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东大街是西安乃至西北的第一金街,在古城人眼中她是西安的标志,是西安商业繁荣和历史变迁的见证,承载着无数西安人的美好回忆。东大街对于每个西安的老百姓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意义。
东大街上商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沿街500多家大小商铺,云集着气势宏伟的开元商城、凯悦饭店、百盛商贸、民生百货等现代商业企业,聚集着西安饭庄、大华饭店、西北眼镜行、老孙家饭庄、华侨商店等一批名店老店,有着骡马市、端履门、马厂子、炭市街等一串串承载着厚重历史故事的老街区。那些久负盛名的店铺和延伸的街巷,犹如条条血脉,勾连着西安人内心深处对这座城市、这条大街最深沉的情感,唤起脑海中最缜密的记忆。东大街不仅是西安人的东大街,更是陕西人、西北人的东大街。
为了开辟广大市民抒发对东大街情结的平台,我们开展了东大街故事的征文活动,广泛征集稿件,诚邀市民朋友讲述或亲身经历、或曾经偶遇、或心中怀念的那条东大街的美好故事,引起了省内外朋友的广泛关注,不仅西安市民大量来稿、致电甚至亲自过来讲述心目中的东大街,更有省内外的热心读者撰文发稿讲述他们和东大街的故事,稿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不分年龄,跨越了地域和职业。
东大街,旧与新、复古与时尚、和谐而完美彼此交织着,构成了古城西安的独特美丽。从今天开始,我们在《魅力碑林》公众平台开设栏目——《我的东大街》,让我们回到那个我们心中最爱的东大街,同时希望在这里讲述更多东大街的故事,期待你的美文,与你一起重温美好的回忆。
投稿邮箱:843474081@qq.com
1 记忆中的东大街
作者:王晓英 陈新建
北京有王府井,上海有南京路……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则有车水马龙的东大街。
这条古老街巷,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在唐朝,当时的长安城是由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组成。皇城是政府机关所在。皇城东门名为“景风门”,清代人编纂的《咸宁县志》考证:“旧时"景风街",即今日的东门大街……”(这里所谓“今”,是指清代初年的西安府)。由此推断,在西安市区东西方向的东大街,就是唐皇城“景风街”的位置。
唐末,藩镇割据,公元904年,盘踞在开封的起义军叛徒朱温,对长安城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景风街随之消失。
明朝重修长安城,并以钟楼为中心,形成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十字相交,构成古城的两大中轴线。当时,这四条大街,长度不等,人们称东六、西五、南三、北四(指华里)。现在的东西南北大街,仍是明清两朝时的位置,历时长达600余年。清朝初,西安城内的东南角大约四分之一的面积,被划为满族人的居住区,汉族人称其为“满城”。是城,就得有城墙,这座城的南城墙由东门的南侧起,顺东大街往西,直到钟楼的东南角。东大街,实际上成了一段城墙。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当月22日,西安响应武昌起义,起义军首先向满城发动进攻。次日下午,满城即被攻克。很快,满城的城墙也被拆除,从东门到钟楼这条笔直的大道,才又恢复了畅通。
那时,这条大街叫“中山大街”。解放后,1953年才改称东大街。“文革”期间,又一次改名为“东风路”,直到1973年才恢复东大街的名称。改革开放以来,东大街以其历史积淀深厚、名店名品云集、经营品类齐全、人流物流集中,成为西安乃至西北地区最繁华的商业街,素有“西北第一金街”之称,更被誉为“文明第一街”。
2角5分钱一碗的牛羊肉泡馍、5分钱一根的钟楼冰棍,2角钱的一张澡票;大华饭店的包子、白云章的饺子、五一剧团的秦腔;进东大街要有通行证,买新中华的元宵要排队,去西北眼镜行配眼镜要找熟人,到钟楼新华书店买小人书趣味无穷,逛骡马市服装城买新潮时装……这些儿时的记忆,无不展示着东大街的繁荣。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起,东大街也在奏响着一曲曲文明的乐章:市委、市政府把东大街确定为“全市第一条步行街”,从早8时到下午6时,除公交车外所有车辆一律不得进入东大街,沿街单位职工上下班骑自行车必须有“东大街”通行证才能进入;“综合包户”服务谱写出了人间的“涓涓爱心”,沿街商户的团员青年主动为孤寡老人上门服务,帮他们洗澡、理发、洗衣服、打扫卫生,陪他们到医院看病,免费为他们修理家用电器;首创的“自搞门前卫生,自管门前秩序,自护门前设施,自育门前花木,实行承包责任制,禁止随地吐痰,禁止乱扔果皮纸屑”的“四自一包两禁止”,让东大街干净如洗;“无吸烟、无假货、无九乱、无四害、无烟尘噪音污染、无乱涨价行为,消费购物安全放心”的精神文明“六无一放心工程”的实施,使东大街举世闻名,站在了世界控烟大会的领奖台上。
责任编辑:刘陈洋子
排 版:乐 川
审 核:陈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