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揭秘中国青少年冷兵器格斗爱好现状(一)—— 侠士信仰·上(冷兵器格斗训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29 15:58:08    作者:life    浏览次数:459    评论:0
导读

作者简介:80后,处女座,男,自封传统文化卫道士,曾从事过家庭教育工作且乐此不彼的与人交流此道,最擅长的工作是在互联网上推广及策划运营(前提必须是自己也喜欢的)产品,兼职运营个人的刀剑艺术主题交流论坛《装备网Igearbook》三年收获了

作者简介:80后,处女座,男,自封传统文化卫道士,曾从事过家庭教育工作且乐此不彼的与人交流此道,最擅长的工作是在互联网上推广及策划运营(前提必须是自己也喜欢的)产品,兼职运营个人的刀剑艺术主题交流论坛《装备网Igearbook》三年收获了丰富的行业资源,同时也是国内唯一刀剑艺术杂志《名刀》杂志社特约编辑,最大的也是坚持时间最长的业余爱好就是本文所提到的内容。

前言

侠客,一个能让所有人十分熟悉却又十分陌生的话题,“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我们这几代人从小就被无处不在的电视媒体信息所覆盖,而对于我来说,耳濡目染萦绕不去的,始终是拥有绝世武功却又高风亮节的侠客们。30年过去了,不变的是古装剧剧情,变了的是我们。

童心不在,但世界依旧是现实的,不绝于耳的社会冲突与矛盾,即使你跑出了地球,也还得面对伽马星人的进攻。安全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和平的根本意义就是让人人都生活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里。我们不是美国NASA,再怎么努力也突破不了地球引力的课题,我们参加不了北极问题国际会议,不能跟“贝爷”一起生吃鲜鱼宣传环保,更影响不了地球生态环境逐渐暗淡的恐惧感。

但作为一个人,我们可以从改变自己做起,让自己积极一点、健康一点、快乐一点、幸福一点、自由一点!去工作吧,努力赚钱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让自己为全世界人民的幸福感指数做贡献,但是,人生忙碌一辈子,必须得有一点爱好吧。这是一个越来越温暖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越来越冷漠的社会,自己都不善待自己,考虑下自己的内心,如何让别人去喜欢你?一个适合自己的爱好绝对可以改变人生态度。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大声喊出来,尝试简单的运动方式,尝试积极的人生信念,尝试进取的社交活动,尝试简单的感悟人生:学会自控,才是王者!这似乎是病毒式小苹果式的传销口号,不过,如果前面几点都能找到各种可以替代的爱好方式,那最后一点控制自己的身体状态,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道德感,肯定可以在“冷兵器格斗”这个话题里找到答案。

本篇共分六章:

国内冷兵器格斗现状;世界主流冷兵器格斗现状;冷兵器格斗对于个人身体素质的提升和精神修养的塑造作用;侠士精神文化对于社会及民族的积极作用;冷兵器格斗对于青少年人格健全的培养作用;目前使用的拟真格斗装备简介。

请注意,这不是在创造新的问题,它仅仅是针对现代人的生存状况,给你一个参考答案,提醒你如何去解决早已存在的老问题。

本篇简介

作为一个爱好,我当然希望它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认可。或许这个爱好里,最值得普通人、新人、机构、组织去理解与认可的东西,就是它出生时DNA里就一直携带着侠士精神的基因。

希望得到更多来自陌生人的支持,这才是我真正想要推广的群体!如果反馈不错,我会继续第二篇,第三篇···会更加深入的做这样的尝试性介绍:《如何建立自己的格斗体系?》《选择了这条路,我该如何坚持?》两个内容。

主要包括世界三大主流格斗体系、主流兵器装备详细介绍与相应的技术风格、如何看待古代武术的今用、如何看待自学与门派学习、关于建立个人体系的建议、个人武术体系的参考材料等。

那么,就让我们开始进入这个精彩的未知世界吧···

第一篇 源起:侠士(骑士、武士)信仰

  • 一、国内冷兵器格斗现状

Long Long Ago···前文所提到的《侠客行》,作者李白,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游齐州时。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这是与唐代西域交通发达,全国经济日益繁荣,城市商业兴旺的盛唐时代有关,所以,不仅是燕赵传统的多侠士而已。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更促成了少年喜剑术、多侠士的风气。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自幼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高冠佩雄剑”甚至,他一生都不离剑的:“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时移世易,一千多年后,中国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清一色的欧洲兵器,欧洲骑士甲——

