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8月,党中央决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展现新中国建设十年来的成就,改建天安门广场,并在首都建设十项重大公共建筑工程: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农业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
这十大建筑成为了首都新地标。我们挨个儿看看北京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民族饭店和钓鱼台国宾馆是接待各国元首及高级访华团的地方,华侨大厦虽已重建,但它曾是为海外侨胞修建的家,意义不凡。让我们体会体会首都北京那个时代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的饭店业极不发达,只有少数几家较大的饭店支撑经营,其他的饭店充其量也只能算作街头小旅馆。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首都,每到重大的节日、召开重要的全国会议,全国的人民代表都要来到首都。随着新中国的逐渐发展,与我们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外宾的到来的也日益增多,北京迫切需要大型的饭店。
民国时的北京饭店
民国时期北京饭店内景照片
最初筹建民族饭店主要是为接待全国少数民族、亚非各国外宾,及举办各种会议之用。周恩来总理对饭店的建设非常重视,当时为了选定饭店的地址,周总理与北京市的领导在长安街看了好几次,最后是周总理亲自选定了民族饭店的地址。上世纪五十年代西长安街改造拆除了旧刑部街,在旧刑部街北侧,建起了民族饭店。
1953年西单路口西侧,旧刑部街,报子街东口
北京市对民族饭店的建设极为重视,万里副市长对饭店规模做了具体指示:饭店不少于500个客房,1000张床位。民族饭店的设计从1958年6月开始,前后共拿出14个方案进行比较,10月初,市领导们选定了现在的这个方案。
钓鱼台国宾馆
4、北京民族饭店
据北京建院副总经理、首席总建筑师邵韦平介绍,民族饭店是我国第一栋预制全装配结构、考虑抗震建筑的高层旅馆,其在国庆工程中开工最晚,但施工速度最快,开创了我国大型预制装配式结构机械化施工的先河。
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是从前苏联引进的。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城市住宅面临严重短缺,建筑业发展落后,我们开始向发达国家学习技术经验。
1955-1960年,苏联派来多名建筑工程专家来京指导工作。国内专家开始了工业化试点、编制长远规划、筹建研究所和预制构件厂等工作。
1959年,中国便建立了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装配式建筑——北京民族饭店,其首次采用预制装配式框架。
据资料显示,北京民族饭店用时十个月完成,边设计边施工,施工与设计密切协作,采用装配式框架结构。为了简化构造及利于抗震要求,基础、地下室、一层及部分二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标准层(3~10层)都采用了装配式建筑结构。装配化程度达到了60.47%。所有装配的构件都是在预制厂制作完成。
节点连接采用全干式节点,装配式框架结构外柱2层一根,整间密肋大楼板,接头焊接,在预制柱与梁的节口部位预埋了型钢作为结构传力构造节点。可以看出在当时“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干法连接的技术已经很先进了。
通过民族饭店显露出预制装配式建筑与现浇建筑相比有多项优点:
1,工期短,全部构件采用7台塔式起重机36个工作日完成吊装,保证了十个月交付使用的目标。
2,质量高,民族饭店至今已使用半个多世纪,2006年进行过一次改造工程,迄今为止使用状况良好,并获评20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
3,节约建设用地,由于主要结构构件在工厂生产,现场取消了钢筋加工及堆放、模板加工及堆放、水泥、砂石存放及混凝土搅拌等需要的场地。
4,污染少,水泥、砂石、钢筋加工等高污染环节从现场搬到工厂,保证现场环境远离污染。
5,节约劳动力,通过工期缩短节省了劳动工时,通过工厂预制减少现场人工。
该项目工程也有一些教训,首先构件规格类型多,据统计有836种(6915件),对制作、储藏、运输和安装都带来了不少困难。其次,建筑装修和设备未能相应配合。还有当时采用了型钢节点,用钢量大,造价较高。
民族饭店坐落在西长安街,因此大家就循着长安街而给饭店起名为“长安饭店”。
1959年年初,周总理在御河桥审查人民大会堂模型时,仔细看了挂在墙上的长安饭店图纸。他若有所思地对在场的北京市领导说:“长安这个名字不错,但是我觉得还应该给他起个带有象征意义的名字。”市领导对周总理说:“还是请您给起个名吧。”周总理想了想说:“饭店紧挨着民族文化宫,建成后又要接待全国少数民族代表,我看叫民族饭店比较合适。”就这样,“民族饭店”“诞生”了。
5、钓鱼台国宾馆
历史上的钓鱼台一带,曾经是京郊著名的游览胜地。那时出阜成门南十里,即是古钓鱼台。这里景色秀美、环境清幽。
早在八百多年前的金代,钓鱼台就成为帝王和达官贵人们的游乐之所。
金海陵王曾于此地开宴赏月。金代著名的文学家王郁,隐居此处,并亲筑高台于此垂钓。金朝的皇帝也相中了这片人间仙境,在这里建起了行宫。
元朝初年,宰相廉希宪在这里修建别墅,取名万柳堂,成为盛极一时的游览胜地。
到明朝万历初年,钓鱼台为万历皇帝外祖父武清侯李伟所有。李伟将这里修葺一新,此时的钓鱼台,堤柳四垂,水榭临渊,既有鸟声相闻,也有藤花为伴。李伟闲来无事,临渊垂钓,其乐融融。明朝末年,李氏家族衰落,钓鱼台也就荒芜了。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皇帝下旨在钓鱼台修建行宫,把这里疏浚成湖。在行宫西南,用城砖砌就了一座城门式高台,台上镌刻着乾隆皇帝御笔的“钓鱼台”三字。湖边建造楼阁一座,名“望海楼”,此外还建有养源斋、澄漪亭、潇碧轩等建筑,并亲笔题诗立匾。那时皇帝每次去西郊园林避暑,都会由此经过,在钓鱼台停留歇息。
清末,宣统皇帝溥仪,曾将这座园林赐给他的老师陈宝琛。陈宝琛欣喜若狂,感激涕零。解放前,这里又为傅作义将军的别墅。
1959年,为迎接参加新中国诞生10周年庆祝活动的各国领导人,中国政府决定以古行宫中钓鱼台的园林为主体,兴建了风格各异的19座别墅楼,正式定名为钓鱼台国宾馆。
国宾馆分为古钓鱼台区和宾馆区两大部分。
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
古钓鱼台区基本上保持了清代乾隆行宫的原貌,宾馆区修建了18栋别墅式的小楼供外国元首级贵宾使用。
6、华侨大厦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周恩来总理接见海外华侨时,向他们承诺,要为全世界的华侨建立一个在北京的家。
此后,在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倡议下,由华侨集资,准备筹建华侨大厦。但是华侨们筹集到的资金有限,如果仅使用这些资金修建华侨大厦,将无法建成一座高标准的饭店。因此,周总理决定由财政拨款,提高华侨大厦等级并将其划入到国庆工程中来。
1959年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东侧,一座质朴的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华侨大厦。
华侨大厦建成后,迎来的第一批客人,就是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活动的各地侨胞。在此后的三十年间,华侨大厦始终为海外侨胞服务,成为侨胞们在祖国的家。
在国庆十大建筑中,华侨大厦的规模最小。随着时代的发展,华侨大厦作为一家酒店,其软件、硬件都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1988年决定将旧华侨大厦拆除重建。华侨大厦成为国庆十大建筑中唯一被拆除重建的建筑。
随后,新的华侨大厦在原址诞生了,如涅槃的凤凰般愈发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