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已经很多年了,但是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省会城市、超大特大城市的“大城市病”。
所谓的大城市病,就是这些城市不断吸引人口流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造成了人口密集、人均公共资源不足等问题。
从长远来看,城市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所以在今年初,国家终于对超大特大城市无序扩容,按下了暂停键。在最近发布的十四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明确了这并不仅仅是当下的任务,而是未来五年的任务,也有可能是更加长期的任务。
如何疏解超大、特大城市城市呢?其实主体思路十分明确,就是将中心城区内的非核心职能,诸如一般制造业、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设施,还有过度集中的医疗的高教资源等。
这次的疏解方向可谓是一针见血,首先一般制造业因为科技含量不高,在寸土寸金的超大特大城市中,占用了土地不说,科技附加值还低。
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占地面积更大,各式各样的货运车辆对城市交通体系造成极大的压力。
而医疗和高教资源,更是人口的集中地。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对各个超大、特大城市进行疏解,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坚持下去必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实这个政策并非在我国首次实施,北京和上海早就提出了疏解城区非核心职能,北京已经连续多年做减法,城市取得一定的减负成效。而上海的行动则比较缓慢,究其原因还是城市发展、城市影响力等因素的考量。
这次国家通盘谋划,写进了5年专项规划之中,这就是说未来这将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那么问题来了,疏解超大、特大城市,到底会往哪里疏解呢?无疑是有两个主要方向。
其一就是这些超大特大城市的卫星城,还在本市政区范围内。
其二就是向周边城市疏解,向都市圈内的城市疏解。
当然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不同,当然要区别对待。就拿上海和北京,还有广州和深圳来说,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四个城市,城市体量比其余的超大城市要高出一大截。
这就是说,这四大一线城市,已经没有多少郊区的土地可供开发,所以疏解方向并不会是第一个,而是要向周边城市迁移。
但是在超大、特大城市中,还有一部分城市,觉得自己的体量还不够,还继续提出了要做大做强。
这是不是跟国家规划相违背呢?其实不是。因为国家不支持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就是在原有城市规模的基础上无序扩大,但是卫星城、都市圈式的组团式城市,还是提倡的。
下面就拿中部的武汉和长沙,2个省会城市来具体说明。
1、从武汉城市圈到武汉都市圈,承接武汉疏解的目的地已经明确。武汉城市圈,是很早就提出的一个概念,以武汉为中心,包括周边的8个城市,俗称1+8。
事实上,武汉城市圈提出多年,除武汉发展壮大之外,城市群外的其它城市并没有享受多少武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首先是因为武汉城市圈太大了,其次则是武汉还有进一步做大的动力。
但是这个现状如今已经发生了改变,就在国家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之前,湖北就提出了武汉都市圈的概念,那就是以武汉为中心,包括周边的鄂州、黄石、黄冈,合计4个城市。
而这4个城市,也将是武汉城市圈的核心。湖北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那就是疏解武汉非中心城区职能,鄂州、黄石、黄冈将是主要承接地。
鄂州花湖机场已经建成,这其实就是武汉物流基地的疏解。同时武汉白沙洲市场,也有意向搬迁至鄂州,这些证明了武鄂黄黄都市圈的发展大机遇。
2、长株潭城市群,实质已经在向一体化发展,形成都市圈。长株潭,是全国首个自发成立的城市群,已经见到了明显的成效。
跟武汉相比,长沙的体量虽然要小,但是长沙有一个优势,这就是县域经济很强,长沙县、宁乡市、浏阳市,都是全国百强县。
而株洲和湘潭,距离长沙的距离本身就不是很远。通过这些县市的辐射,就更容易协同发展了。
国家提出严控省会城市扩张,疏解特大城市,长沙未来肯定也会适度向株洲和湘潭两市疏散。株洲和株洲已经具备一定的城市规模,如果加上长沙的溢出效应。
长株潭城市群一定会向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而抱团发展,长沙的空间也将打开,必将有更好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