他们使用的对打武器,大部分都是一种称为尼龙兵器的仿真刀剑,有尼龙仿真刀剑、尼龙仿真斧等等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款式,只要是属于历史上的主流兵器,大部分都能找到仿真版本的。

这就是尼龙材料,尼龙是美国杰出的科学家卡罗瑟斯(Carothers)及其领导下的一个科研小组研制出来的,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种合成纤维。尼龙的出现使纺织品的面貌焕然一新,它的合成是合成纤维工业的重大突破,同时也是高分子化学的一个非常重要里程碑。

而尼龙器械最早是国内一位专业人士发明的,在当时还没有国内外尼龙器械先例的情况下,尼龙是他在十种高强度聚合物物种实验测试后,才得到在当时来看最合适的材料的结论,并继而研发出各种款式的练习器械。现在他已经开始着手测试研究更高级的新材料了。

(以上图片转自国内,虎贲骑士团,各地区皆有独立组织的爱好者团队;尼龙器械作者_孝陵卫)

还有爱好者拿着这种“雪条棍刀”,他们喜欢穿现代人的护甲:

无线電視《今日VIP》訪問播出

《南華早報》青年報專訪

《好出奇》电台節目訪問

(转自香港, 龍德体育学会)

有的人这样玩:

(转自国内,广州和深圳,斗战胜会)

还有人拿着“黄玉米棒子”:

(转自国内,大连,汉威安全剑格斗)

而我,则是这样的:

(上边两图里左方是我)

这是“穿越剧”吗?还是动漫“角色扮演”COSPLAY?其实,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兴趣、信仰。

这个群体的参与者大多十分相信武术运动对个人将会带来巨大的改变,因为我们的这种格斗理念与方式对武术体系没有限制,可以自由选择欧式、日式、中式的武器与技巧,所以每个人大多拥有自己的一套训练方式,通过格斗对打等体验,总结交流,逐渐构建成属于自己的技巧体系。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使用这些兵器的真实武士早已不复存在了,站在探求真实格斗的理念上看,也没有十足的原始依据,比如详细的古代书籍资料、优秀的古代武术传承人等。

归根结底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印证武术的真实效果,去诠释大家心中几千年前真正的古代侠士(骑士、武士)精神。

它对于普通人来说,既十分熟悉又极度陌生,究其根本,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通过这样的实际接触之后,找到个人理想的答案。

真正的侠士(骑士、武士)精神究竟是什么?

  • 二、世界主流冷兵器格斗现状

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有一些被认真保留下来的古代武术逐渐演变为现代武术流派,或成为世界性的运动,奥运会的竞技项目,它们的默默存在或许可以证明,坚持这种精神的必要性。

奥林匹克击剑运动

14世纪的欧洲,击剑与骑马、游泳、打猎、下棋、吟诗、投枪一起被列为骑士的七种高尚运动。为了研究和推动击剑技术的发展,欧洲各国纷纷成立击剑行会(协会和学校)。西班牙被认为是现代击剑运动的摇篮,第一本击剑书籍就由两位西班牙教练编著。而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也在此时出现了一个令人炫目的骑士阶层,他们以精湛的剑术纵横天下,博得了广泛的美誉。此后各国贵族纷纷效仿,一时间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

1776年,法国著名击剑大师拉布瓦西埃发明了面罩,这一发明使击剑运动进一步走上了高雅道路。人们戴上面罩、手套,穿上击剑服,就可以安全地进行一连串的攻防交锋。面罩的问世是击剑运动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19世纪初,在法国击剑权威拉夫热耳的倡议下,将花、重、佩这三种不同式样的剑的重量再加以减轻,同时对一些技术原理及战术意义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在一些欧洲国家经常开展竞赛活动。击剑运动由此逐渐成为国际性的体育竞赛项目,并最早成为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一员。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就设有男子花剑、佩剑的比赛。

剑道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的日本,被占领军总司令部认定剑道为残酷恐怖的武技,遂与射击、铳剑术等,全面的禁止练习,一般人所拥有的护具,全部没收并予焚毁等。

后来由森顺造氏等出面陈情并反驳谓:

