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望水库
从《英语世界》读到,美国有研究发现:城市居民抑郁症患者增多,根源是自然环境综合缺乏症。而在我,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自然环境过渡依赖症,其实也就是山水癖,有些时候很想离开这个拥挤的城市,到山里结庐而居,真真做一个山里逍遥客。
寒冬某日,与同学相约欲入山探访崂山仰口的一条线路:塘子观——文笔峰——引点——中心崮——石嶂庵——白云洞。此线路历史文化蕴含丰富,路线曲折幽险,令我十分向往。于是,驱车走滨海大道即青岛松岭路,过仰口隧道,按导航抵达二龙山牌坊,继续驱车前行,直达晓望水库。
晓望水库在原有水库基础上,又紧邻下方建了一个更大的水库,站在山的高处看就像两快珠联璧合的翡翠,也足见崂山水日益珍贵。
踏石留痕
水库东侧,就是塘子观了。原来房舍保存完好,方形小院里几株柏树紫薇,肃穆而立。正门紧锁,一副对联尚存红色,看来不是春节时作。“天地一完人文武才情忠义胆,古今几夫子英雄面目圣贤心。”这明显是赞扬关公的一副对联。如今塘子观重建,少了以往的古朴,多了现代的繁华。
门外石头桌凳保存完好,西侧山石有“世外别墅”和“鹰”的刻石。透过一丛青篁,便是巨石卵累的晓望河谷了。
此观传说建于宋代,明代万历8年重修,清代光绪年间再修,道士吴介山邀请莱州进士林钟柱,在此观授课讲学长达十余年。林曾游崂山一次,“惜为日不多,未获探巨峰、九水之奇”,于是,借着到即墨“出差”的机会,“拐弯”再次来崂山,后来干脆放弃官场,常住崂山了。可见,他也是一个山水癖患者。
林曾书写美文“梯子石记”,刻于崂山梯子石东端:“山不险不奇,游不恶不快……”,很有点当代“野驴”“自虐”的味道。他曾作《塘子观诗》:
极目西南望, 山腰屋数弓。
竹间高树出, 石底暗流涌。
寂寞松阴绿, 萧条寺壁红。
遥看村叟过, 策蹇小桥东。
水库小景
观南,三峰交错排列,仿佛旧时笔架,此即文笔峰。林钟柱有文笔峰诗:
滚滚飞泉下, 环山不暂停。
浪喷双涧白, 雨洗万峰青。
路转云具活, 烟消树似醒。
汕头看海色, 岛影入苍冥。
观北100米,有清末翰林王悟禅圆月诗刻:
四十余年迷前津,
误将名利认作真。
吾今识破黄粱梦,
誓愿出家不染尘。
落款是“圆月谨附俚句于乙亥春”。
重修后的塘子观
古代即墨五大望族,都有在崂山修建自己别墅,教育孩子的传统。郭氏亦不例外。郭琇幼年曾在塘子观学习诗书子集,康熙九年进士,出任吴江知县,后升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左都御史。刚直不阿,闻名朝野。后遭大学士明珠诬陷,罢官归家。康熙38年,起用湖广总督,任职数年,后被权贵排挤罢官,游于崂山之间,衣着简朴,遇者莫知其乃封疆大吏,在我看来,他和蓝田、李毓昌等,都是山东人典型的代表——耿。
出塘子观,沿河谷上行,一路巨石危岩,不可胜数,群峰壁立,耸入云天。白云疾走,恐遭峰斩。抵达中心崮一带,可眺望西南群峰迭起,逶迤不绝。西北三标,辑首默立。墨黛轻施,散漫入海,好完美的巨幅山水画。
海中诸岛,清晰可数。更有斑斑云影,影射碧海,恍如新添海岛无数。穿行于落叶松林,满地落叶如金,相伴点点残雪,陡增雅兴。午餐时候,飞雪不期而至,先是细细簌簌的,接着,是鹅毛一般,随风狂舞,霎时间,山染银色,木生白条,松绽琼花。玄妙石、擎天柱等也仿佛在朦胧的银色世界中舞动起来。
路开始难走起来,同学一次次地跌倒在松雪软地里,引发一次次爽朗的笑声。目视海上时,却见青日如旧,恍如隔世。
抵达上苑峰脚下,钻进暖烘烘的空调车,很快就迷糊了过去:同学开车,精神抖擞。沿着崂山东线南行,经垭口、太清、流清景区和沙子口、石老人海水浴场回家,正好绕崂山一圈。华灯初上,夜色阑珊。
海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