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从端游时期电脑游戏的飞速发展,到十几年前的逐渐开始的端游瓶颈阶段,中间曾经以为的下一波的增长引擎--页游也快速见顶。端游技术门槛、资金投入节节攀升,游戏行业看似到了一个瓶颈期,14年手机的爆增长,重新引领了移动游戏的爆发式增长。玩家从PC端向移动端的迁徙,打开了全新的游戏开发的增长空间。而这也开启了一段魔幻般的中国移动游戏的逆袭之路。
移动游戏为何能成为增长引擎
如何抓住用户注意力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大移动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设计产品的重要指导指标,而PC到手机的用户迁徙,无疑给移动游戏的发展,带来最坚实的用户基础。手机平台的移动娱乐体验,使得当年手游爆发如同200年前的淘金时代一样,几个人的团队就能做出一款无比吸金的移动游戏,无数的小公司如春笋一般快速生长,但凡一个有游戏经验的小团队都能受到资本的青睐。而这一切的爆发仅仅只是移动用户的快速增长么?
端游末期的内卷带来的研发积累
曾经的国内的PC游戏,只要是引入的国外游戏大作,都能在国内掀起一大波玩家的追逐的风潮,从运营外国游戏积累的资本,以及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国内不少厂商抓住互联网发展的机遇,大量的自研网络游戏渐渐冒出了头。而经过了黄金发展期后的端游末期,不少的厂商团队在尝试靠近主机游戏级别的研发中,举步维艰。同时,放眼全球游戏视野,次世代主机的推出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游戏整体研发整体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虽然整体主机游戏的研发级别是当年国内游戏难以企及的,看似有巨大的追赶空间,但是巨大的投入增加,成为了众多游戏厂商从满地捡钱到硬实力的提升的瓶颈。但不得不说的是虽然整体端游市场提升进入了减速带,但是这一批的游戏研发的团队却实实在在的积累大量的相关经验。
移动游戏低性能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
手机市场的用户确实是实实在在带来了爆发式增长,而支撑整个移动游戏行业的爆发,却不是单单是依靠市场规模的爆发而爆发的。早期的手机设备虽然带来的极大的便利性,但是手机端的硬件性能,确是实实在在的无法和PC相提并论。但是随着手机硬件性能也遵循着摩尔定律快速飞升,手机娱乐体验也开始逐渐改善以致到了移动游戏行业快速增长的转折点。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一个行业的变革一定是因为生产效率的提升所带来的。这个时候,掌握了PC游戏研发经验的团队大量降维进入了手机游戏的研发。低性能的手机却极大的降低了移动游戏的开发成本,以往千万级别的成本数百人规模的开发团队,直接降级为几个人就能完成,而就算是大型的RPG,卡牌等类型手游,那段时间的研发成本百万级别也能轻松拿下,而回报却是难以想象的高。这就引来了资本的疯狂的涌入,也让原本追上国外游戏研发毫无希望的国内研发团队,在手游上实现了弯道超车。
当下移动游戏的迷茫
淘金的时代往往眨眼之间就过去了,随着整体手机增长见顶,移动游戏的高速增长也逐渐进入了存量时代。研发规模也如同当年端游一样,投入逐年上升,各类型游戏内卷的程度但凡只要是游戏行业内的人都感受到越来越卷不动了。而所有的游戏行业人都在期待是否会有下一个像手机这样的设备出现,从而能再次迎来一个新的淘金时代。特别是当几年前VR兴起的时候,大家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往往事实缺难以如愿,VR如昙花一现,虽然也有爆款VR游戏的出现,但规模却远远难以同当年手游相提并论。
下一个游戏黄金时代的展望
在当下行业集体迷茫的时期,对于下一个的游戏行业的爆发期的期待,确是众多游戏从业者翘首期盼的变革。而这里面总结下有三大方向的演变是当前颇有热度的期待点。让我以游戏行业资深从业者的角度发表对这些热点的个人观点:
VR/AR游戏
这是最早开始火起来的概念,最重要的点是从核心体验上,是手机/电脑/乃至主机都无法比拟的。而对于游戏研发者角度来看,相比AR,对于VR的期待可能是远远高于AR游戏。毕竟每个人都一个真正进入一个虚拟世间的梦,而VR却是少数能完全达到这种沉浸体验的设备。
不过这类设备的硬件开发,显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研发历程,从几年前的VR设备迭代到如今,整体设备从最早的需要有线连接高性能PC,体验时,需要拉着各种很长的电线、数据线,到今天已经能使用手机的芯片和电池技术的红利下让设备变得非常轻便,各种连线也不在需要了依靠自身就能独立运行各类型游戏。这些长足的进步让大家看到了VR游戏全面到来的希望。