“剑道并非如贵部所思,专为学习杀刃为本旨之技,其所含更高次元的精神意义为:承习古传诸流攻防体技之间,不仅形而下之体格、体力、健康、长寿等之增进,更能具备形而上之观察、理解、判定、断行、思考、克己、撙节、礼让、信义、仁爱等精神上的教育,故贵部如此禁绝,是否悖民主主义之自由精神,何况,际此原子武器的时代,而却对此剑道有所畏惧而予禁绝,岂不是一件非常可笑的怪事,与浅虑谬误之指施?”,如上反驳提出后,剑道禁止的命令果获停发。

1954年全日本剑道联盟成立后,为剑道的复兴和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于1975年重新定义了现代剑道的宗旨,是:“磨练身体与心智,塑造强大的精神力量;籍由正确而严格的训练来使自身剑技得以进步、使人礼仪和荣誉感得以培养、使人学会与人真诚相待,同时提高练习者的文化修养;以促使练习者能热爱祖国和社会,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广泛的贡献。”


短兵运动

1927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了全国首届国术考试,国考所用兵器,一律是国术馆发下的木制器械,枪头剑端用棉布包扎,蘸上石灰,比赛结束后,身上白点多的人为败(这和古典小说中的比武何其相似)。为防不测,应试者胸前均配有皮制护具防身。除拳脚兵器考试外,最后还有文科考试。文科考试内容有国书历史、国文、地理及生理卫生,如应试者不能笔试的,也可以口述。最优等前三名本来拟定颁发“国士”、“侠士”、“武士”称号,后因故作罢。

短兵在中国文化当中是对尺寸较短的冷兵器,如短刀、剑等的统称。在现当代中国,“短兵”除具有其传统意义外,还特指一种新发展起来的类似击剑和剑道的运动形式。它是两兵相交、相较、相抗、击刺、相搏的对抗格斗武术形式。而非剑刀术套路演练和套路竞技的形式。

在中国漫长的武术史,自近代热兵器逐渐取代了冷兵器在兵事和武备上的作用,武术中的各类兵刃,其对抗、格斗、斩击的较艺作用,在逐渐地衰微和消弱。于是其技法上的演练,有向武艺美化,表演化的形态发展趋势。即使是十分传统的武术流派、拳种,虽在传授上重技击、言实战、讲用法,但在实质上却少检验和校正实用技法的手段,故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一些优秀的技能招式,因缺少验证的方法和机遇,而难以辨别其技法招式的质地。

《中国短兵:教学 训练 竞技》(三秦出版社)是马贤达编辑的一本书籍。马贤达(1932~2013),武术教授,武术教育家,中国首批国家级裁判,中国武术九段,中国武术当代著名权威之一。中国著名武术流派“通备”武学的当代宗师。其为武术世家出身,其家族六代传袭和研练武术,为中国武坛望族。回族,祖籍河北省沧州。1980年,马贤达在国家体委的推荐下参加了香港影业公司选聘拍摄电影《少林寺》武打演员和教练的选拔,他被选中担任教练组和领导小组组长。1985年首日本国之遥,由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组成“中国武术代表团”,他出任副团长,并作了表演,日本《武道》杂志称马贤达为“现在中国武术第一人”。

书中所说“短兵”较技形式,并非新形式,而是中国古老传统的剑刀格斗技法的延续,根基深远,内涵丰富。对于它的发展,从以剑刀法为代表的上古谈起。马贤达先生此部著作的完成花费了几十年的心血,其书语言严谨,精辟,言实,详尽。“我是一名职业武术工作者,在我的短兵历程和短兵生涯中,成就和业绩是微不足道和不足挂齿的。但是,半个世纪以来,在短兵的近代发展史上,我还算一个历史的见证人。本来在短兵这一领域里,参与这以行当的人就为数不多,现存的和新中国同步的短兵人,更是寥寥无几。为使后来人能够继承和发展这一民族瑰宝,拙著将我一生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出来,奉献给当今的武术工作者。愿短兵事业,为中华民族,为人类做出贡献。”


古欧洲武术

古欧洲武术HEMA(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主要指古代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等为主)所演发出来的有铠甲(战争)和无铠甲(决斗等平民冲突)的持械武术。现代HEMA运动已经发展出一个较为完善的西方武术联盟,非常多的锦标赛和古欧洲剑术学校在世界各地片地开花。

古代欧洲武术最为辉煌,发展出最多流派的时期是在14世纪——17世纪末。分别有:

