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26岁成为985博导(为什么有些学生拼命也要考上98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17 17:33:25    作者:life    浏览次数:3412    评论:0
导读

高考资讯·指导杂志 大学、专业、学科、志愿、励志……那些事儿 关注 俗话说,现在是“内卷”的时代,处处都在“卷”,同样的年龄,有的人26岁刚刚在社会摸爬滚打两三年,有的人26岁刚刚硕士毕业准备进修博士,有的人26岁却已经博士毕业入职985成

高考资讯·指导杂志

大学、专业、学科、志愿、励志……那些事儿

关注

俗话说,现在是“内卷”的时代,处处都在“卷”,同样的年龄,有的人26岁刚刚在社会摸爬滚打两三年,有的人26岁刚刚硕士毕业准备进修博士,有的人26岁却已经博士毕业入职985成为博导!

01 26岁名校博导,真正的高质量男性

图源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

2021年1月,出生于1995年4月的冯磊,被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直接作为弘深青年学者人才引进,并聘任为博导、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人工智能

冯磊入职时仅26岁,这是重大计算机学院目前年龄最小的引进人才,也是该学院有史以来首次直接给应届博士毕业生正高/博导岗位。

那么,就有很多人要问了,那么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他真的有这个实力吗?据悉,冯磊作为重庆大学弘深青年学者引进人才(教授、博导),兼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先进智能研究中心,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提前毕业的情况下,获得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杰出博士学位论文奖第二名

同时,冯磊还是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美国计算机学会等多个行业学会的会员以及许多国际顶级会议(包括NeurIPS、KDD、CVPR、ICCV、AAAI)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审稿人,多个国际顶级期刊(包括JMLR、IEEE-TPAMI、IEEE-TIP、IEEE-TNNLS、MLJ)审稿人。

冯磊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已在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ICML),Annual 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NeurIPS), ACM SIGKDD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KDD),IEEE/CVF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ICCV),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AAI),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JCAI)等国际顶级(CCF A类)会议与中科院一区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此外,冯磊还入选了2021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 科学和医疗健康领域榜单。

入职仅半年,冯磊撰写的论文《Pointwise Binary Classification with Pairwise Confidence Comparisons》在第38届国际机器学习会议(The 3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CCF A类)上发表。这是机器学习领域公认的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这也是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该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

这样的学术成果想必足以证明人家的学术实力,有颜值又有实力,也难怪许多网友都称他才是真正的人类高质量男性!

02 为什么拼命都要上顶尖大学?

冯磊能够在26岁就入职重庆大学这样的“985”知名高校,一方面得益于其个人的学术实力,另一方面也在于他的顶尖大学学历。

冯磊博士就读的学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是一所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南大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创始成员、AACSB认证成员、国际事务专业学院协会(APSIA)成员,也是国际科技大学联盟的发起成员。其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功能性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等许多领域的研究享有世界盛名,为工科和商科并重的综合性大学。

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12,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46。2019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排名世界第1

图源软科

而在2021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也位列世界第8,其实力可见一斑。

在当代大学生高普及率的背景下,学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是本科,你或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没上985、211,考上二本是没前途的,除了一本院校,其他学校一团糟。

这让人不禁沉思,事实真的是这样嘛?二本院校,真就没前途嘛?现在成绩勉强充二本,一本线差得太远,还要继续努力吗?

为什么我们要拼了命的去考名校,这些顶尖名校和普通高校带来的差距本质上在哪里?

学校提供的资源不同

Resource

图源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

学校的综合实力包括很多方面,学术、科研、经济、硬件等等,通常实力排名较前的学校,意味着学校各方面的资金投入不会太差,从而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所需的资源。

以国内大学举例,网传数据统计,39所985高校的资金预算占据全国公办高校资金总额的近60%其他211高校的资金投入约占全国高校资金总额的20%,简单的加减法就能够看出,985和211高校的资金投入占据了所有公办高校资金投入的80%以上,高校的资金投入实则也应用二八法则

更多的资金投入意味着什么?学校拥有更多的经费,学校经费补贴图书馆,图书馆设施更加齐全,图书种类更多;学校经费补贴饭堂,控制饭堂菜品价格,让学生生活消费降低。学校经费补贴教研,更多的实验设备,更好的实验室·····

环境决定自我标准

Environment

图源网络

相对于一流高校,普通高校最可怕的不在于资源匮乏,而是在最该开阔眼界的年龄限制了人的眼界,在最该严格要求自己的阶段降低了标准。

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最终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不管在什么样的高校,总需要榜样的力量。在普通的高校里,也许那些实际上能力绝不算出众的人,因为“矮子里面拔将军”的缘故,被树立为榜样。

于是初入大学的你,缺乏对学业的基本了解和判断能力,你会不由自主地认为:

哇,过六级好厉害——于是你大学只考了四级;

哇,课程好难我一定会挂 ——于是你大学四年因没有挂科而沾沾自喜;

哇,过注册会计好厉害哦——于是大学四年你连个从业资格证也没考出来;

哇,考上211研究生好厉害——于是......

可你不知道,在另一所大学中,你的同龄人,在他们的生活里:

其实,不过六级是难以启齿的事情,大多数人的目标是550乃至600;

其实,“要挂科了”是用来自黑的,期末考试绝大多数的人是奔着4.0的绩点去考的;

其实,“什么都没学会”也是用来自黑的,于是被很多人拿来作为名牌大学无用的主要论据;

其实,各种从业考试是有人能考满分的,大家关注的是司考、CPACFA

其实,研究生学校的目标是海外名校,要么也是清北复交,再不济也得是C9其他......

