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名山文佛山石门洞记
作者 陈胜乐
南辕按
跨大江南北的宜昌城区域,至今尚完整保存下来极著名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刻丰厚的古迹名胜地,则只有江北的三游洞和江南的文佛山石门洞了!石门洞(东湖古八景之“灵洞仙湫”),洞宽76米、深75米、高22米。洞之宏大,“居当地干溪48洞之首”。文佛山佛教寺院及石门洞的龙王殿、张仙殿、灵泉寺等等,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于此二处,除有着诸多宏伟壮观的佛道寺庙建筑外,又尚有着大量的摩崖碑刻及历代文人名流于此留下的大量诗文作品。石刻方面,如极为珍贵的“张三丰石刻画像”碑、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的“列岫丛青”巨碑及龚绍仁的《龙洞歌》诗碑等等。而于诗文方面,则有着为林则徐所赞誉有“国士之风”的清代著名方志学家、文学家王柏心之《游石门洞诗四首》、《游石门洞记》等诗文;又有着南明宰相、《周易》大学者、文学家文安之,曾五任南阳府知府、《荆州府志》总纂、著名楹联诗文作家顾嘉蘅及邓传密、罗缙绅等等历史文化名人,均曾于此留下了众多诗文。自明代至20世纪50年代初,文佛寺及石门洞,均曾是当地方圆百里域境内的民众及商贾、官员们等之络绎不绝地前来求神拜佛、焚香祈祷求雨的圣地!如今,江北的三游洞已成为了名扬海内外的名胜古迹旅游景区;而自20世纪50年代直至如今,宜昌城域江南岸的文佛山、石门洞,则一直沉寂无声,犹如石沉大海,鲜为人知。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遗憾啊!故此,笔者特建议,我们宜昌人应将文佛山、石门洞,打造成宜昌城区域内的一个极著名的古迹名胜旅游景区!是的,“逝者如斯夫”,光阴可逝;但古迹人文名胜地文佛山、石门洞依在,宜昌人的记忆永存!当代宜昌的老文化人、老作家们,则于心中永远铭刻着它、记忆着它!宜昌著名资深实力派作家、文艺评论家陈胜乐先生,便曾写下了一篇《文佛山石门洞记》美文。该文以生花之笔、情彩并茂的散文形式,写出了文佛山、石门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乡情、乡愁。笔者对于此文的深切感受是,百读不厌,余音绕梁,回味悠长!为宣传弘扬文佛山、石门洞深厚的历史文化,于此,笔者特将此文向“清灵书香”推荐、并由该公众号向世人发布,以让笔者及该文作者与大方们共享!当然,这也算是抛玉引金吧!
文佛山石门洞记
陈胜乐
文佛山位于点军区联棚乡楠木溪村与大柏村交界之地,为三峡奇峰景观之一。因与宜昌、宜都、长阳三地交界,故有“一脚踏三县”之说。平均海拔670米。该山状似一倒扣箩筐和鸡笼,因此又别称“筐覆山”和“鸡罩山”。
(清灵书香)
文佛山为佛教旅游胜地,属天下丛林四绝的当阳玉泉寺分院。据当地人介绍,景区由岩洞区、林茶区、佛教文化区和大溪河谷走廊生态景观区组成。景区内有古牌坊、文佛寺、茶道馆、碑林岗、民俗村、植物园、度假村、勇者探险俱乐部等八大景点。文佛山群山簇拥,下俯诸峰。山峰直摩云霄,其形若佛拊珠之状,并有群峰垂首、唯其独尊之秀!最高处海拔710多米,1868级斧凿之阶,山顶有平地2000平方米。挂壁盘伸向山顶,随峰巅隐没云天深处。
(清灵书香)
这里最著名的风景当数毗邻楠木溪水库的石门洞。明洪武八年(1375),石门洞百里内外久旱不雨,村民在石门洞取龙潭水求雨灵验,从此石门盛名远播,六百年来钟磬之声幽谷传响,香客游人不绝于途!石门成为万民朝拜、祈福祈雨、有求必应的“龙洞”!据明代《夷陵州志》载:“石门洞内龙王殿后有一潭水,不盈不涸,岁一溢自洗其殿,特有灵异”,故又名灵泉。该潭“潭深莫测,郡人以瓶取水求雨,无不感应。弘治元年(1488),知州陈宣诣洞祷雨,祭以文”。又据清《东湖县志》载:“石罅中清泉流出,潴而为潭,冬温夏凉。旁一小石洞,势蜿蜒如游龙,绕潭而昂其首。岁旱往祷,应念辄雨”。石门洞成为隐居深山的人间仙境。历代文人游石门洞后,留下无数诗文,仅宜昌地方志上收录的,就有诗35首,文7篇,碑石铭刻30余件。
(石门洞碑刻 张清平摄)
