吞噬能力来提高免疫功能的。但事实上人体并不是免疫细胞越多越好,也不是免疫细胞活性越强就越好,衡量免疫功能的好坏并不是强弱为标准,而是看免疫是否平衡,过强或过弱都是不健康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之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就可能和免疫失衡有关。
二岁以内的孩子平均每年8-10次感冒,如果孩子上幼儿园,因为群居交叉感染,一两个月感冒一次很正常,并不意味着这些孩子就是抵抗力差或者免疫能力低下,对于不存在免疫缺陷的孩子,他们并不存在免疫失衡,所以不需要用额外的免疫调节药物,对一个免疫平衡的孩子用了免疫增强剂,等于破坏了本来的平衡,结果可能有害无益。
匹多莫德并不是以审批严格著称的美国FDA批准的药物,目前只有意大利、中国、韩国、俄罗斯、希腊的药厂在生产,连意大利人自己都承认需要更多的RCT临床研究来验证它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这大概也是这个已经存在二十多年的药物仍然进入不了欧美主流市场的原因。
施保利通
逻辑也适用于另外一个声称能调节免疫的洋草药施保利通,这个德国的传统草药,在美国是当成膳食补充剂来销售的,当然还有臭名昭著的兰菌净。这些来自国外进不了主流市场的药物,在我国却被包装成高大上的进口药,高价骗钱。
退热药
安乃近:容易发生粒细胞缺乏症。
阿司匹林、赖氨酸阿司匹林(来比林,退热针):流感、水痘时应用可能会发生瑞氏综合征,12岁以下儿童使用含阿司匹林的退热药会增大这种风险。
尼美舒利:肝毒性比较大,12岁以下禁用。
抗病毒药
金刚烷胺:早在2006年加拿大已经明确不推荐金刚烷胺用于治疗流感,因为检测了47种流感病毒,91%对金刚烷胺耐药。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在2003~2005年间分离的A型流感H3型病毒株,金刚烷胺耐药率已高达75%。
金刚烷胺对B型流感病毒没用,A型流感病毒耐药率很高,副作用还不少。所以无论你得了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除了电视网络广告,医生一般不会推荐你用含有盐酸金刚烷胺的复方感冒药来抗病毒。药品名里含有“烷胺”的感冒药里都添加了这个成分。
特别说一下:抗病毒口服液是中药,说它能抗病毒就和说板蓝根能抗病毒一样。
感冒、止咳药
虽然说过很多很多次了,但孩子一咳嗽发热,各种感冒药、咳嗽药马上招呼上的家长还是太多了,所以再强调一遍,感冒只能对症治疗,对儿童来说,感冒止咳药缓解症状的作用不明显,而且副作用不少,所以FDA建议4岁以下的孩子不要使用非处方感冒药和止咳药。因为担心呼吸抑制的作用,最近欧洲药品管理局要求12岁以下儿童禁用可待因治疗咳嗽感冒。
中药
中药生产上市之前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药物试验,所以不清楚它们的药效和安全性,自然没办法权衡收益和风险。和民众的认知不一样的是,中药并不是天然无毒性的,很多中药被证实有肝肾和神经毒性。
“消字号”产品
每年手足口病流行时,有个叫“手足口病病毒抗体喷剂”的会卖得很火,这个东西实际上并不是药品,而是“消字号”的卫生消毒产品,这类产品上市前不做临床药物试验,只需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获批即可。
用喷剂预防、治疗全身感染性疾病,首先你得证明它能通过皮肤或者黏膜吸收进入血液而且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否则就是掩耳盗铃。
(摘编自《在孩子下次生病前》,裴洪岗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编辑:步雯
大牌专家问诊、贴心健康提醒,尽在健康时报客户端。移步App Store和各大安卓市场下载,蓝色图标才是官方出品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