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与东莞南城阳光第五小学一路之隔的天安数码城D区,揽博广场大堂满墙的书籍,让人感觉置身城市书店。广场开阔的绿草地上,橙黄色LAB +景观传达着由科研生发而出的活力与收获;连接“院博楼”和企业办公楼的“博士长廊”上,国内外知名院士、博士头像贴满了两面玻璃围栏;廊下,园区人才的“园二代”小朋友们时而无忧无虑地在彩虹桥上追逐嬉戏,时而蹲在地上好奇观察。
这“不一样”的景观,来自于天安数码城精心打造的第六期产品D-LAB 揽博广场。该区以发展“博士经济”为核心,在园区打造了揽博广场、博士名人走廊、院博楼、博士成长阶梯、博士指数等产业景观,创新的把招才引智与产业空间、科技创新紧密结合,以人才为中心,助力企业创新升级。
东莞天安数码城副总经理高煜表示,D-LAB揽博广场是创新企业、产业、空间融合的集中体现,集合“产学研展商”多元功能,拓空间集约利用,促进园区、社区、校区的“三区融合”。同时,揽博广场也将培育孵化科技+教育产业,打造园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6月21日,D-LAB揽博广场将举行园区第三届创新节,以人才引领转型,通过“博士经济”,推动园区经济发展,打造湾区创新发展高地。
博士经济
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人才是第一资源。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除了要拥有便捷的城际交通网络、停泊数以万吨货轮的港口、航线遍布全球的机场,更需要来自海外内人才贡献聪明才智。据《关于加快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从2017年开始,以珠三角为主要引进地的广东,年均要引入10000名博士。
据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85.80万人,比上年增长6.43%。其中,招收博士生9.55万人,硕士生76.25万人。在学研究生273.13万人,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在学博士生38.95万人,在学硕士生234.17万人。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博士研究生在全国人才结构中比例依然较低,博士生市场依旧需求强烈。
无论是打造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还是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都需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发展“博士经济”利用湾区产业协同效应,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为助力东莞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以领先的营商环境吸更多引企业家、创业者及顶尖人才进驻,并利用市场力量推动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吸引海内外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东莞天安数码城第六期打造了D-LAB揽博广场,以发展“博士经济”为核心,做湾区人才发展、博士经济驱动的试验田。
开放生态
高品质环境引人才落脚
D-LAB 揽博广场之所以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观,得益于天安数码城的开放式园区,为城市带来的巨大便利。东莞天安数码城副总经理、总建筑师李永凯说,园区的空间,连大堂都为周围的小区、学校开放,这在科技园区里是很少有的。同时,园区的活动也全部开放,完全社会化。楼上办公楼下办活动,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引领了区域居民知识和眼界的提升。而且,在天安数码城园区的安全、尊重、愉悦的环境里生活工作学习,也有利于居民提高对城市的印象和评价。园区的环境、氛围、资源全部共享给城市,这就是“城市融合”。
企业员工在天安数码城园区就可以满足基本的社会功能,早晨在配套小区起床送孩子在旁边的小学上学,然后转身就到园区上班,晚上下班回家吃完晚饭,就陪着孩子老人在园区散步休闲......“我们把园区做得像城市,借鉴澳洲的成熟规划设计经验。园区每块草皮都超过1万平米,灯光照明区域绵延不断,为人们营造宽松、舒适、优美的感觉。”李永凯说。
东莞产业发达、经济密度高,但是城市环境品质还不够高。李永凯分析说,很多高科技人才都是在大城市,甚至欧美生活学习,他们对城市环境安全、舒适、生态、文化等有多方面的需求。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缩小和广州、深圳的差距,能够促进高科技人才以及家庭成员适应东莞,在东莞落脚扎根。
双向促进
研发空间变身教育体验营
高煜认为,东莞在向科技中心转型的过程中,人才是企业的最大难点。服务人才,在于减少园区已入驻人才的后顾之忧。其中一点,就是满足人才对下一代的教育需求。D-LAB揽博广场用配套教育,作为升级人才工作的着力点。
LAB揽博广场实现了科研与教育的融合,打造学前、从业、科研各个阶段的融合体验式教育。目前,已经配套了中科院创造力实验室,来自深圳的系统化的教育机构。本次创新节,天安数码城还将与东莞市科普协会成立“东莞科普基地”,将园区的研发人才,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形成高层次人才教育配套。
天安数码城有多年的产业经验,在与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企业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课堂。
“我们考虑产业的长远发展。教育是几十年几代人的事情,把天安的实体与教育相结合,打通研发与教育,把研发空间变成教育体验营,实现产业与教育的双向促进。”高煜说,“我们去日本、韩国考察,发现他们的实践课,已经走出学校,走进企业,以社会的方式,结合实际的应用来展开。天安数码城总部是深圳,有成体系的实践课,我们将实践课引进到D-LAB揽博广场,并定期开展‘博士课堂’做科普,挖掘博士的励志故事等。”
在天安数码城工作的包祥俊博士觉得,对下一代的教育,她希望自己的女儿享受接地气的养育方式。“我希望女儿生活在本地人群落中,在商业与自然之间切换。我是学工科的,科技的东西也不能少。”她说,“科技素养的培养,现在有条件要结合社会资源,进行接触式体验,不像我们当年学习只有书本知识。此外,博士也给孩子们作一个榜样,现在大家还是很看重学习看重博士的。”
聚拢人才
引入博士做产学研对接
2007年来到东莞包祥俊博士切实的感觉到,这些年来,东莞的科技氛围、人才氛围,有了比较好的改善。“近年来,东莞新的科技企业不断崛起。天安发挥人才聚拢作用,在产业园运营方面有特色。”她说。
包祥俊认为,博士人才的利用,需要人才引进政策,有专业的技术人才作技术服务。东莞对博士人才、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利用经过了不断的探索,思路和方式也经历了几次变换。她表示,博士人才来莞创业这个趋势是一定有的,但是落地的周期是长期的,需要大环境的支持。
“博士经济”的发展,可以先采取引入博士做产业服务的方式。来莞11年,包祥俊就是发挥对东莞的产业和企业的了解,以及对技术的理解和消化能力,为东莞提供技术对接的服务。
包祥俊认为,结合东莞的实际,博士引入之后,可以利用天安数码城已经建立的园区平台,带领园区企业向科技创新圈靠近,寻找突破口。“通过像天安数码城这样的企业,起到聚集人才的作用,从而多方面发挥人才的作用。再进一步在产业垂直延伸,以高端人才作切入口,靠近比较高级的产业,形成真正高端的产业聚集。”
同时,D-LAB揽博广场的建立,表现了天安数码城对高端人才的渴求和尊重。包祥俊认为,博士人才最大的需求,就在于专业知识的发挥和获得尊重。此外,包祥俊也感慨东莞没有博士活动的圈子。“身边的博士朋友,特别希望有交流,但没有交流活动。揽博广场在区域做了一个博士活动,希望今后能够逐渐形成在莞博士交流的圈子。”
【撰文】郝金朋 宋文博
【通讯员】李琴
【作者】 郝金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