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家不起眼的小工厂,到LED封装霸主,木林森用了14年的时光。
从0开始转战LED照明成品应用市场,到问鼎国内照明行业第一的宝座,木林森只花了短短几年的时间。
后疫情时代,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木林森这艘LED全产业链的航母,也在时代的巨浪里,开启了新一轮的扩张和升级蜕变。
被迫增长的压力
2020年,一场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令各行各业大受冲击。受疫情影响,这一年,木林森的业绩和利润双双下滑。年度营业收入约173.8亿元,同比下滑8.39%;净利润仅3.02亿元左右,同比下滑约38.6%。
资本迷恋数字增长。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为了满足资本市场的期望,企业不仅需要维持增长,而且需要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然而,一家年销售额1亿元的企业,只需拓展2000万元的新业务,便可实现20%的业绩增长。而对于木林森这样年销售额约180亿元的行业巨头来说,即便是保持10%的增长速度,对新增业务的要求也是将近20亿元的规模。
它必须寻找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都足够大的新增长点。并且,新业务拥有良好的毛利率。
千亿级新兴市场,木林森竞逐植物照明新蓝海
天山北麓的伊犁,水草丰美,有着“塞上江南”之誉,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主要养殖新疆细毛羊、伊犁马、新疆褐牛、中国美利奴羊等。2021年9月,木林森旗下子公司奎屯木林森光生物科技与位于伊犁的天兴牧业签署价值1.6亿元的智慧植物生长舱设备采购合同,以缓解新疆及西北地区牧草不足的问题。
据悉,与传统农业相比,智慧植物生长舱设备将极大缩短牧草生长周期,提高单位产量,并可实现新鲜牧草的四季产出。有数据显示,植物照明培育的牧草鲜苗,无论是小麦抑或大麦,只需6天就可实现6-8倍的产出。目前,木林森已实现设备的量产。
牧草刚需强劲,木林森果断布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食品需求量增大,牧草的刚性需求也不断提升。然而,我国牧草产业起步晚,牧草品质较低,加之75%以上的地区冬季缺草,牧草需大量进口。
据近日履新的木林森执行总经理唐国庆表示,目前仅南疆四县的饲料粮需求每年就高达4000万吨,订单量金额可达400亿元。
牧草市场的诱惑力,着实让人心动。今年8-9月,木林森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签署项目合作协议,部署苜蓿及牧草领域的植物照明项目。其中,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的合作,前后历时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木林森在植物照明领域的急迫性和行动魄力,可见一斑。
植物照明,未来可期
除牧草外,木林森还将与科研机构努力开发新型植物照明系统。例如,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发的无人植物工厂水稻育种加速器,通过多光质组合的LED光源光照、营养、温度等的精准匹配,可让水稻生长周期从120天缩短至60天,对我国的粮食战略可谓意义重大。
此外,蔬菜、瓜果需要保持新鲜,长途运输不仅造成折损,也让其成本大增。特别是一些高寒地区、边疆、远洋航海等特殊环境下,新鲜蔬菜的供应更是一个大难题。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副所长杨其长预测,将LED运用在植物照明上,市场规模可望达4700亿元。另据Frost& Sullivan预计,2020年至2024年全球植物补光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25.5%,市场规模将在2024年将达到115.0亿美元。
目前,LED植物照明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 荷兰等少数国家和地区,而国内仍属成长初期,市场增长空间异常巨大。
新兴细分市场上的商业逻辑
在过去的10余年里,木林森凭借着封装的产业链优势,快速抢占了大量LED照明市场份额。目前,LED新兴市场不断发展,照明市场需求不断专业化、细分化。那么,原本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取胜的木林森,能否在这些细分化的新兴市场上再创奇迹呢?
