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团化办学
集团化办学是破解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矛盾的有效路径,也是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自2007年起,常州启动集团化办学探索。经过十一年实践,目前已形成集团化办学核心校106所、成员校315所,其中幼儿园核心园35所、成员园141所,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53.84%;小学核心校44所、成员校122所,初中核心校25所、成员校48所,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66.86%,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教育力量逐渐增强,教育辐射作用明显,老百姓认可度不断提高。
教育君将在近期为您详细介绍集团化办学,
一起来看看集团化办学
是如何促进常州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吧!
一、基本情况
2011 年 7 月,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教育集团组建,包括省前中、省前中国际分校、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三校。2017 年 6 月 23 日,省前中附属人民路初中加入集团。目前集团建立了以省前中为核心校、一体化与联合型相结合的合作模式。包括公办、民办和高中、初中 4 种性质的学校。共有普通高中班级 81 个,国际课程班 10 个,普通初中班级 57 个;教师 570 多人,学生近 7000 人。
二、主要实绩
省前中教育集团实现了集团内部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融合发展、协作发展和互促发展,真正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品质的提升。
1、理念共融形成集团特有文化
在“为幸福人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下,在以“诚”为校训的学校文化的背景下,整体设计,不断积淀,已经逐步形成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化、“科学精细”的管理文化、“多元个性”的课程文化、“丰盈灵动”的行为文化、“不断超越”的组织文化、“优美智慧”的物质文化。
2、相互砥砺推进学校品质提升
核心校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打造了人文类、科创类、艺体类、大学先修、研究类校本课程群;学校两个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成为一流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心、课程设施资源中心、环境教育中心、科学人才培养中心;2017 年,学校“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化’研究”成功申报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学校两次在“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被表彰为“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教学质量高位发展,近年来,2 人获得江苏省高考文科状元,8 人获得常州市状元。15 人入选全国奥赛冬令营,500 多人次获江苏赛区一等奖。2018 年本一达线率 85.2%。学生社团建设风生水起,青年物理学家社团 2018 年荣获在澳门举办的世界华语地区物理学术论证赛特等奖第一名。
成员校省前中国际分校,近三年成功创建了江苏省英语课程基地,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外语比赛获奖 129 人次。艺体教学质量不断提升,216 人被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戏剧学院等著名高校录取;校舞蹈队多次荣获全国金奖。国际课程成绩令人瞩目,共有 1100多名学生直接录取美国耶鲁、澳大利亚墨尔本、英国剑桥、牛津、新加坡国立等世界一流大学。
成员校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2006 年,高标准通过“江苏省示范初中”的验收;2016年被确认为江苏省“创新实验”课程基地;2017 年被确定为江苏省 STEM 教育项目试点学校,每年均获武进区素质教育质量评估一等奖。
3、集团共建催生学校发展特色
各成员学校相互借鉴,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实现“共生式”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省前中的科技教育、德育课程、社团建设、尖子生培养,省前中国际分校的阳光课堂、国际教育、艺术教育,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的书法教育,等等。各校顶层设计,高端打造,高水平办学,已经成为各学段的高品质学校。
三、基本经验
1、打破管理壁垒,深度融合
以教育集团为单位搭建统一的领导班子,行政、党委、工会等整个集团一盘棋。对于不同性质和不同学段的成员学校,统一规划,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2、共享教育资源,相互扶持
教育设施实现共通,软件资源实现共享,经济反哺加强激励。如省前中国际分校利用民办学校的经济优势,反哺省前中,在省前中设立“奖教金”。
3、创新培养模式,彼此激发
进行初高中衔接,使初中学生提前完善知识体系,实现初高中的无缝对接;推行同学段互通,如进行联考,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评估。
4、实现师资共建,共同成长
人事流动统配,进行联合教研,搭建共培平台。如建立成员学校导师制,以师徒结对的方式,指导教育集团青年教师。
四、未来发展
省前中集团今后将进一步强化集团思想建设,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强化教育集团意识,提高一体化管理水平;联合进行课程建设,构建高度完善的课程体系;组团进行课题研究,追求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整合集团教育资源,共享师生发展的新平台。不断加强集团校内部的深度融合,实现集团各校的品质提升,进一步打造人民心目中“家门口的好学校”。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党的要求、百姓的诉求,也是常州教育永恒的追求。集团化办学正是破解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矛盾的有效路径,也是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