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年俗日记:正月初一拜大年(拜年日记大年初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21 14:52:11    作者:life    浏览次数:5471    评论:0
导读

来源:光明网 讲述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每年的正月初一,老百姓的习俗是“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在开财门之后,接着就是拜年活动。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正月初一拜年习俗的历史 古

来源:光明网

讲述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每年的正月初一,老百姓的习俗是“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在开财门之后,接着就是拜年活动。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正月初一拜年习俗的历史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这拜年一般是先从自己家里开始。在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传统拜年的流程与讲究

中国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东汉时称为“刺”,故卡片又称“名刺”。明代人们又以投谒代替拜年。大户人家在门口特设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如今的人们除了沿袭以往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微信、短信拜年等。尤其是疫情当下,更是提倡视频通话或者以各种网络的方式互道祝福。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亲友相互道贺。如今,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表达出了人们对于新春佳节的美好祝愿。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过去一年画上句号的同时也开启了新的乐章。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4624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