对于类似的问题,也许,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是”或“否”来判断。但如果我们遵循普遍的商业原理来研究,或许能接近答案,以及找到更容易实现成功的路径。
经过近10多年的快速发展,LED照明已迈入2.0时代,即从关注光效、显指、色温等视觉因素转向生物节律、健康、心理情感等非视觉因素。这种升级,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明显改变。
一是跨学科融合趋势增强。科技的快速进步,让照明产业不再只是原有基础上的延续性创新。在过去上百年的时间里,照明行业不管历经多少次光源替代革命,出现过多少次突破性的产品,但大体仍可归结为延续性创新,其对产品的性能要求仍是更亮、更好的光品质及节能等指标。而非视觉照明时代,则采用完全不同的一套评价指标:怎样让植物生长得更快、更好?怎样让人的注意力更集中?怎样更有效杀菌……
因此,LED照明领域的创新,已经变成“组合集成式”的创新迭代,需要光学与生物学、心理学、病理学、互联网等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这种转变,提高了创新的门槛,不断超越单个企业所能企及的范围,创新也不再只是照明这个圈子里的事情。它需要产业链上的参与者走出自身、以及行业的局限,通过生态系统进行合作式创新迭代。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具备强大的品牌和资金实力,否则难以聚合外部的顶尖资源,也难以承受新兴市场前期巨大的研发投入和时间投入成本。
木林森在植物照明领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合作,在硅基黄光LED与江风益团队的合作等,都是这种“资源整合,价值共生”模式的最好诠释。龙头企业具备更多的优势打造超级“朋友圈”,链接的资源越多,碰撞的能量也越多,企业也进化得越快。
其次,是客户群体的改变。在以往,照明产品多是通过经销商、设计师等渠道销售给终端业主。而进入LED照明2.0阶段,随着价值网络的改变,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客户群体,如植物照明领域的牧业公司等。
而植物照明等新兴的细分市场领域,先进入者常常可以快速建立起领先的先发优势。同时,新兴细分市场的产品解决方案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也有利于企业建立竞争壁垒。
因此,从资源和市场竞争基础的维度来看,木林森在LED细分市场上似乎具备了更多成功的可能性。
创新驱动,木林森迈向创造新时代
彼得 • 德鲁克曾说:在动荡的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沿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近两年来,外部市场环境越发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靠传统的减库存、降成本的方法已难以应对本轮的经济危机。在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的当下,木林森也悄然发生着一系列的改变。
一是多点布局,向中高端市场迁移。
一般而言,新兴市场发展的初期,市场规模较小,单个细分市场恐难以满足大企业不断增长的业绩要求。因此,木林森采取了多点扩张的策略。
凭借着多年的技术沉淀,木林森开始寻求在照明生态链中高端照明应用产品的突破,并重点布局Mini LED、植物照明和UVC深紫外消毒杀菌及空气净化等领域。在木林森看来,这些都是高附加值、高量级与高成长性的LED细分市场。
这些产品具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长发展周期的特点。对此,木林森采取了“平台化+领投”的模式,加强与高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未来发展的新动能。
二是加强前瞻性技术研发。
木林森一直拥有良好的创新基因,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已达2500余项。据悉,目前木林森在全球拥有四大研发中心:广东中山的实验中心、德国加尔兴和艾希斯特全球创新中心、美国威明顿区域研发中心、中国深圳全球开发执行中心。依靠全球性的研发系统,木林森正开展前瞻性地规划产品和技术发展方向,如:Jetlag调节时差的照明系统、Smart Modular自动配网和室内自动定位智能照明系统、BioLux人因照明系统、TruWave Technology全光谱LED技术、光触媒技术等。
三是进一步深化品牌战略。
多年的积累,让“木林森”品牌已建立起较高的知名度。而近年通过对朗德万斯的并购,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声誉亦得到极大增强。目前,木林森拥有国外百余个高端照明品牌,其中包括具有百年历史的品牌“朗德万斯”及“喜万年”,以及“欧司朗”品牌的使用权等。
四内部优化管理,增强抗风险能力。
在过去的一两年里,木林森照明进一步推行精益生产和设备的自动化升级,对公司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改革,并加强现金流管理,大幅降低资产负债率,以增强应对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的抗风险能力和应对能力。
心向阳光,奔赴“那拉提”
经过三四十年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在许多产业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5G、高铁、移动支付等。
而从木林森收购拥有百年光科技传承、欧洲贵族血统的朗德万斯的那一刻开始,也许就意味着中国的照明产业已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国进洋退,前方已无领跑者,过去的“跟随策略”、“拿来主义”已行不通。我们需要凭借自身力量开发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尖端、前沿性的技术上扎实攻关。否则,只能陷入内卷的漩涡。
近年来,木林森留给外界的印象是不断扩大的规模。但在这个成功与失败都成10倍速变化的时代,外界也许并不能深刻体会这个产业巨头正承受怎样的煎熬和挑战:对朗德万斯收购后的消化和业务调整,对新增长业务、新技术的探索,组织内部的优化和变革……可以说,这些挑战,不亚于再一次创业,必须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而从目前来看,木林森一切表现良好:朗德万斯赢利能力大幅提升,新业务积极推进,内部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
而文章的最后,让我们把目光穿越回千年前。
传说成吉思汗西征时,途径天山深处。时值春日,但山中却是风雪弥漫,寸步难行。他指着山那头激励将士说,翻过去就是水草肥美的草原,然后策马前行。当军队一鼓作气翻过山岭,但见莽莽草原,繁花织锦,流水淙淙,艳阳高照,他们欢呼着“那拉提!那拉提!”——意思是“阳光照耀的地方”。
那片名叫“那拉提”的草原,就在今天的伊犁境内——木林森植物照明落地实施的开拔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