不过除了硬件本身便捷性的提升,游戏体验本身确实难以大跨步的往前进。严重的像素颗粒,眩晕感,被限制的活动空间,人眼视野范围不够大等不少问题都是当下VR游戏的硬伤。而这些问题解决看上去确实难以使用当下的设备简单迭代就能达成的。比如像素颗粒,在离人眼球如此近的屏幕下,要想达到电脑上4K效果体验,单眼分比率恐怕得能达到恐怖16K才有可能,只是当前最顶级的PC显卡都无法带动的效果。而眩晕活动空间限制等这些问题更可能需要颠覆式发明的到来可能才能解决。(当然这里指的是能每个玩家都能自己体验的设备,那些把人绑起来的大型设备显然无法进入到千万家庭中)
“云游戏”
云游戏单独作为一个环节来说,可能略显突兀,但云所带来的变革确实我们游戏从业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云游戏平台从最早谷歌提出Stadia,引发行业一震动,到持续几年后被砍掉,似乎已经快成为了一个伪命题。但是云本身带来对于整体游戏行业变革,却是有可能漫长而深远的。
而越来越大的游戏包体,华丽的画面,对于手机内存的侵占电池的续航也是众多游戏玩家的烦恼。云游戏却是真真实实的切中了这个痛点。无缝PC/手机游戏体验,没有任何手机性能的要求,只要有一个相对号的网络环境,云游戏就能给到当下游戏的最顶级的画质体验。而从宁外游戏从业者角度看,对于当下移动游戏的内卷导致的获客成本攀升,是除了游戏研发之外宁外一笔对于游戏公司的巨大投入,包体优化成为了游戏研发绞尽脑汁要去解决的问题。而云游戏的不需要下载包体,宣传视频/图片点击就能直接开玩,这就成本了大幅降低买量成本绝佳方式。同时游戏研发团队也不用在各种绞尽脑汁极限压缩包体,适配低端手机也能在这个层面降低不少成本。对于玩家也不需要了下载等待,手机空间也得到了释放,看上去是一个完美的三方有利的万全之法。
当然看似完美的东西一定会有其他的问题限制,那就是基础移动网络设施真正意义上稳定低延迟的5G移动时代尚未到来。昂贵的流量,随时随地的断流,都成为了云游戏启动的最大的瓶颈,耐心等待基础设施的完善,等待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可能那个时候云游戏能真正的站了起来。
题外话:对于云本身的话题,往往有一点会被忽略,云真正带来的变革,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微软《模拟飞行》给研发提供的思路确确实实的有非常大的冲击力,一个云端地图大到正常的PC用户硬盘都无法容纳的2000TB,却实实在在的模拟了整个世界的地图效果,或许这也是给游戏设计者打开了设计上限的神奇钥匙。而未来性能包体等在传统游戏中的紧箍咒被云游戏解放后,能出现什么样的革新性体验的游戏,一定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元宇宙
这个概念可能是最近最火热,却又是最虚无飘渺的概念炒作。某种意义上来说,元宇宙似乎似乎提供了一个如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头号玩家”所描述的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但是当前技术和电影中的差距却式让传说的那个沉浸式体验的时代又真真实实的遥不可及。
如果说元宇宙是整个虚拟现实发展的终极形态,而打造这个传说第二人生的过程中,却是有宁外很多发展进程是我们不可忽略的。从技术角度说,元宇宙要得以实现,云化、VR、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仿真等等技术,每一项单独拿出来可能都是一个能改变当前游戏行业带来巨大变革的技术。而我们对于这些技术的逐步应用,相信也能在某个时刻给整个游戏行业带来难以想象的发展空间。
最后的思考
在如今的时代下,我们对于游戏行业本身如何突破的思考或许最大的瓶颈就是在于概念的追逐。VR游戏,云游戏,区块链游戏等这些都曾昙花一现的风靡了好一阵,但是好像离成为主流游戏也还有不少的距离。而从问题最本质的根源触发,或许还是会回到“生产力提升”才是各行各业发展的核心源动力。而当前的云开发、人工智能等真正提升效率的技术,或许才是真正游戏研发生产力革命的关键要素。当下互联网的云办公,已经让很多互联网从业者感受到了协同办公的效率提升,而云化的游戏开发,也开始逐步进入到游戏开发领域。Nvdia的Omniverse,已经能让美术程序策划实时的在同一环境下开发,电脑端的美术模型修改完毕,这边的游戏引擎内就能立马看到修改后的结果。而基于深度学习的开发设计辅助工具,也如开始深入到艺术创作中。正如KK大叔在《必然》这本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变革早就已经开始,我们都是喂养“科技“这个生物的奴仆,我们不知道科技哪一天会学会站立坐卧,也不知道哪一天会情窦初开,但我们知道这一天必然会到来。或许就在不久到几年后,我们就能真正意义上进入游戏玩家从小都幻想的沉浸式的游戏世界的”元宇宙“中,而这一天究竟是好是坏,我们谁都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