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村
唐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格式】七言律诗
【名句】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基调】闲适中带着酸楚
【年龄】杜甫49岁,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
【译文】
浣花溪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而流,长长的夏日里,一切都显得那么幽静。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年幼的儿子正敲打着针作鱼钩。
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因为身体有病需要一些药物以外),我还有什么奢求呢?
【注释】
江村:江畔村庄。
清江:清澈的江水。江:这里指浣花溪。
曲(qǔ):曲折。
抱:怀拥,环绕。
长夏:长长的夏日。
幽:宁静,安闲。
自去自来:来去自由,无拘无束。
相亲相近:相互亲近。
画纸为棋局:在纸上画棋盘。
稚子:年幼的儿子。
但有故人供禄米:一说为”多病所须惟药物“。
禄(lù)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
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49岁)夏。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
【考点】
考点1: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考点2: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堪称全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答案:诗眼是“幽”。首联写环境之清幽:清江曲折,绕村而流;颔联写物态之幽然:燕子自由自在,鸥鸟相伴相随;颈联写人事之幽趣:老妻可亲,稚子可爱,合家怡然。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诗人的内心享受着难得的安闲悠然,首联幽字正是这种心境的体现。可谓一字经纬,统摄全篇。
考点3: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答案:环境优美,生活安定,得享天伦,拥有这些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来说,自然是欣喜和满足的。但是,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并且杜甫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怎会满足于独善其身,说“微躯此外更何求”其实是一种无奈之语,自慰之词。所以说,这首诗的欣喜之音中透露着悲苦之调。
考点4:后人评价这首诗照应紧凑,对仗工整,结构严谨,试作具体分析。答案:(1)照应:①后三联紧扣“幽”,颔联联景物幽,自在和谐;颈联人事幽,闲适恬淡;尾联心情幽,自得其乐。②中间两联分别扣题目中的江村。(2)对仗:①颔联、颈联两联对仗工整,②颔联除上下联对仗外,还当句自对,“自去”对“自来”,“相亲”对“相近”。(3)严谨:全诗由景写情,结构严谨。
【解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49岁)夏。当时成都草堂刚刚建成,杜甫便作此诗借景抒怀,表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首联描写环境,一个“抱”字用得精妙,生动地描绘出溪水紧紧围绕江村的情态。颔联写景物之幽:燕子自来自去,鸥鸟相亲相近,江村景色的幽静跃然纸上。颈联写人事之幽:老妻画棋盘,幼子弯针当作钓钩,各得其乐。尾联感情忽转凄婉,别无他求,心满意足的心境之外暗含着诗人的酸楚和无奈。
首联: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首联描写环境,定下了全诗的基调——“幽”。
“在初夏时节的村庄,一条曲曲折折的江水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水色清澈,有鱼儿在水中戏耍、来去无声,整个村庄的一切都是那么幽静。”历经磨难的杜甫此刻终于可以怡然自得地欣赏这村中的景色,感受着普通人的生活气息。
“清江”,即成都的浣花溪,一曲清江,带来了安宁和清幽。“抱“字用得精妙,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溪水紧紧围绕江村的情态,写出了“清江”的可爱,同时也照应了“江村”的诗题。
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颔联紧承首联,写景物之幽:燕子自来自去,鸥鸟相亲相近,江村景色的幽静跃然纸上。
“新建的草堂刚刚落成,就有顽皮的小燕子轻快地飞过来又飞过去,自由自在的得那么开心;江上浮游着两只相亲相爱的白鸥,它们时而交颈而鸣,时而追逐,好不惬意!”杜甫似乎充当的摄影师的角色,捕捉到温暖的画面并记录在了镜头之下。燕子的自在和白鸥的惬意,不正是杜甫心底最真实的感受?
颔联对仗工整,而且还是“句中对”,“自去”对“自来”,“相亲”对“相近”。
颈联: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颈联承首联,写人事之幽:老妻画棋盘,幼子敲针当作钓钩,各得其乐。
“老伴正坐在门前的树荫下画着棋局,小儿子正认真地敲着一根针准备做个鱼钩儿去钓鱼。”这样的场面在乡村随处可见,可对于经历了安史之乱,屡受挫折、颠沛半生的杜甫来说,这样温馨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颈联用生活中最普通的画面,传达出一种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闲适美好。
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尾联忽转凄婉,前面本是写闲适心境,尾联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惆怅之感。
“有老朋友赠送我粮食和他的俸禄,我这个平凡卑贱的人还有什么可求的呢?”这两句看似庆幸、满足,细细品来,暗含着不尽的酸辛。
杜甫原本是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志向的青年,然而却落得一生仕途不顺、漂泊无依的结局,现在能够居住在浣花溪畔的草堂,暂享这来之不易的温馨和闲适,竟也是全赖友人的帮助,如此的境地,怎能不叫人心酸?这里的“更何求”,即没有别的要求,诗人说得这样闲淡,仿佛他的心头已经不再有生活的阴霾,再也不愿去迎接那些纷扰和喧嚣。可是,语言越是平静从容,越是让读者心感酸楚。
尾联有两种版本,一种说法是“多病所需唯药物”,另一种说法是“但有故人供禄米”。对于该两种版本的优劣,说法不一,从情感上说,“多病所需唯药物”似乎更自然一些,但从各版本出现的时间、与上句平仄声韵的话,则应为“但有故人供禄米”一句。究竟哪个版本更好,无关对错,仁者见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