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奉劝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不要选择直接创业这条路!
这和国家鼓励生三胎的政策意图是一样的,国家会适当引导、扶持及补助,但是否生三胎或创业,以及这么做的后果,还是需要自己来承担。
如果我们不分条件、不求实际的鼓励大学生创业,其实是在倡导一种“自杀式奋斗精神”,这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大学生本人,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
而创业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考验的是你的财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人脉资源、发展方向及战略制定能力,要求是全方面的。大学生往往欠缺的就是这些,一腔热血是当不了饭吃,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一、就业形势不断严峻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没有疫情的侵袭,屡创历史新高的毕业生数量也是对就业市场最大的挑战:
进入2022年以来,各种大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裁员信息不绝于耳,无论是巨无霸的千亿市值巨头,还是垂直细分领域的独角兽企业,都未能幸免。
而这些公司,往年都是毕业生优先选择的去处,因为这里不仅工资待遇好,而且能得到快速成长的机会。而现在,承担“消化”应届生主要任务的大厂都在裁员,这无疑给了还未经世事的大学生们一记重锤。
更过分的是,现在有消息曝出有些大厂已经把裁员瞄准到了刚签三方的应届生,这无疑让本就难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因此,政府解决就业问题迫在眉睫。
上海作为拥有64所高等院校的城市,应届大学生数量可想而知,而疫情导致为期两个多月的封城又让学生们错过了“金三银四”的应聘高峰期,因此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也实属“无奈之举”。
二、为何不推荐大学生毕业即创业
1、机会少
中国经济已经过了粗狂发展的时代,创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光靠勤奋、大胆及能吃苦是很难创业成功的。
农民工最能吃苦,但我们很少看到他们去创业也是这个道理,学习知识≠学习了有用的知识。
2、退路少
职场人创业和大学生创业是不一样的。他们在创业前奋斗过,有一定的金钱、人脉、眼光及工作技能积累,即使创业失败了,他们仍然能依靠“原始积累”找到退路。
但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就不一样了。创业如果失败(大概率),那么你不仅身无长技,而且可能背负一身负债或包袱,重新进入职场虽有可能,但由于“耽误”这几年的原因,导致你要和比自己小几届的同学处于同一起跑线,对于自身的心态也是个挑战。
3、成功率小
很多大学生直到大学毕业,接触到的人和事都局限在学校内,生活阅历很浅,各方面积累甚少,甚至连最基本的人情世故都很难处理到位,这种情况下随便一个稀松平常的问题就有可能给创业公司带来致命打击。
举个例子,先说钱——创业的话,基本开支包括房租、水电物业、装修、办公用品、工资以及营运周转资金,至少大几十万起,而且创业≠马上赚钱,再考虑亏损几个月(已经算很好了),还得额外准备个几十万作为应急,那各位盘算下,创业的成本是否可以承担得起,多久能把成本赚回来?
再说人——创业后你要打交道的人都包括:客户、供应商、员工、朋友等,这些人形形色色,内心复杂,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把你搞成250,每个人都必须对症下药。就拿员工来说,遇到有点责任心,积极主动点的,你就基本算是烧高香了,而如果是那些有一天混一天,你不管就不干活的人,你不管,公司经不起耗,你要是管,他可能动不动就把劳动法搬出来,让你欲哭无泪。
三、大学生应该怎么办?
既然“寒潮”已经袭来,就要有“过冬”的准备。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唯有改变自己,才能够有更多的选择性。
1、降低预期,先工作,再择机转型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尽量与自己所学专业或者自己想从事的工作搭边甚至一致,让自己迅速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
薪资的高与低并不是刚毕业所最需关注的(即使再高也支撑不了你买房等需求),先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后,那么快速学习和提升才最关键。所以第一份工作,尽量去找一些有挑战性的,能让自己有所收获的。
2、多学习工作技能,提升自己
学无止境。毕业后进入社会,只是学校内的学习结束了,而社会上的学习刚刚开始。
无论你的第一份工作是否称心如意,你都不能安于现状,为了让自己以后的发展更顺畅,要多学习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如考各种证书。
现在各行各业都有能提升自己的证书,如建筑行业有建造师,法律行业有法考,金融行业有CPA等。
3、注重人脉资源积累
老话说得好,出门靠朋友。毕业进入社会后,我们的人脉资源几乎为零,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要注重多结交三观较正的朋友。
你以后无论是职业发展,转型跳槽,还是自主创业,有朋友的引荐和帮扶下做起事情来都会事半功倍。
4、脚踏实地
眼高手低是很多人的通病,不要小看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份工作,或者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优势。
做好每一件事,那么你距离自己的梦想都会更进一步。
最后,分享一位学霸的一句话:人生一共有两条路,一条是必须要走的路,一条是你想走的路,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完,走漂亮,才可以走你想走的路!
加油,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