理查特纳尔流长剑术:门下弟子众多,很多成了后来的剑术大师,他们的发扬和推广使德国的长剑术名震欧洲。现今,德国长剑术仍是欧洲剑术学校的热门课程。该体系强调攻守合一,夺取主导权。每一个进攻动作都同时具有保护身体的作用,每一个防御动作中暗涵着反击的契机,以此将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迫使对手被动防守,一招一式落入计算之中,最后在不段变换角度的攻击中崩溃。

古时,理查特纳尔(Liechtenauer)的这种剑法(即「德国长剑剑术」)为贵族所必修。而时至今日,在外国练习这种剑法的人,亦多为知识份子。因为在练习德国长剑剑术的过程中,不能避免研读艰深的原文古典,乃至各种译文的书籍,这并非一介武夫所能应付的。另一方面,德国长剑剑术对体能的要求并不算高,所以在外国不但有很多女性修习者,也能够达到老少咸宜。

德国剑法中最为独特的是「粘剑」。这种技术是强调如何让力气少的人,在剑刃互撞后,在对方的剑刃上滑动到「有利位置」,从而造成力量比对方大的效果。利用这种原理,即使是单手刀剑甚至匕首,也能挡下一般长剑甚至战剑的进攻!是以弱胜强的高等技术!

意大利剑术:非常古老,相对来说,意大利剑术更为阴柔,倾向于卸开,避开对手剑刃而攻其空门,没有德剑术那么强烈的主动性和控制性。

西班牙剑术:西班牙剑术极其看重步法,他们最为著名的起势就是伸直手臂直指对手的手指,再利用步法的变换和迅捷剑的长度限制对手的行动自由,寻找破绽,并以不停地移动让对手难以掌握自己的破绽。他们强调最小的动作,最快的攻击方式,以掌握时机见缝插针。

古欧洲武术HEMA和奥林匹克击剑的区别:现代奥林匹克击剑是由比较近代的17-18世纪轻剑(smallsword)发展而来。

(转载内容来自:豆瓣_嘴客,贴吧_shooo133,香港龍德体育学会创始人_Lancelot Chan)


美国的中国武术爱好者

  • 三、冷兵器格斗对于个人身体素质的提升和精神修养的塑造作用

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续修炼永不放弃的武术精神,古往今来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一种对身体孜孜不倦的训练,包括:

对手脚力量的灵活运用,

对躯干运动的深入领悟,

对眼睛的快速观察力,

大脑的瞬间判断力提升等,追求对身体的完全掌控,挖掘自己的身体潜力,达到“手脚身腰眼脑”的身心合一。

对其技术需“十年如一日”的练习,要与自己的生活习惯完全融合才可做到。能够有这样觉悟的练习者在其他大众运动里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英雄情节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感受过的经验。

当阅读历史故事、传奇神话、优秀电影时,常常为主人公在紧急时刻的勇敢担当、强大的个人能力,为解决危机展示出的毅力与最终的奉献精神而深深佩服,这样的体验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深埋在了心里。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古往今来对于这种精神有十分正式的总结:

欧洲骑士精神的总结,骑士们在册封典礼上要说的誓词

I will be kind to the weak.我发誓善待弱者

I will be brave and against the strong.我发誓勇敢地对抗强暴

I will fight the all who do wrong.我发誓抗击一切错误

I will fight for those who cannot fight.我发誓为手无寸铁的人战斗

I will help those who call me for help.我发誓帮助任何向我求助的人

I will harm no white woman.我发誓不伤害任何妇人

I will help my brother knight.我发誓帮助我的兄弟骑士

I will be true to my friends.我发誓真诚地对待我的朋友

I will be faithful in love.我发誓将对所爱至死不渝

  • 欧洲骑士精神: 源于贵族文化,是对于个人荣誉和身份的维护。同时是西欧民族尚武精神的体现,它是西方现代绅士精神的重要构成。

  • 美式英雄主义:个性张扬、洒脱自由、超越自我、拯救平民。

  • 日本武士道:如樱花一样的生命,是通过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展现出自己的绚烂人生。

  • 中国侠士文化:侠士扶危济困、舍己救人、嫉恶如仇、视死如归、重义守信。

以上是目前世界上主流的几种精神,而侠士文化是我们中国人土生土长且耳濡目染的文化,因此也是我的主要学习领域。

侠士文化,独有的中国文化特性

中国的“士道”,以“仁”为本,其次才是“勇”与“忠”。

中日两国文化同根,所以两种精神也最接近,那么,中国“士道”和日本“武士道”的峻别是什么呢:日本怎么会成为一个侵略民族?