也许你们高考前的水平和能力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并不是什么天才和常人的差别!考上211的人,若是高考手抖两下真可能连一本线也过不了。

大学四年的耳濡目染,让考上普通高校的你,给自己加上了一个天花板,差距可不就是那些高考分数了。

周围的环境限制了你的眼界、降低了你的标准。你学会了瞻前顾后,很多事情还没了解和尝试就已经预判,连大神都做不到,所以我一准做不到。

于是,不知不觉,那些进入名校的高中同学和你貌似已形成了质的变化。

思维方式的差距

Thought

图源网络

这种差距很难用言语准确表达出来,但却可以从行动体现。为什么一流大学期末考试过后自习室依然灯火通明,上课永远都人满为患,课间20分钟换教室时,学校里到处都是叼着面包奔跑的人?

没人抱怨自己学习辛苦,也没人抱怨生活艰难,大家每天都忙得鸡飞狗跳,因为大家都有着自己的准确的目标。毕业后继续深造,毕业后进入大公司工作,准备创业···他们不安于现状,拥有较为开拓的前瞻性思维,在决定做一件事前会有较为详细的规划。

其实相信每个同学进入大学的时候都怀着努力学习的心态,一二三本都有好学生,也都有特别努力勤奋的人,但为什么走着走着就会消失一大半呢?

《精进》一书中有一段话,描述得非常贴切: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

就业:学历是块敲门的金砖

Employment

图源网络

现在,不少大公司做宣传时会告诉我们:“学历并不重要,我们更欣赏,更看重的是努力和能力。”然后,你会发现该公司“985”和“211”占据了绝大部分。

冯磊的经历也证明了学历在求职时的重要性。而且,要知道500强企业校园招聘时多数只去名校,有的世界顶级企业甚至只去清北复交虽然招聘会上会有外校学生来投简历,但这些简历HR基本不会看,石沉大海。

这还真不是因为歧视,毕竟普通高校也有人才,但是,学历永远是最简单的筛选网。

企业需要花最短的时间和成本找到能力较强的人,一个一个筛选,这个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没企业愿意出。所以,用“985”和“211”这样的标签来筛选人才,是成本最低的方法!

什么,你说你能创业?那你看看网上流传得比较火的一张图~

图源网络

不了解的人看到的都是他们公司身价,当我们了解了就会发现,这些大佬几乎全部都是985重点大学。

你所能结交的人脉

Communication

图源网络

不少“鸡汤”都说过这样的话,"看一个人是否优秀,要看他和谁在一起"。企业也是看重“985”和“211”大学学生背后的资源,这样可以连成一张大大的关系网,相互提携。

举例来说,银行业务员揽储,一个“985”和“211”大学出来的,他参加两次校友会、同学会,可能就能把任务完成。这比等待着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点一点积累人脉,可节约了太多的成本。

找工作时,“985”和“211”大学的校友也是重要资源。尤其是中央国家机关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你在面试时很可能会见到面试官和应聘的师弟师妹一起聊下家常。不见得只有北大清华才有这样的优势,像地处东北的吉大,地域优势无法和北上广相比。于是吉大学生自发抱团,已毕业找到好工作的人自发回校分享,还成立了 "合协一家"协会。

这种做法,其实在很多非“985”和“211”大学里也流行,但是毕竟名校前辈们已经占了先机。

铁饭碗就业机会更多

Civil Servant

图源网络

企业公开招聘,只能把985/211作为隐形条件。比如,很多中央部委的选调生,或是一些涉密部门的招聘,都在“985”和“211”大学进行定点招录和前期筛查。通过定点招录和筛查的人,才有报考的资格。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可曾听说过国家安全机关招录普通大学毕业生?

对想留在中学教书的同学,985、211的出身更重要!在中学老师的招录上,越好的学校越严苛。

记得2019年,深圳南山外语高级中学公布的教师拟聘名单中引进的20名教师,19人全毕业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其中的13人还是清北本硕连读毕业生!

实话实说,招聘时学历要求最严重的,就是中学!不仅985、211高校,好一点的本科院校基本如此。

这是近日广西南宁市教育局公开发布的招聘简章:南宁市教育局直属单位公开招聘教职工,并免笔试,是不是感觉很宽松?

但很可惜,普通高校的学生很难享受到这样的优惠政策的。简章在招聘对象中提到: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日制本科应届毕业生,无补考、挂科情况;以及,非双一流高校全日制本科应届毕业生、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无补考、挂科情况。

也就是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全日制本科应届毕业生,只要无补考、挂科情况即符合招聘条件;非双一流高校全日制本科应届毕业生,除无补考、挂科情况外,还必须取得校级优秀毕业生奖项。

所以,顶尖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距你明白了吗?在看到别人成功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别人身后付出的汗水,毕竟,不是人人都能考上顶尖的学校,但是考上顶尖学校的人付出的汗水与努力也是你想象不到的。

高考对大家来说是一场考试,同时也是一场人生的选择,为了自己未来过上想要的生活,请一定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加油冲吧!

求学微店购买

来源:募格学术、高考网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4404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