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CCTV-10探索发现《家乡至味》热播,
江油味道又火了,
中华老字号中坝酱油,
霸屏《家乡至味-夏季篇》近20分钟。
这已经是中坝酱油第四次登上探索发现栏目。
酱油不仅是盐的替代品,
更是万千滋味背后的玄机所在,
由它表演的味觉魔法,
总是悄无声息。
或许是和酱油同音的关系,
江油人对于酱油有着极深的理解和研究,
川北中坝,
自古为酿酱之乡,
清香园•中坝酱园就坐落于此,
这也是全国为数不多,
还保留着古法酿造酱油的地方。
中坝镇坐落在平坝之上,
涪江和昌明河映带左右,
平均气温约十六摄氏度,
这种气候条件,
有利于黄豆中微生物种群的大量繁殖,
直接造就了酱油鲜美醇厚的口感,
每年这里都将举行盛大的中国酱文化节,
已经成为全国最富影响力的酱文化盛事。
许平,中坝口蘑酱油的第六代传人。
每年酱文化节上盛大的酱园开坛典礼,
许平总会亲自舀出开春的第一勺酱油,
盛出的酱油如同黑色的丝绸,
在阳光下荡漾出红润剔透的光泽,鲜香浓郁。
说起中坝的口蘑酱油
这是中坝酱油除历史悠久、手工酿造之外
最有特色的地方。
口蘑与酱油的组合,
是不经意间碰撞而出灵感造就下的经典。
中坝,明清时期四川四大古镇之一,
是物资出入四川的重要通道,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自古商贾云集,交易活跃。
咸丰年间,
一队运送张家口地区野外蘑菇的商队途径中坝,
借宿清香园酱园。
然而天降大雨,
商队便把湿淋淋的口蘑晾晒在制酱房檐上,
淋湿的口蘑汁液流入酱缸里。
细心的酱园主人发现,
流入有口蘑汁的酱油味道鲜美异常。
自此,口蘑与酱油的搭配便被保留了下来。
从黄豆到酱油,
滋味经过几百个日夜的流转,
在中坝人不疾不徐的酝酿与坚守中,
最普通的黄豆才能变成味压群芳的
“中坝酱油,川菜味魂”。
除了中坝酱油传统酿造技艺之外,
片中还通过青林口老纪家的豆腐宴、
国家烹饪大师兰明路儿时回忆、
窦团山王老爹父子的铁索表演等
江油人的视角,聚焦江油人的舌尖风味。
青林口古镇,
坐落于二郎庙镇西南的小山沟里,
潼江之源马阁水穿镇而过。
老纪在镇上经营着一家客栈,
他也是镇上为数不多保留了手工豆腐做法的人家。
关于豆腐的创意在这里被发挥到了极致。
一道崩山豆腐手撕大块,
不规则的豆腐好像山崩后的碎石。
焯水之后浇上浓厚的酱汁,
两种极致味道在口腔碰撞而出的味道,
便也像山崩一般震撼。
这不仅要求豆腐足够清香鲜嫩,
酱料,却是秘密所在。
加入中坝口蘑酱油后的崩山豆腐,
热烈奔放的熟悉气味瞬间扑鼻而来。
对于老纪女儿来说这就是家的味道,
也是相聚的味道。
这顿饭之后,
女儿就要返校了,
也许直到过年才会再相聚,
但是豆腐宴所牵住的,
是无论距离和时间都扯不断的思念。
大约在 3 亿年前,
漫长而又复杂的沉积成岩过程和造山运动,
形成了窦团山刀劈斧凿一般的丹霞地貌。
悬在两山之间的铁索长30米,
王老爹和儿子是铁索之上的独步舞者。
铁索悬于深谷之上,
山风劲吹,左右摇晃,惊险无比。
“飞仙可渡”,能渡索桥的如今只有父子二人。
他们攀行索桥,如履平地,
兴之所至还要在铁索桥上表演
翻跟斗、倒挂金钩、仙人指路、金鸡独立等动作。
父子俩的饮食遵从至简之道。
鸡蛋羹,是父子俩固定的早饭。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散养鸡蛋稍加搅拌,
盐稍加调味,
温水冲调搅拌,
隔帘冷水上蒸。
鸡蛋羹色泽金黄软嫩,
几滴江油特产的中坝酱油和一撮葱花,
这是父子二人清晨必备的早餐。
酱油是王老爹促进食欲的关键,
其中的氨基酸,
维持着人体内的酸碱平衡与水平衡。
平衡,正是王老爹和儿子所需要的。
还记得《舌尖》上兰明路大师讲述的四川泡菜,
咸香酸脆,赚足了观众的口水,
至那以后四川泡菜风靡全国。
在《家乡至味》中又看到了兰明路大师的身影,
一碗口蘑酱油拌饭,
引发了一代人的回忆。
世界上最极致的口味,
永远是故乡的味道。
童年时身边的烹调所产生的味觉习惯,
一旦形成,无论你走到哪里,
一生都无法改变。
而对于兰明路来说,
酱油拌饭,
是任何珍馐美馔都无法比拟的,
唯一的调味是酱油,
增味增色,
搅拌均匀,
中坝口蘑酱油就能激发食欲,
撑起整碗米饭的诱人滋味,
一口热饭满足了所有对于家的想象,
人们总是习惯,
将满腔的爱意与关怀,
含蓄内敛的表达为回家吃饭。
世界上最极致的口味,
永远是故乡的味道。
童年时身边的烹调所产生的味觉习惯,
一旦形成,
无论你走到哪里,
一生都无法改变。
关于美食的记忆,
总是绵长而悠远的,
即使在他乡生活得太久,
每每想到老家的味道,
乡愁是许多在外的游子绕不开的心结。
而中坝酱油对于四川人来说,
正是那把开启乡愁密码的钥匙,
打开那道童年味觉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