因为日本没有中国固有的国民性,他仅在勇字方面努力,而中国儒教精神道德,所谓信义和平的要素,完全不讲:所以他只知道勇,而且只知道血气之勇,而不知道义理之勇,所以他虽学得了阳明动的哲学一片段,而其结果,充他的量,还是乱动盲动,陷入了一个动的大毛病,所以他就成了一个侵略的民族了。(摘自《蒋中正先生对日言论选集》,192页)

那么这些精神中有没有缺点?

精神思想在不同的时代里总会发生不同的作用。其实,中国传衍了几千年的武术文化在近代历史中就已经开辟了自己的新时代,一些优秀的武术家逐步摒弃不同门派之争,与别的门派求同存异,既涌现了很多新的理念体系从而百花齐放,又能发展出集古今各门派智慧,吸收提炼出合百家所长的武术的高级境界。将中国武术的这种更新作为借鉴,侠士、骑士、武士等几种精神,它们正如不同的门派,其实各自天生就存在着局限性。

它们的重要理念站在个人与社会的相处关系来看都存有矛盾,而且很难被大部分初学者所理解,也很难从积极的方面进行消化,它可能会在:

政治文化:欧洲贵族响应天主教号召,开启十字军东征耶路撒冷,带来的各民族灾难;

经济:美国创业文化中,追求特立独行,英雄式领导风格,无处不在的酷文化;

民生:武士道文化对于日本民族在生活习惯礼仪中的点点滴滴,都产生了日本人追求极致的文化;

等等产生不同层面的影响。

为了避免这种种先天的缺陷,同样可以将几种精神的优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去芜存菁,进而融合成为符合个人发展也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定义,赋予其新的生命。

  • 四、侠士精神对于社会及民族的积极作用

世界那么现实,那么大,而侠士文化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价值观,它值得我们去追随吗?是否愿意追随一种精神,相信它存在还是不相信,这是一个民族信仰的问题。

从宏观角度看,我们都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我们与这个世界沟通的行为方式,始终受到两种外界标准的要求,一种是道德,主动敏感的;另一种是法律,保守滞后的。法律,既维护个人最基本的安全、生活、安定发展的需要,也起到维护某一个集体利益、协调不同集体之间的竞争关系的作用。而道德则主要是从个人角度出发。

世界上的道德观念有千万种,而历史积累越是深厚的道德观念,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民影响越是大,对于当地人民性格的“重塑”效用越是大。我们都知道,人是有动物性的,每个人都有先天的原始道德观,这种原始观念在孩童阶段受到改造、重塑的作用是最有成效的。

而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逐渐丢失了对孩童进行正确道德观培养的好方法、好工具。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大概就是目前“八零年代的父母”这一代人吧,他们大多遵循的标准,就是从自己的价值观里找出积极的那一部分去培养孩子,就是最正确的道德培养方法。

尽管在学校、老师、社会的普遍观念中也有很多不良信息,但是父母们也很难去深究,逐一去与孩子沟通解释清楚。我们唯一可以坚持做到的,就是将自己在生活里的点点滴滴经验与心得体会进行认真的总结,再将它转告给自己的孩子。类似这样的培育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传授“个人经验”为主的父母观。

它与以往观念的重点区别在于,孩子所接受的观点来源单一,内容片面,由于现代人的生活压力,这样的观念还会表现出现实且粗暴乏味的特点。在这种看似朴素无华,自然而然的转化过程中,其实存在太多误区。

首先,大多数父母与自己的父母即上一代人就存有很多争议。

以致无论表面还是内心都有着强烈的疏远感,这并不是正常的现象。孩子不尊重父母,不能接受父母的大多数观点,这只能说明两代人之间的交流渠道不畅通,没有真正理解彼此,没有真正的理解就失去了不同时代人群之间的传承性,正确的或是错误的观念都没有很好的被理解转化并被传承,而没有传承性的观念最大的问题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且往往会产生一个普遍情况是,不少孩子都会默默留下这样的印象:就是父母当着自己孩子的面,与爷爷奶奶就某一件事发生激烈的争吵的画面。

