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 世界文化遗产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 河南省 洛阳市 洛龙区 伊河 两岸的 龙门山 与 香山 上。龙门石窟与 莫高窟 、 云冈石窟 、 麦积山石窟 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80余座。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 古阳洞 、 宾阳中洞 、 莲花洞 、 皇甫公窟 、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 奉先寺 、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
龙门石窟开采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厥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伊洛地区大概是指崤山以东、郑州以西、太行山以南、伏牛山以北的豫西地区。这里地处中原腹地,自古即有“天下之中”的美誉。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即有远古人类生息敷衍伊洛大地上。新石器时代遗址更是星罗棋布,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终于率先进入我国的文明时代。鉴于伊洛地区在探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不少学者从文明要素起源的角度,探讨伊洛文明的诞生。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两朝的造像 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 云冈石窟 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
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 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 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 自然流畅。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世界遗产委员会 的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