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线蕨叶片像"银杏叶"一样,株型柔媚,十分迷人,盆栽点缀窗台、门厅、台阶,青翠清秀,配置于庭院的假山缝隙,其倒垂的碧叶细枝显得优雅自然。
铁线蕨是铁线蕨科。铁线蕨属陆生中小形蕨类植物,根状茎细长横走,密被棕色披针形鳞片。柄长纤细,栗黑色,有光泽,叶片卵状三角形,尖头,基部楔形,羽片互生,斜向上,长圆状卵形,圆钝头,能育裂片先端截形、直或略下陷,孢子囊群横生于能育的末回小羽片的上缘;囊群盖长形、长肾形成圆肾形,淡黄绿色,孢子周壁具粗颗粒状纹饰,处理后常保存。
铁线蕨世界种。广布于中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北京等。常生于流水溪旁石灰岩上或石灰岩洞底和滴水岩壁上。
铁线蕨适应性强,栽培很普及的绿植之一,茎叶秀丽多姿,株型小巧,很适合小盆栽种植用来点缀家居窗台等地方。
铁线蕨是世界种。在中国广布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也广布于非洲、美洲、欧洲、大洋洲及亚洲其他温暖地区。模式标本采自欧洲(英国)。铁线蕨常生于流水溪旁石灰岩上或石灰岩洞底和滴水岩壁上,为钙质土的指示植物,海拔100-2800米。
宜在春季萌芽前结合换盆进行。操作时,将植株磕出,用手扒开根土,切断根茎,分成数丛,注意少伤根系,再用培养土分别栽植到合适的盆中,浇透水,提高空气湿度,遮光,避免风吹,置于温暖的阴湿处。
先用塑料袋将叶片套好,待孢子成熟时连叶片摘下,将孢子轻轻收入袋内。孢子播种的基质采用腐叶土、园土及净沙混合物,其比例为2:1:1。播种时,将孢子均匀地撒于浅瓦盆内,不覆土,加盖玻璃,并将盆底浸入水中,让水从盆底孔渗入,直至盆土湿润。在24-27℃、相对湿度80%、每天光照4小时以上的条件下,15-30天萌发。萌发后,每天喷水2次,连续喷7-10天。当叶片长至3-5厘米、具4-6片叶时,经炼苗后定植于小瓦盆中,再进行常规管理。
铁线蕨喜温暖,白天适温为21-26℃,夜间适温为10-15℃,低于5℃时,叶片会受伤害,低于0℃则地上部枯萎。为了安全越冬,在初霜前要将盆栽的植株搬到室内或温室中。另外,铁线蕨不适应夏季的骤然高温及干旱,夏季应采取遮光、喷雾降温措施,并保持环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铁线蕨忌直射而高热的强光,喜散射光。因此,宜生活在荫蔽的环境中,否则,叶片易焦枯。
铁线蕨喜湿润环境,整个生长期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幼苗期更需较高的湿度,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在盆底垫1个浅水盆对其生长有利。浇水时宜用钙、镁离子少的软水,例如雨水、河水和湖水。自来水需先困1-2天,等氯挥发后再使用。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浇水次数宜逐渐增加,早晨或中午浇水;夏季为生长旺期,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清晨或傍晚浇水;秋季生长缓慢,逐步减少浇水;冬季控制盆土湿度,中午前后浇水。生长期需天天浇水和进行叶面喷雾。
铁线蕨栽植的土壤以疏松、肥沃、透水为佳。用菜园中的中性土、偏酸性含石灰质的沙质壤土进行栽植,也可用泥炭土、腐叶土、珍珠岩或粗沙按2:1:1配制栽培,还可采用腐熟堆肥、粗沙或珍珠岩按1:1比例配制,加少许石灰或旧墙灰配制的混合土效果更佳。因为铁线蕨喜钙质,经常施用钙质肥料或在盆中加入豆饼渣、骨粉、碎蛋壳,对其生长有利。生长期要每20-30天浇1次稀薄的液体肥,但肥水切勿溅到叶片上,以免引起叶片枯黄。
铁线蕨,常有叶枯病发生,初期可用波尔多液防治,严重时可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防治,若有介壳虫危害植株,可用40%的氧化乐果1000倍液进行防治。
铁线蕨株型小巧、形态别致,适宜小型盆栽,点缀山石盆景,置于案头、窗台、矮柜之上,清秀洒脱;或置于门厅、走廊、台阶,也可悬吊布置;还可切取插瓶,配以鲜花陪衬,成为切花或干花的理想材料。在江南园林中,用来布置假山缝隙和背阴屋角。
铁线蕨全草入药。苦,凉。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止咳平喘、利尿通淋的作用。用于淋巴结结核、乳腺炎、痢疾、蛇咬伤、肺热咳嗽、吐血、妇女血崩、产后瘀血、尿路感染及结石、上呼吸道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