其实上一代人肯定也有值得传承的传统精神,我们也迟早会成为“上一代人”,我们所激烈反对的可能也是未来的自己。父母可以等“媳妇熬成婆”才来真正理解,但孩子培养的黄金时间也会就此错过了。

其次,从经济、民生、安全(人身与食品等等)来看,国内生存环境并不乐观,父母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以下数据仅作为高低发展趋势参考)

古中国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参考:

秦代:前221年,总人口约3000万,世界人口2.0亿,人口约占据世界15%;

汉代:公元元年(1年),世界人口为2.7227亿,人口占世界比例是21.18%;

唐代:755年,5292万人;宋代:1125年,估计人口大约1.324亿人;

元代:1351年,估计人口大约1.2359亿人;明代:1626年,人口峰值有大约近1亿;

清代:1850年,人口数量4.3亿;民国:1939,人口为5.2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0%;

新中国:2009年9月28日,估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有1,333,220,000人,约占世界人口的19%,当今中国同时又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承担着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责任。

古代中国在全球GDP比例的变化趋势:

公元658年 唐朝58%;

公元1095年 宋朝80%;

公元1600年 明朝29%;

公元1800年 清朝32%;

而当今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20之前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也将超过20%。但是,目前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依然高达40%以上,这在全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可见,经济结构顽疾的惯性,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活力。(摘自《历史上的中国GDP:宋朝曾占全球总量50%》,作者梁盼)

从国内生存情况来看,在看似繁华的背后,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只是在发展中国家里比较先进,这样庞大的人口数量及经济总量,社会资源分配紧张,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势必产生种种社会矛盾,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巨大问题。

所以当代父母所面临的挑战是多层次、多角度、长时期的,在与社会接触的时候几乎方方面面都有压力。当把家庭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解决各种挑战之后,父母们培养孩子的精力相比以往的父母(特别是古代社会,父母男耕女织,与子女安定居住在一起很少分离)也肯定大大减少。

最后一点:新时代的父母们尤其倾向于,只用个人的知识及观念去帮助孩子理解世界。

认为别人的观点总有多多少少的问题。试问,父母们自己的知识与观念平时有没有认真储备,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对于世界的理解真的足够深刻,得出的结论有利于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积极的人生吗?但是,有部分父母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消极无趣的,更有甚者是仇视社会的。怎么说?且看下文。

有一个比较极端的比喻,中国有一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就会打洞。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但孩子无法选择父母,父母也无法选择生活,但父母却可以选择给孩子怎样的生活观念、人生态度。孟母三迁这样的成功案例古往今来比比皆是,不同父母所经受的生活压力与遇到的困难,在其他同龄人身上也大多具有时代共性,并不是纯粹的个案。

说到底,中国式教育缺少积极健康的有效工具与社会共识。

父母是否具有成为孩子终身老师的称职资格呢?不称职的父母只负责生养,其中有经济能力的属于“圈养”(仅仅是身体发育的细心照顾,但缺乏内心灵魂的培养,如本可以纵横山野的狼被养成了听话的小狗),而孩子需要的其实是身体、心灵、人格的多重培养!

而古人在正确观念方面反而轻松易取得,因为有着各种民俗、家族文化、社会共识、著名教育家、经典文化等不同层次的知识库以供吸收,在全社会比较有共识的氛围里培养孩子,效率更高。

而冷兵器格斗,就可以给当代家庭一个工具,看似简单,它所承载的冷兵器文化其实是从各种传统文化里提炼出来的,而古代用兵者也大多是为国为民的大人物,普通百姓是没有机会接触的。

所以,这里面实际上蕴含了历史故事传播、个人修身修炼、传统文化回顾的三个传承机会,两代人之间势必多了非常多的交流空间。

这样也就达到了,传承古代文化精髓、创造学习机会、吸取优秀培养经验三个目的。

感谢您的阅读,由于头条号对于文章篇幅的限制。请您继续阅读本篇另一部分《揭秘中国青少年冷兵器格斗爱好现状(一)—— 侠士信仰·下)》。

文章链接:http://mp.toutiao.com/preview_article/?pgc_id=6219086541105398274

特别提醒:本文已发布在各大公共新闻媒体平台以及纸质杂志媒体,作者拥有本文版权及相关一切合规权利。

 
关键词: 汉威刀剑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5393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