文佛山绝顶之古寺,源于唐,建于明,盛于清。自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修建文佛寺,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相传清世宗顺治福临辍朝辞位,皈依佛门,出家五台山,云游江南名山,来此参禅挂箪。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曾微服寻父至此,父子山崖相遇竟不相识,怅叹与父皇无缘。
(清灵书香)
遂观山势,察地理,发现文佛山绝壁险要,体态独特,酷似一尊佛主,即命此山为文佛山,并传旨宜昌府拨库银扩建寺庙。历时八年,文佛山上的毗庐殿、祖师殿、三圣殿、云宫殿、斋善堂等庙宇琼楼相继落成,规模宏大,香气四溢。
(清灵书香)
铭记不尽的沧桑,诉说着千年寂籁的钟磬声,尤响今人耳际。昔日僧人宴坐峰顶,寂默于袅袅的青烟之中,引而与语,其视舒缓,其行安详,迹不如俗,影不出山,闲旷息心,专心念佛,使文佛山成为佛与自然共生的境界。因而佛名远播,山中僧者日众,成为四方佛徒竟朝的圣地。
(清灵书香)
雍正年间,文人墨客邓培藻、毛一骢、马一德三贤士游玩到此,留下“望登食宿筐覆山(文佛山)”的妙诗绝句,脍炙人口。唐毛一聪登山有诗云:“翘首峰如削,问树半无名。犬白云中吠,僧来谷口迎。悉童尤解事,一杖音前程。”南阳知府顾嘉蘅为文佛山撰文记史,其碑刻犹存。文佛寺历十代住持,其第四代住持止明和尚德高望重。相传他在宜昌镇江阁曾为慈禧太后讲经说法,倍受赞赏。朝廷遂命其进京受封为国监事、国理财,光耀佛门。历代诗人官吏极赞文佛山之美,可惜众多诗文已经散轶,是为缺憾。
(清灵书香)
远足文佛山,意不在攀峰拾级,而重在浴净心身,体察自我,感怀佛的精神,弃绝世俗的杂念,珍视充满智慧的泰然心境。
山因佛而名,佛以山而盛。自此川东鄂西善男信女朝观不绝,学佛者众多,至今人气不断,香火旺盛。
(清灵书香)
著名书画家杨鹤林游览文佛山后有诗赞曰:“高寻白云逸,秀夺五岳雄。”文佛山,巍巍俯瞰楠木溪、石门洞等无边无涯的青峰绿海;而她,则是挂在天上的一颗闪闪发亮的珍珠。
(原载《宜昌语文》,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第1版)
(清灵书香)
(石门洞碑刻 张清平摄)
(石门洞碑刻 张清平摄)
(石门洞碑刻 张清平摄)
作者简介
陈胜乐,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三峡文学编辑,西陵区连续五、六、七届政协委员、文史资料编纂委员。著有《散文美学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当代散文新思潮》(百花文艺出版社)、新世纪作品与争鸣》(中国文联出版社)等9部理论专著和文艺作品集,作品被《湖北新文学大系》、《中国散文史》、《土家族文学史》等收录,《人民日报》副刊、《文艺报》等多次刊发或转载,《新华文摘》有专辑介绍收藏,曾获湖北省政府文艺论文奖等。
(张清平摄)
(张清平摄
编者后记
传说当年康熙寻父来此,走至半山腰,只见一个和尚衲衣芒鞋躺在山路上,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大大的“人字”。走到跟前,康熙便向这个人打听自己父皇的下落,那人回康熙这里并没有他要找的人,康熙问那人怎么称呼?回说“八X和尚”,飘然而去。走了一段路,康熙猛醒:八X合起来不就是父亲的“父”吗?遂差人急寻那个和尚,莽莽青山,哪里还有人影?苦寻父皇,与父擦肩而不识,是天意弄人还是造化如斯?
当地人传讲,文佛山寺院旧时有学堂,且每年都有中举之人。顺治帝当年出家,曾作自勉诗一首,刻在上文佛山门洞处:
(瓦尔特)
走过尘封的历史,又是一个金秋的季节!
清灵书香公众号多年来致力宜昌本土文化研究、发掘和推介,旨在薪火相传!原创文章内容涵盖人物、文史、红色文化、民间文化(故事)、诗歌、散文、杂文、地域姓氏文化、时事新闻等。
深情期待您的光临,共同关注锦绣宜昌!
不管您是外乡人,还是本地人,不管您是在家乡供职,还是在异域打拼,抑或曾经路过或工作在这里,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时候,请来踩踩,让我们共同走进宜昌的灵山秀水!衷心希望文佛山、石门洞早日掀开如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面纱,再现昔日风采!走出宜昌,走向世界!
同时,敬请方家大师光临指导清灵书香的文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