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唱片这种书,是一种特别的书(电视唱片书的特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10 22:18:50    作者:life    浏览次数:4898    评论:0
导读

作者 | 同观阁书斋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我的书架上,有些音乐欣赏方面的书,其中有几本是辛丰年先生写的,如《辛丰年音乐笔记》《如是我闻》《中乐寻踪》等。作者嗜爱音乐,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文章,出版了许多本音乐著作,特别喜欢

作者 | 同观阁书斋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我的书架上,有些音乐欣赏方面的书,其中有几本是辛丰年先生写的,如《辛丰年音乐笔记》《如是我闻》《中乐寻踪》等。作者嗜爱音乐,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文章,出版了许多本音乐著作,特别喜欢读他的音乐随笔,作者根据自己的感受与领悟,对音乐与文化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读后令人受益。


辛丰年先生多次在文中说过唱片这种书,是一种特别的书。他觉得很遗憾,房龙在他的《人类的艺术》里不曾为这种于人类有功的书表功,伊林在他的科普名著《黑白》中,谈了人类如何创造文字和书,读起来其味无穷,可惜也没谈到唱片这种“书”。


他说道:“书迷谈书,津津乐道。唱片之于乐迷,也是点点滴滴都在心头。”发明了乐谱,从手抄到印刷,大大加快了音乐文化的传播。但很多人不识谱,又不会拿起乐器来奏弄,仍然不能尽情享受音乐之美,唱片出世,情况大变。”


有了唱片这种“书”,人类多少可以从逝水中把一掬时间挽留下了。唱片这种“书”,既可独乐又可共赏。唱片也正像书那样沟通着古今人的心,往往比书还真切。


他还提到唱片版本,“假如这许多不同“版本”各有独到之处,那么“版本”是多多益善,正如文学名著的复译。何况音乐作品有赖于演奏者创造性的“诠释”,即便是同一个演奏家,他的每一场演奏都是一次新创造。因此,爱好者,尤其是鉴赏家,毋宁是欢迎不同版本的重复的。”


唱片中也有“古本”,正如人们对古本珍本书的重视,世界上也有“老唱片协会”那样的组织热心地发掘、抢救老唱片。


说起黑胶老唱片,他提到:“吴小如在《八十二年前的声像记录“北京唱盘”》一文中说的老百代唱片,则有幸见到,也听过。文中说,老谭仅录《卖马》《洪羊洞》二张。但我小时候还听到他的《探母坐宫》与《乌盆记》,想来是那以后录的了。”


黑胶曾盛行于20世纪,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渐渐被卡带和CD取代。唱片给我们留下了有声的历史,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我也喜欢唱片,在音像书店曾买过许多世界名曲,流行歌曲等唱片,有点年头的,是几张如上海百代,开明公司的钢针老唱片,上面记录了谭富英、白玉霜等当时红极一时演员的演唱艺术。


记得当年,将唱针搭在老唱片上,开始听音乐,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一面黑胶唱片放完,唱针还在随着唱片一圈一圈的旋转…,时间的年轮也是一分一秒的流动,现在,看着这些老唱片,已成为对那段经历的美好回忆。

 
关键词: 唱片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3966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