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戴姆勒集团旗下的客车品牌,赛特拉的名字在车迷当中可以说无人不知。其实在进入戴姆勒这个大家庭之前,赛特拉也是名声显赫,在当时与奔驰同属欧洲十大巴士品牌之一。就因为这样差点影响了戴姆勒对赛特拉的并购。最终梅赛德斯-奔驰客车业务和赛特拉客车合并,组建成新的艾瓦巴士(EvoBus)公司。
要我说赛特拉的发展史可以分成两部分,合并之前属于家族式企业,合并后属于集团式企业。究竟哪种方式更好我没法说,只能说什么形式更适合当时的市场情况。下面就先来说说家族式发展时期。
赛特拉合并前一直属于凯斯鲍尔家族,这个家族是从德国乌尔姆(Ulmer)开始发迹的。就像我国古代一样,在道路不平的年代,最佳的运输方式就是水运,而这个家族的发展正是因为乌尔姆紧挨着多瑙河,开始从事造船事业。
1909年的乔治·凯斯鲍尔
卡尔·凯斯鲍尔的父亲乔治·凯斯鲍尔是家族的创立者,这位睿智的老人早早发现了水运的弊端,那就是只能沿着河道经营。随着车辆制造和动力技术的发展,道路运输的发展越来越快,已经逐渐取代了水运的霸主地位。于是他安排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卡尔·凯斯鲍尔,放弃了家族的造船工艺,进入乌尔姆一家轮式马车工厂做学徒。
卡尔·凯斯鲍尔正是凯斯鲍尔公司的创始人,1893年,29岁的他在乌尔姆开办了自己的马车制造工厂,一个传奇的品牌从此诞生。通过不懈努力,公司的马车业务蒸蒸日上,并在19世纪末设计了能够乘坐18名乘客的观光巴士。
随着汽车的发明和普及,马车逐步走向了没落。卡尔就像他的父亲一样,及时的投入到了汽车的研发中。并在1910年参与了威布林格长途客车的建造,车辆采用Saurer Arbon公司30马力的底盘,车身部分由凯斯鲍尔工厂生产。这款现代公交车的鼻祖车型,首次将驾驶员邀请到了室内,正式告别了马车夫式的驾乘模式。
卡尔·凯斯鲍尔的标志
通过这次成功的尝试,卡尔发现了汽车车身制造这个新市场。并从乘用车业务中将这部分拆分出来,组建单独的生产部门。值得庆幸的是,也正是因为这部分业务的成功让凯斯鲍尔度过了美国经济大萧条带来的危机。
1929年生产第一款全景玻璃天窗客车
随着美国经济大萧条引起的经济危机到来,凯斯鲍尔工厂的客户们下单时更加谨慎。而卡尔·凯斯鲍尔的儿子奥托·凯斯鲍尔则从中看到了新的商机,1930年研究出可以快速更换的车身,几分钟就可以将一辆30座的客车变为货运卡车,也许这是德国最早的模块化车身。
危机就是危险和机会并存,而奥托·凯斯鲍尔正是抓住了机会,熬过了这次经济危机。随着经济形势逐渐转好,人们对于客运有了更高的要求,紧抓市场脉搏的凯斯鲍尔开发了这款“奇葩”客车。客车尾部高高抬起,乘客视野更加宽阔,而加高的底部则设计成为行李舱。
而正是经济的繁荣,让卡车底盘需求暴增。作为生产车身的凯斯鲍尔居然出现底盘不足的情况,凯斯鲍尔结合自己30年代模块化组装的经验,开发了全承载车身,这是客车脱离卡车底盘的一个里程碑。世界上第一辆全承载车身的客车就是赛特拉 S8豪华客车,1951年凯斯鲍尔工厂下线了第一辆赛特拉 S8客车。赛特拉Setra的德语全称为“selbsttragend”,就是自给自足的意思,寓意全承载车身的客车彻底与卡车底盘没关系了。
赛特拉S10
赛特拉ST110
之后公司相继推出了适应各种情况的赛特拉S6、S9等车型,为赛特拉占领全球客运市场提供了支持。在1959年又推出了S10系列车型,包括S14、S15和ST110。
在1963年法兰克福国际客车协会(IAA)展会上,凯斯鲍尔展示了新款赛特拉S125。该系列属于赛特拉100系列,其中包括S100、S110、S120、S130、S140等共22个细分车型供客户选择。
1973年,赛特拉S200超高地板系列在日内瓦车展上展出,这款三轴客车底部为超大行李舱。通过梅赛德斯-奔驰235kW的V型发动机提供强大动力,赛特拉和奔驰从这时起结下了不解的缘分。非常不幸,同年创始人卡尔·凯斯鲍尔去世,公司进入奥托·凯斯鲍尔的时代。
赛特拉200系列共提供6种车型,分别是S211H、S212H、S213H和S215H四款高地板车辆,车身高度为3.09米;以及两种高顶车型S213HD和S215,高度为3.34米。
为了应对客运市场载客量的增加,1982年凯斯鲍尔推出了赛特拉S228DT双层客车,车身总高度4米,第一层车内高度1.8米,第二层车内高度1.68米。可惜好景不长,1989年奥托·凯斯鲍尔也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虽然公司在1991年还是推出了新的赛特拉300系列,但是给人一种英雄迟暮的感觉。
凯斯鲍尔失去的不止是两个领导人,也失去了核心精神。传奇的赛特拉客车在凯斯鲍尔家族的手中曾经屹立在顶峰,但也开始走向了衰落。
1995年凯斯鲍尔集团旗下的赛特拉客车被戴姆勒集团并购,与梅赛德斯-奔驰的客车部分合并成立了新的艾瓦巴士(EvoBus)公司,下期我们聊聊在戴姆勒大家庭中的赛特拉如何应对新的市场形式,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