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龙泉驿,那些藏在公园城市中的历史与文化(龙泉古驿道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12 20:35:04    作者:life    浏览次数:2450    评论:0
导读

古韵龙泉驿龙泉驿区历史悠久,古为蜀国辖地,唐代为东阳县、灵池县治地。1513年明代建立的国家级驿站“龙泉驿”宋天圣四年(1026年)改为灵泉县,属成都府,分栋山亦随县名的改变而改称“灵泉山”,直至元代,元时设陆路驿站,明代改称“龙泉”,于此



古韵龙泉驿



龙泉驿区历史悠久,古为蜀国辖地,唐代为东阳县、灵池县治地。


1513年明代建立的国家级驿站“龙泉驿”


宋天圣四年(1026年)改为灵泉县,属成都府,分栋山亦随县名的改变而改称“灵泉山”,直至元代,元时设陆路驿站,明代改称“龙泉”,于此设驿站,始称“龙泉驿”。


洪武六年(1373年),省灵泉县入简县,后置龙泉镇。正德八年(1513年),置龙泉镇巡检司。同期,灵泉山亦随之改称“龙泉山”。



清康熙六年(1667年)继续在四川大规模设置驿站,分为北、南、东、西4路,东路起自简州之龙泉驿,至奉节之小桥驿。此时的“龙泉驿”既是驿站名,也具有地理名称的含义。清末邮电业兴起后,驿站废置,“龙泉驿”则随之成为历史地名,并沿用至今。


摄影:嘉楠


公园城市建设中的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与魂,根植独具一格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美学,是龙泉驿区公园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古驿文化


古驿画卷,文脉传承。驿马河公园二期“一廊三道串九驿”的整体空间布局,植入了文化符号,演绎了古驿节点,体现了蜀风雅韵,发扬了驿道文化。


摄影:刘斌


文化墙上,“驿道”画卷详细记载了明清时期成都古东大路沿途历史地名;芳邻园里,错落点缀的农耕用具再现熙攘烟火气息,各个桥头,珍藏着一个个动人的历史典故……漫步园中,随处可见文化元素,随时可以沉浸在书卷墨香中。


摄影:刘斌


诗词文化


“草芊芊,波漾漾,湖边草色连波涨”。诗人孙光宪笔下描绘的温柔婉约风景,与公园城市里的诗意生活完美融合。



十陵街道青龙村埋葬着后蜀宋王赵廷隐,其子赵崇祚编撰了经典作品《花间集》。为十陵河成大二期小游园取名“花间集”,灵感也正是来自于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经典作品的《花间集》。



“诗意文化典故+游园自然风光”,龙泉驿区深入挖掘属地历史文化底蕴,为市民打造出了一片惬意、舒适的“栖息圣地”。


公园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


龙泉特色文化


中街改造过程中,充分结合了龙泉驿区驿道文化、历史风貌,提取了驿站、吊脚楼等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装置设计中,塑造特色场景。



结合龙泉驿区山水文化,打造标识系统、休闲坐凳等特色城市家具,唤醒城市记忆。


中式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主张“天人合一、浑然一体”,讲究“静”和“净”,环境的平和与建筑的含蓄。



十陵、同安更新整治项目中采用了不少中式建筑文化元素,在坡屋顶和挑檐、路灯、公交站台、电梯美化等方面都有体现。



组群分布、主次分明、富有节奏感、色彩搭配具有浓郁的龙泉驿区地域特色,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


摄影:嘉楠


下一步

龙泉驿区将积极传承历史文化

弘扬文化自信

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和美誉度

彰显独一无二的龙泉驿区公园城市特质



主编:白龙祥

副主编:邓晴风

责任编辑:江逸 邓爽

编辑:张静

来源:成都经开区公园城市局

 
关键词: 成都古摄影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4172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