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农村、农民、农业构成的中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心头的大事,几十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无不是以“三农”问题为主题,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作为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把饭碗拿在自己的手上,想办法让几亿农民增收致富,进而实现农村的现代化,让居住在农村的人们能够幸福地、有尊严地在青山绿水中享受与现代社会接轨的田园生活,一定是我国当前农村发展的目标。如何实现呢?
首先,实现能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人口聚集,让农村人口由传统的面状散点式分布向点轴状分布转变,即强调集镇、中心村、行政村的公共服务与交通中心作用,并以这些枢纽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和相当水平的基础设施服务,如医疗、教育、供水、供电、网络等。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城市生活的基本需求,相应的,也是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基本要求。否则,一面山上只有几户人家,政府没法为其提供这些基本的基础和公共服务。
第二,通过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将各级农村集中式居民点纳入到国家交通和通讯网络中来,使得这些居民点能够借助现代交通和网络手段与外界保持物流、人流、信息的实时沟通,进而在可能的情况下,将这些居民点纳入到全国大市场内,参与全国甚至全球的市场活动,至少,有了参与现代市场的最基本的条件。
第三,挖掘特色。很多农村地区,对自身的特色浑然不知,同时,很多城市居民想找有特色的休闲地或者寻求特色产品,又苦于没有信息渠道。个人认为,中国拥有1000余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领海面积,各省、市、县甚至镇均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中国庞大的中产级以上阶层,对各种特色产品,包括吃、穿、住、用、行等方方面面均有超大的需求。也就是说,只看中国市场,一方面有庞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有很多特色产品,中间需要对接,需要宣传和策划,需要资本的介入,需要相应的产品包装……,可以说,面对广大中国市场,任何一样有诚意、有特色的乡土产品,一定会有市场,不但有市场,而且是一个蒸蒸日上、不断变强变大的市场。差别在于市场是否真正发现了你的特色,并且认可!
第四,保持特色、发挥特色。商业化一定是特色变现的途径。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过度商业化带来负面影响的案例,不再一一列举。所以说,有限商业化,以自然心态面对商业化,是保持地方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过度商业化的案件很多,由过度商业化带来负面效应的案例也很多,甚至由于过度商业化导致特色缺失,甚至一切向钱看的案例也不少。想持续发展,商业化是途径,过度商业化就是杀鸡取卵了。道理很清楚,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不一定都能做到。
第五,在一定的制度体系下发挥人的作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一群人中,一定有一两个领头人,引领大家前进。如果能由地方领头人带动,充分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对农村的发展一定是大有帮助。
第六,科技创新放之四海皆准。如果能将农、林、牧、副、渔、旅游等与新科技相结合,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将会对大农业产业颠覆性的影响。
想到这个主题,等到写完才发现写得有点太正式。不管如何,表达清楚就好。个中观点,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